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善解家人心情:爱心家庭心理学
21158900000013

第13章 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孩子心理误区(1)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是父母不理解孩子,对孩子的心理不加理解就横加指责,往往会使孩子感觉到委屈,从而不愿意听父母的话。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父母继续不去理解孩子,不去体会孩子心理的话,时间长了父母就会逐渐发现,孩子和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孩子什么都不对父母说,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的相关事情……这样的亲子关系,是很多父母不愿意看见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孩子的最常见心理吧!

孩子为什么虚荣心强

丫丫觉得妈妈一直都不理解自己,比如老说她的虚荣心强。丫丫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上二年级的小学生,哪里懂得什么叫虚荣心?但是,即使不懂得什么叫虚荣心,丫丫也明白虚荣心不是什么好词,从妈妈的语气中就能体会出来。

丫丫仔细回想了一下,其实自己做的那些事也不能算是虚荣心吧?比如上个月同学买了个新的铅笔盒,丫丫也想买,妈妈就说:“你这孩子就是虚荣心强,你的铅笔盒好好的,怎么还要买?”再比如这个月丫丫看到同桌有了条新裙子,也想让妈妈买,妈妈又说自己虚荣心强。后来丫丫明白了,每次想要新东西的时候就想个小办法,比如故意将铅笔盒弄坏,然后对妈妈说铅笔盒坏了,妈妈肯定会放弃休息的时间买铅笔盒。把去年那件漂亮的裙子用剪刀剪个圆圈,对妈妈说裙子不能穿了,于是妈妈就会给买新裙子……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是想让孩子学习知识的,就怕孩子之间互相攀比。但是孩子总会在无意识中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有的孩子看见别人穿了件新衣服,一定要买件漂亮的;穿了双新鞋会时时把脚伸给别人看;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家很富裕,经常向别人炫耀自己家的“空调”、“音响”,炫耀自己和爸爸“乘飞机、住宾馆”等等;还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很聪明,什么都会,常说:“这有啥稀奇,我会算几百加几百呢!”……心理学家分析,孩子容易产生虚荣心的一般有两个原因:

首先,孩子的自我认识能力很差,他们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这样的孩子一般是因幼年时期被成人过高地评价过,自己认为自己比谁都强。

其次,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觉得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同时自己的经济条件非常不错,所以常给孩子买高档的玩具、流行的服装。还有的父母不注意孩子的修养和教育,总是喜欢在吃穿打扮、玩具图书等方面与他人攀比,甚至给孩子大把零花钱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与众不同。一旦父母形成这样的习惯,孩子自然也就学会了。

曾有报纸报道过这样一个重大盗窃案,主犯为两位中学生。他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与别的同学攀比,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盗窃了一居民家中的4.6万元钱,然后乘船去上海,在短短的四天之内,挥霍掉了所有的钱,平均每分钟花60元。这些孩子购买最贵的衣服,到最高级的饭店吃饭,住最豪华的旅店,并且专门租了一辆车带他们四处玩乐……促使这些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无非是虚荣心在作怪。

从心理学上来看,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虚荣心强的人不愿意通过实在的努力来获得成功,而想通过贬损别人、打压别人的方式来获得成功。

从原则上来说,孩子的虚荣心不是天生的,他们的虚荣心大多数来自于家庭。因当今家庭中的孩子少,父母总怕孩子受委屈,对孩子有求必应。自己孩子穿的、戴的都不能比别的孩子差,别人的孩子买什么咱家的孩子也得买,决不能让人家比下去。在父母如此纵容下,孩子的欲望开始无限制地膨胀起来。

还有的父母喜欢突出孩子的优点,掩盖他们的缺点,在亲朋好友面前经常夸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听到的都是赞美的声音,很少有人指出他的缺点,时间长了,他们就开始觉得自己是“十全十美”的,再也容忍不了别人超越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有虚荣心,但是一旦虚荣心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百害而无一利了。父母一定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孩子的虚荣心,然后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

