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21158100000074

第74章 共生效应

◇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在生物间,两种不同的生物一起生活、互为利用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白蚁和它肠内的鞭毛虫。鞭毛虫帮助白蚁消化木材纤维,白蚁给鞭毛虫提供栖居场所和养料,如果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独立生存。在植物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长势不旺,没有生机,甚至枯萎衰败。而当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却能郁郁葱葱,挺拔茂盛。人们把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

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人才的成长、涌现具有在某一地域、单位和群体相对集中的倾向。其实,产生人才共生效应规律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具有辐射作用。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段淳于髡与齐宣王的故事。

有一天,齐宣王想让淳于髡给他举荐几位人才。淳于髡马上说出了七个人的名字。齐宣王十分惊讶地说:“俗话说,人才难得,贤士难觅,你怎么一下子就向我举荐了七位呢?”淳于髡讲:“俗话说,物以类聚,动植物都是如此,比如要找名贵的草药,平地难寻,但到了深山老林,就可以车载而归;人也是如此,我淳于髡总还算个贤士吧,让我选才,如河边汲水,火石取火一般。”

共生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企业中的领导者如果能充分运用并不断强化共生效应,形成一个吸引人才、利于人才成长与脱颖而出的群体,那么企业势必会有更好的发展。企业之间如果能组成战略同盟,就更能赢得市场,企业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取长补短,发挥资源的协同作用,从而形成共生型渠道关系。进而节省企业成本,避免重复建设、规避风险,共同分享市场。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手中有一只苹果,我手中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一下,那么你我手中仍然各有一只苹果;但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一下,那么各人将有两种思想了。”这也是共生效应的一种体现。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合理地运用共生效应,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的思维功能,既是一个个信息获得者,又是一个个信息源,不断输出信息,在相互刺激、相互交流中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与效果。如果让学生学习时互帮互助,那么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比一个人自主学习时提高得快。

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与人合作是学习的很好方法。共同学习,相互切磋,不但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能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已有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参加合作组的学生,其学习平均成绩高于不参加合作组的79%;在需要长期努力的事业中,集体奋斗者的成功率在80%以上,而孤军作战者的成功率只有5%。

然而,有些人却对共生效应认识不足,他们喜欢孤军作战、个人奋斗。这种做法,无论对个人的成长进步,还是对整个集体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依靠集体,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为集体做贡献,那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如果离开集体,个人独来独往,孤军奋战,那就偏离了正确方向,而且也难有大的作为。

相关小故事

树木给玄奘的启示

传说玄奘曾经在名扬天下的法门寺修行过。在法门寺修行期间,玄奘静思养神,潜心修身,但由于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他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纶道却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一天,方丈发现玄奘无心念经,就对他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里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的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就说:“它只能做煮饭的薪柴。”

方丈又带玄奘到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玄奘:“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玄奘说:“是因为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吸收阳光和雨露,它们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些稀稀疏疏的灌木和小树木,它们不愁没有阳光和雨露,没有和他们竞争的树木。他们就会有惰性,最终只能被用作做饭的薪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