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生礼俗
21158500000013

第13章 生命的呼唤与祈愿——诞生礼(12)

周岁礼是人生仪礼第一幕诞生礼中的最后一个华彩乐章。它的本义是纪念孩子的出生,肯定生命的价值。它用“一年”这个时间标尺在人生之竹上打上了一个大大的节,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新一个阶段的开始。过了周岁,以贺生为主体的诞生礼即告过去,由此转入了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始一个人在社会中文化化的过程。

一定程度上说,中国人的一生是在数不清次数的请客、做客中度过的,而各个阶段的人生仪礼,给请客、做客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周岁既然意义如此重大,丰盛、喜庆的筵席是必不可少的。庆贺、祝福是这场喜宴的主题。

如果从请客庆贺这样一个视角来看,周岁宴与满月宴、百岁宴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可以说,尽管它必不可缺,但并不能成为周岁礼中的特色,也撑不起周岁礼的全部。

《清俗纪闻》中的周岁抓周图。周岁礼中最突出、最普遍的仪俗是抓周。抓周仪俗古已有久,也叫“试日卒”、“试儿”等,具体的起源时间不可确考,但至晚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并有了一定的流行。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部对后世产生了不小影响的家训著作《颜氏家训》,其《风操》篇对于当时江南流行的“试儿”风俗有所记载,情形和上面镜头中所写相类:

在孩子周岁时给他做新衣服穿,好好打扮一番,试儿时取用物品则男女有别,是男孩就用弓矢纸笔,是女孩就用刀尺针缕,还要配上一些吃的食品、玩的玩意儿,一块儿放到孩子跟前,通过他抓取的物品来检验他未来的品行是贪是廉、能力是愚是智。

到了宋代,抓周习俗在中原也盛行起来,《东京梦华录》称周岁为“周日卒”,此时要在地上罗列盆盏,里面盛装水果、食品、官诰、笔砚、算秤、经卷、针线等应用之物,看小孩先拿哪样,以为孩子抓取的东西对他的未来有征兆作用。

民国时期的抓周盘。盘中放着的是孩子的前程。其中的书册、官印、算盘等露骨地显示出人们对富、贵的渴求。抓周习俗至今仍在不少地方不少人家施行,仍然保留着预测幼儿兴趣爱好及未来前途的意义。不过游戏意味增加,不大有人太拿它当回事。退一步讲,即使仍然在意,但如镜头中所示,供孩子抓取的主要物品是预先安排好或者说是特意准备的,无论抓住哪样,都是吉兆,无非是或富或贵,或才或德。要强调的只有一点,传统社会中男童女童抓周取用物品的不同安排,是与传统的性别分工及性别角色认同直接相关的,套用现在的话,就是希望男人做好男人,女人做好女人。

人们为什么相信幼儿所抓之物与他的未来有密切关联,一般的解释是原始信仰的遗存。这里所谓原始信仰,主要是指巫术观念和征兆观念。原始巫术相信交感,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会发生交感,从而产生影响,或此人影响彼人,或彼人影响此人,或人影响物,或物影响人,基于这种信念,幼儿抓到的东西自然会对他产生影响,从而左右他的志趣与他所取之物的象征趋向一致。征兆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容易理解,从殷商的甲骨占卜到如今仍盛行不衰的求签测字、周易算命,都是征兆观念下的行为演示。这一观念的起源也在远古,原始人基于其心智思维及对自然界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建立了人类祸福、自然现象的发生不是没有来由而是由神秘力量控制并且有预兆的信仰,而人(并不是所有人,而是少数有特异能力的人,在原始社会是巫)有可能破解这种神秘的现象。人们当然渴望更多更早地破解以图趋吉避害,但更多的人还是虔信:人的前途是被安排好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别说是抓周时主动抓取的东西能预兆未来,有多少人类个体根本无法控制的东西(比如他的生辰)还能决定他未来如何呢。

这种解释应该说已经基本揭示了抓周试儿习俗的文化、心理背景,但有一点,似乎不曾被人注意:抓周的全是幼儿本人。为什么这一会决定幼儿未来命运的大事要由还不懂事的一岁大的孩子来完成?岂不太冒险了吗?

各种各样的压岁钱。无论什么形状,也无论镌刻的是“长命百岁”、“寿比南山”还是“状元及第”、“五子登科”,都离不开民众对“福”、“禄”、“寿”的祈求。这里应该还有一种民间俗信在起作用,即对幼儿的另眼相看。只要想一想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让小孩儿去摸彩票的现象就能明白。幼儿的“天眼”还没有闭合,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神奇魔力,这样的解释是不稽,却足以支撑人们宁信小儿不信大人地去做很多事,抓周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还要看到,民间信仰的观念只是抓周习俗产生并流行的一种因素,它解决的是抓周能预兆未来的问题,归根结底,它是被动的;还有一种因素,尽管是后起的,但它解决了预兆什么未来的问题,有很强的主动性。这就是世俗的等级观念和心态。镜头中孩子父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词正是这种观念和心态的绝妙注脚。这种世俗的等级观念和心态之所以能对广大的民众产生作用,是因为它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取向。民间尽管也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话,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待三教九流的人绝不可能一视同仁。“坐,请坐,请上坐”的典故妇孺皆知,面对同一个人,为什么前后三种态度,还不是罩在这人身上的地位、身份、才德这些外在于人的体现着社会价值的东西在作怪!

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本能,在原始社会,它更多的是一种生理本能,越往后世,它越多地体现出其文化性、社会性,成为一种文化本能、社会本能。打个比方,当社会风习趋向谋利,自然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在的情况有点类似。但对传统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价值取向不是谋利,而是谋权,官本位心态左右人心的力量要更大。有权就有钱,有权就有色,已经成为不需要解释的常识深入人心。由此来看,镜头中的公公显然因为阅历丰富而认识深刻,直接希望孩子做官掌权,可惜的是小孩子还认识不到。也许在这位老公公看来,孙子所取,吉则吉矣,却不高明,甚至还有点愚——也许更准确地说,是孩子的父母愚,看不透关键,抓不住重点。看来,在孩子即将开始的早期教育中,他得多出把力气。

总结一下以贺生为主旨的狭义的诞生礼的作用,或者说功能,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以洗三、剃发等习俗为代表,防止小儿得病染疫。其次,以百天(岁)、周岁礼为代表,为幼儿祈福纳吉,这是针对小孩的;针对大人,诞生礼最大的功能就是有助于加强亲族的团结,平衡姻亲的关系,创造人际交往交流的机会,当然,接二连三的酒宴庆典也能调剂和改善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

由此看来,尽管人生仪礼活动的举办是为了单个的人,却具有相当的大众性。毕竟,人是社会的人,个体只有在拥有社会成员一分子的身份之后,才会被其他人接受,被习俗浸染,被这个社会涵化。这一点,度过了诞生礼之后的个体,会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地体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