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生礼俗
21158500000006

第6章 生命的呼唤与祈愿——诞生礼(5)

这件青海乐都柳湾出土的彩陶人形浮雕壶,属仰韶文化马厂类型。壶身上塑有裸体人像,突出表现了女性的乳房和生殖器官,使它有了被人特别关注的理由。艺术的表现不会没有来由,是兴之所致还是别有用心?大腹的壶身,女性特征的强调,如此的组合,恐怕不能用一个“性”来概括。淮阳扣子孙窑的仪式还保存着相当的粗朴,而山东泰山附近的庙会押子习俗就更为“文明”、“雅致”了,求子之人只需在松树或柏树枝杈上放上一块石头,烧纸礼拜,就算完成了求子的礼仪。松柏常青多子,石头坚硬如玉,通过二者的接触可以带来弄璋之喜,固然是民众所愿,但对于从来都不在性方面缺少想像力的中国人,大概都能明白树枝的分叉处押上石头的****合意味。

以触摸****而感致生子,应该是生殖崇拜较早期的心理和行为,而一旦人们认识到生子是由于男女两性性交合所致,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会狂热地投入到对性交合行为的崇拜当中。这是人类的一个进步,它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繁衍后代是男女两性共同合作而完成的一件大事,给予了男性作用应有的重视。由此,男根崇拜也大大地风行起来,它和****崇拜一样,都是对种裔繁衍渴望的一种积极宣扬。而且,由于这一深刻而科学的认识,各种各样的求子仪式尽管照行不误,但仪式之后两性性行为的必不可免(或女性与丈夫同房,或女性与他人野合)也成为了求子仪式后的极为关键的一个环链。而扣窑、押子以及各少数民族中遗存更多的类似行为则把这种认识或直接或象征地搬进了求子仪式的当中。

变形的夸张,正彰显出极端的重视。这幅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的原始岩画,把先民们的生殖崇拜刻画得惟妙惟肖。与人体不成比例的壮硕的男性生殖器正指向女体的****,其下两排小人道出了双****合的结果——子孙众多,是祈求,也是实际收获。具有巫术意义的图画把祈子的希望与得子的现实混融在一起。湖南长宁及云南、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求子妇女祭拜石洞,然后用竹杆插进洞里来回抽动,最后通过插入石洞水中的竹管,用嘴吸取喝下。正如学者调查分析的,石洞象征****,竹杆象征男根,喝水象征受精。性交合意味较之汉族地区的扣窑、押子更为明显。而求子妇女用阴部磨擦石祖等男根象征物的行为,也同样不仅体现石祖。作为男根的象形物,无论是人工造就还是自然天成,文化承载是一样的。男根崇拜是人类的进步,是人类对男性在生育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肯定与强调。尽管从大势而言,女神开始跌下神坛,女性开始沦为附属,两性开始失去合谐,但人类毕竟走出了这一步。直耸向天的男根造型千古无言,后人可以由此解读出男权的嚣张,可以理解为****的张扬,但对于树立它、崇拜它的先民而言,它的功能只有一个——生育。了对男根的****崇拜,通过象征的与石祖发生的性行为感应石祖的生殖力,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与用手指、竹杆等男根象征物去戳插石洞等****象征物性别角色有异,一是以本色女性出现,一是以女身而代行男性行为,但功能指向完全一样。总之,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感致大自然、玄牝、石祖的生殖力,让自己早生、多生儿子,是人们的惟一心愿。

巨大的****,挺拔的男根。先民对它们的刻画无疑投入了更浓烈的激情——闪耀光芒的太阳和弯弯的月亮尽管与男根****并列,却“身躯矮小”,是日月离人较远还是人类对自我的关注更甚?这幅西藏阿里地区的高原岩画,恐怕表现更多的还是生殖崇拜,虽然从画面来看,已经反映出人的思维有了阴阳并立、化合生物的进步。扣窑也好,押子也罢,都不妨视作原始生殖崇拜在后世的遗留,这种遗留更多的是靠人们的信仰来传承、维系,尽管求子功能一直未改,但由于后世社会思想意识的影响、冲击,其仪式行为只能是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隐晦。

野合,曾经是上古时期非常普遍的事,先圣孔子就是其母野合而生。《诗经》中《郑风·溱洧》所描述的“士与女”享受的性的狂欢令后人或心驰神往,或目瞪口呆,而《周礼》中更以法律条令的形式明确,仲春之月,奔者不禁,不仅不禁止这种开放的性交往,反而提倡、鼓励,不开放反而要受到惩罚,究其原因,无非是生殖繁衍的需求。