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虚荣心,父母首先要学会以身作则,不同别人攀比,以免孩子效仿。

另外,父母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心态的变化,多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知道,与别人攀比,拥有名牌衣物,并不意味着拥有了较高的地位,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如果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要求,父母可以将家中收入支出情况讲给孩子听,或给孩子制定消费标准,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

同时,父母还要分析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孩子的要求在预算之外,可以多为孩子创造机会赚钱,比如做家务等。

消除孩子的虚荣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父母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体现出来,才能减少因孩子的虚荣心强带给父母的烦恼和痛苦。

孩子到底任性给谁看

2岁的小朗正是鹦鹉学舌的年龄,小朗长得聪明伶俐,嘴巴又特别甜,可以说是人见人爱。然而,爸爸妈妈却不喜欢带小朗出去玩,他们说小朗太任性了。上个星期,爸爸妈妈带小朗上公园,小朗想自己跑着玩,爸爸妈妈怕他走路不稳,就没有同意,可是小朗说什么也不听,自己跑到山坡上去玩了。小朗虽然年龄小,但很有自己的主见,他觉得自己不过是没有听父母的话而已,根本就不是任性。

不过,小朗通过这件事情发现,只要自己坚持,爸爸妈妈总会让步,坚持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在和爸爸妈妈逛商场的时候,小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催促爸爸妈妈买下来,否则就哭闹不休,直到爸爸妈妈让步为止……小郎的父母也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如此任性呢?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如小朗这样的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任性,有时甚至会哭闹不止,不把父母搞得筋疲力尽,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弄到手,绝不罢休。为此,很多父母只得退让,或者听之任之。也有的父母把孩子的这种任性,归咎于独生子女太娇惯。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孩子到底任性给谁看的呢?

心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孩子出现任性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孩子受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善于从其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能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孩子一般是2~4岁左右,这时的孩子活动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力图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意志。

其次,有的父母缺乏耐心,孩子一任性,父母开始还能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父母觉得烦,认为“反正教了孩子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等,而不再坚持。

这样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任性的习惯。

孩子过于任性,可能会变得缺乏责任心,变得霸道,变得依赖性强、喜欢推卸责任等。这些性格特征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人格缺陷,并最终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由于任性,孩子在日后的工作中就难与同事相处,更谈不上协调或者融洽地配合好了;由于任性,孩子也很难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长期发展下去就容易形成思想固执,甚至惟我独尊的性格。

曾有一个成绩很好的孩子,仅仅因为被家人私下改了他的升学志愿而跳楼自杀了。心理专家分析,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悲剧,正是因为家长培养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孩子任性其实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随着孩子生理、心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更新奇的事物。这个时候的孩子比较喜欢亲历亲为,对一切事物都想弄个明白,尽管这些事物可能是对孩子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但是,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来看,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大多呵护倍至,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迁就答应孩子,这就养成了孩子任性的习惯。

有些年轻的父母平时要上班,又信不过小保姆,只好让祖辈带孩子。而祖辈却很溺爱孩子,不进行管教,父母要管教孩子,祖辈又护着孩子,不让管教,养成了孩子的任性性格。

因此,孩子的任性心理虽然不是天生的,但是孩子的自控制力很有限,有时即使知道了为什么不可以,但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需要”冲动。因此,父母一定要善于从生活中把握孩子的任性心理,对孩子进行教育。

要想彻底地解决孩子的任性心理,父母一定要行为一致,形成合力,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该坚持的原则一定要坚持,不能放松。如果要求孩子做什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要求。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

对于处于任性发作中的孩子,可以暂时不予理睬,只要不发生安全上的问题,可以让孩子独处一下,先让孩子冷静下来,然后给孩子讲道理,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让孩子明白他的不合理要求是不会被父母接受的。

此外,孩子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分散,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时间不长,很快会被其他的新鲜事物所吸引。

