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应该悟一下
21158700000046

第46章 忠言可以不逆耳

从前,有个君王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他。

有一位智者自告奋勇到君王那里去,对他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

君王说:“不能盛水。”

智者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

君王说:“可以。”

于是,智者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君王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君王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有智慧的人很善于劝说别人,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智者开导君王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但也可能失败。原因是,“劝人如治病,良言似苦药”,劝说的人往往对症下“良言”,但“良言”却因“苦口”而遭人拒绝,结果良言无疗效,好心没好报。

其实,劝说也是一门艺术,得讲究方法,以大话套话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那么,劝说别人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呢?劝说人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以下几种是比较实用和简单的。

人是一种十分珍视感情的动物,在人与人的接触和交往中,感情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劝说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创造一种平和、温暖或是热情、诚恳的气氛。有人说,再雄辩的哲学家也无法说服不愿改变看法的人,惟一的手段是先使他心软。在说服对象抗拒心态比较重的情况下,先让他们“发挥”一下是对的。“发挥”不只是情绪的宣泄,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原来的路上往前走得更远。这时,因为事情已经过火、过头,也因为走得越远,错误越容易暴露,他们自己便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自己就把自己说服了。

无论是在心理、感情,还是在生理上,我们都可以找到双方的共鸣之处,也就是所谓的沟通点。共同的爱好、兴趣,共同的性格、情感,共同的方向、理想,共同的行业、工作等等,都是很好的沟通媒介。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对方哪怕是向我们这里移动一小步,他们的立场、态度、认识,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劝人还要掌握时机、注意场合。什么时候讲,什么场合说,都是有讲究的。有些话不宜在公开场合直言不讳,也不能公事公办大张旗鼓地四处张扬。有些话应该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在相对私密的空间里说出来。

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人的戒备心理会降低,对别人的信任感会增强,容易认同别人的观点,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劝说时,不妨把话说得幽默诙谐点,生动有趣些,寓庄于谐,趣说的效果往往比一本正经的说教要好得多。

劝说,谁都希望把对方说服。但人有种天生的“劣根性”,总是喜欢听顺耳的好话,对逆耳忠言常常很反感。在劝说他人时,说话要留有回旋余地,让对方思想拐过弯来。其实,做人不能“弯弯绕”,说话倒可以“绕弯弯”,直话曲说,“曲径通幽”,效果自然好。

悟一下

在劝人的时候,话也要说得巧,妙语劝人人自服,良言甜口更有效。当你劝说别人的时候,在注意劝说内容合理性的同时,也应该讲究说话的艺术性,使你的忠言不再逆耳,良药不再苦口,这样才是最好的。

佛禅小故事

要关心重要的事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后去哪里了?”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还是对这个问题比较关心的。

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急忙去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的面前,还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但是佛陀训斥他的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就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

佛陀接着说:“不要总关心佛死后去哪里了,他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