四川汉画像砖:桑林野合图中国社会进入封建阶段既早,浸染又深,绵延又长,野合之风早已被主流舆论无情扼杀,但风行不了并不意味着野合之事从根灭绝,除去从古至今都会发生的免不了受到指责的偷情苟且,野合还以求子的原因在一些地方被民众中默许施行。这就是将人们对性行为崇拜的直接搬演了。

河南淮阳、陕西临潼的人祖庙,据说在20世纪50年代前,都还残存着庙会期间野合求子的活动,这种求子活动多被当地民众认可,否则求子的妇女恐怕等不到当地的青壮男子来与之媾合。民间舆论对这种为了求子的野合是不加干涉的,或许是基于对不育妇女的同情,或许是基于共同的子嗣为大的心理,反正,他们并不认为内蒙古出土的战国阴阳青铜剑。剑柄为一人形,一面为阳性,一面为阴性。现代人看来的奇思妙构,对铸剑的匠师而言恐怕只是一种传统观念的朴拙表达——孤雌不长,独阳不生,雌雄相配,阴阳化生。这是习俗所不允的通奸,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将这种并不合乎封建礼教的不正当性行为神圣化了。所谓神圣化,是因为这种行为的时间、地点有严格的限制:只可以在人祖庙会期间,只可以在人祖庙会附近。而且,求子妇女在野合之前,一定会在人祖庙中祭拜过人祖,表达过自己迫切的求子心愿,使随后发生的野合之事带上人祖恩赐的意味。再有,完事后趁天不明赶回家,要低头行走,怕遇人犯“冲”,不仅仅是为了完满地结束这一求子仪式,显然也有向强大的封建礼教屈从的意义。或者反过来说,封建礼教正是通过这种种限制、规范,才许可这些可怜的妇女犯规行事,才给了这些可怜的妇女一些可能的希望。毕竟,她们的生活质量,极大程度依赖于她们作为传宗接代工具的充分、完美使用,如果没有儿子,她们命运的悲惨是不用预想的。

2.大腹便便不得闲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出嫁女子的怀孕,无论对夫妻个人、还是双方家族都是一件大喜事。作为丈夫,他不仅将为人父,而且还可能完成家族给予的任务——生了男孩,他有后,家族也有后,就不用再考虑大不孝的问题。对于男方家族而言,香火的延续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若是男孩,家族的谱系就可以续写。作为妻子,她不仅将为人母,而且还可能彻底获得夫家成员的资格——生了男孩,她有了儿子,终身也就有了依靠。对于女方家族而言,自家的女儿争气作脸——若是男孩,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免去对女儿在婆家受气吃亏的担忧。于是,妇女怀孕就有了“得喜”、“有喜”之称。

名虽是“喜”,实则是喜忧参半,因为传统中国人更为看重的子嗣是男而不是女。有喜而终生子,“喜”就名至实归,有喜而终生女,“喜”就短暂飘忽。

不管怎么说,能够怀孕对传统社会中的中国妇女而言,还是可以让她们长舒一口气的,她们可以不再背负沉重的为夫家生儿育女的负担,现在还通行民间的简朴话语“我有了”正可视为她们以往担心的抒解和对未来希望的表达。当然,她们并不能完全轻松,除了她们日渐笨重的身体之外,有生活禁忌束缚着她们,有胎教之法指导着她们,有饮食习惯考验着她们,还有接生准备恭候着她们。

镜头六:生活禁忌

女人兴致很高地在做着准备,尽管进门不过半年,如今丈夫兄弟要办喜事,接新媳妇的大事自然落到她这个当嫂子的头上。

除了帮着收拾新房,她的功课就是听婆婆和一些过来帮忙的懂事理的大婶、大姐们灌输当接亲嫂子的注意事项。

灶房那边已经飘出了袅袅白烟,又到了午饭的时间了。闻着飘散过来的菜香,她突然干呕起来,毫无征兆地,呕得她两眼流泪,心跳不已。

“怎么了?”正指挥着调东挪西的婆婆回过头来。

“没事,可能是油烟炝着了。”她并没有在意。

婆婆是何等精明,招待大家歇息,拉着女人进了里屋。

“不会吧?娘。”

“那得问你自己,你说会不会?”

女人没办法回答,又一阵恶心袭来,她忍不住又干呕起来。

婆婆帮她捶着背,掩不住的欣喜,又有点失望地说:

“好事,好事,就是你弟媳妇怕你是接不成了。”

女人抬起眼花婆娑的眼:“娘,我没事,我能接。”

“能接也不让你去接。”

“咋了?”

“你现在是双身儿了,去接不吉利。”

女人不解地望着婆婆:“咋不吉利?”