因此,父母如果能抓住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能克制孩子的任性心理。

父母在管教任性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孩子,态度要温柔。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绝不是故意要让爸爸妈妈生气的。为人父母之道,关键在于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用正确的办法化解孩子的任性行为,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孩子。

小小年纪,为何爱焦虑

小然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一直跟妈妈生活,很黏妈妈,而妈妈也很疼爱小然。但是有一段时间,妈妈和小然却产生了矛盾。原来,妈妈准备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晚上要上课,不得不把小然送到奶奶家,等自己下课后再接回来。因为妈妈感到小然黏人,不敢跟他说明真相,于是便趁小然跟奶奶玩得高兴时悄悄地溜掉。

然而,小然很担心,觉得妈妈不要自己了,要和自己分开了,心里很着急。不过小然很聪明,他发现去奶奶家是妈妈要离开的前奏。于是,每当这个时候,小然就抱住妈妈的腿,哭闹着不肯去。妈妈很生气,但又没别的办法,只好使用强硬手段离开。

妈妈的这种做法,让小然不由得更焦虑了。小然开始不愿意上幼儿园,晚上做噩梦,胆子也越来越小……小然的这种情况是一种焦虑的心理。说起焦虑,很多父母认为是成人才有的,殊不知,焦虑也在悄悄地侵袭着孩子的世界。例如,有些父母发现孩子经常将好端端的橡皮用小刀切成几小块;买来的铅笔不是弄丢了,就是用卷笔刀削完了;学习时容易发脾气等等。有的父母把孩子出现一些异常行为看成是不听话的表现,其实紧张、哭闹、发脾气都是焦虑的一种体现而已。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孩子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但因年龄小,遇到突然发生的挫折和打击,往往会承受不了,使幼小的心灵失去平衡,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情绪的产生虽然有一定先天原因,但更多的是家庭因素。

一、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是孩子产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盲目攀比,要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精通。这样的高标准孩子自然很难做到,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不能达到父母预期的要求,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而信心受损,焦虑不安。如果父母再辅以恐吓或斥责等手段,孩子的焦虑心理会更加严重。

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

2~5岁是孩子心理上的第一个反抗期,这时的孩子什么事都想自己做。父母的包办代替太多,孩子会失去锻炼的机会,而且孩子还会产生“我是最重要的”这样一种错觉,从而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当孩子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或有突发事件时,孩子会不知如何应对,产生焦虑心理。

也有的孩子是因为与亲属特别是父母分离时,感到担心而出现焦虑心理,失去以往的欢乐。比如,有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后,只要妈妈陪伴在旁,不但不哭不闹,还能愉快地玩;假如发现妈妈不在,孩子便立即哭喊起来,这就是分离性焦虑。

三、对某些危险估计过高

经常给子女一些多余的劝告、威胁等,孩子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比如,父母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陌生人的可怕,孩子就会认为陌生人是很可怕的怪物,孩子会不敢与陌生人交谈,但又不能不与陌生人接触,孩子会担心、恐惧,增加焦虑心理。

焦虑既是一种精神现象,也会伴随一些生理症状,如厌食、入睡困难、头痛等。过度的焦虑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消极影响,不仅会让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抑制孩子的思维,而且,还会使孩子的记忆力明显减退,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父母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及时地把握住孩子的焦虑心理,消除焦虑心理,还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孩子产生焦虑心理了,父母首先要让孩子彻底放松,给孩子一个玩的时间。父母为孩子制定学习标准,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设定适合孩子的学习目标,可以稍稍高出孩子的实际能力一点点,让孩子感到稍稍努力就能看到可喜的成果,让孩子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希望。另外,父母还要注意不苛求孩子,更不能让孩子头脑中牢牢绷紧“第一、最好”这根弦,这样能降低孩子的焦虑心理。

如果孩子有分离性焦虑,父母可以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培养孩子兴趣的方法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