“还别说接了,到时候喜酒你都不能去吃。”

看女人嘟起了嘴,婆婆耐下性子,说:“你现在有喜了,是个四眼儿人,是绝对不能去参与红白事儿的。就说眼下,你兄弟娶媳妇,该是你去接,可现在必须得找别人,你去会‘冲’着新媳妇。而且,结婚那天,再热闹你也不能去看,要想看也中,非得过了晌午十二点。”

“有啥讲究?”女人的声音已经低下来,一脸好奇。

“太多的我也说不清,反正是对你和孩子,对新媳妇都不好。”

婆婆摞下话,又嘱咐了她忌房事、多休息、别呕气之类的话,匆匆去找儿子。

看到婆婆一脸严肃地告诫着自己男人什么,女人明白,从今晚起,自己和男人间的游戏宣告中止。

晚上都躺下后,男人又腻过来,毛头毛脚,她一手打开:“娘没告诉你?”

“说了,是真的吗?”

“你说呢,天天都不闲着,你说呢?”

男人尴尬地笑笑,缩了回去。

“娘说不叫我去接弟媳妇,说不好。到底咋不好,你知道不?”

“不知道,不叫去接不去就是了嘛,想恁多干啥?”

“那不中,我得问清楚!回头我问俺娘去。”

女人很快从娘家得到了一个比较确切的解释:如果她在婚礼当天(中午12点以前)和新娘见面,新娘子肯定四年之内别想生出孩子。

这个解释着实让女人吓了一跳,别因为自己好事耽误人家。女人彻底收了接亲的心,开始关心起自己来了。

其实用不着她关心自己,婆家、娘家、亲朋好友,或者说,祖辈传下来的种种规矩早已整顿完毕,现在正有条不紊地在她身上实施。

除了她当即被剥夺的参加婚嫁的权利之外,还有种种行动上的限制。有些限制是她从来就不会触犯的,比如外出露宿,比如洗冷水澡;有些限制是她不曾留意过而现在必须小心的,比如坐在房檐下面、坐在葡萄架下,比如动了戥秤,比如在门口伸头缩脑,比如抬举手臂,有些限制是她根本不知如何防范的,比如看到了月蚀,看到了蛇,看到了属虎的人。

女人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地在无处不在的禁忌中一天天挨着,连吃东西,都不再自由了。

婆婆的一番训教让她提心吊胆:

兔肉不能吃,否则会使胎儿破相、长豁唇;姜不能吃,否则胎儿生六指;葡萄不能吃,否则会生葡萄胎;公鸡不能吃,否则生下孩子夜里哭起来没完;螃蟹不能吃,否则横生难产;老鳖不能吃,否则生下孩子脖子短;狗肉不能吃,吃了会化胎……

听得头大的男人憋不住了:“这不能吃那不能吃,叫她吃啥?”

“多吃桂圆,补气,生下孩子眼睛大,吃黑芝麻,小孩头发黑亮。”

“那能当饭?”

“饭照样吃,能吃的改着样儿都叫你吃不过来,忌点嘴,还不是想让你们生个没病没灾的好娃儿?”

对怀孕妇女的诸般禁忌典型地体现了人们对孕妇这一特殊人群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是忧惧,把她们视为另类,视为不祥之人,这方面最重要的禁忌就是不能参加婚礼和丧葬、祭祀等大事。或认为孕妇身上有邪气,会冲走了喜气,或认为孕妇不洁,会亵渎祖宗亡灵,是大不敬。总之是惟恐拒孕妇之不远。有些地方甚至推衍到凡是要讲吉利的大事,一概要孕妇回避。例如建屋上梁,是极为讲究的,要有相应的仪式,要讲究吉日吉时,这就要严禁孕妇在场,否则……应该说没有否则,在乡间视上梁为神圣之事,关乎一家一姓家庭和睦生业兴旺,没有人敢轻视,被孕妇冲撞了要倒霉,而且无法破解。所以很多地方把上梁的吉时选在清晨。打井,也不能被孕妇撞上,否则会破了龙脉打不出水,或者打出水来又苦又涩。造酒,被孕妇撞上,酒就酿不出。采药,撞上孕妇,药效就会尽失。做豆腐,撞上孕妇,豆腐会坏。养蚕,撞上孕妇,蚕会死掉。发展到极端,谁清早出门碰上孕妇,谁这一天就会倒霉,事事不成,闭门家中坐,都保不齐祸从天上来。

一方面是期许,各种饮食禁忌的设计多基于此类心理。上面忧、惧的对象都是外事、外人,而这里期许的则是孕妇自家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