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让一群孩子吃他们自己想吃的食物,而让另一群孩子吃大人为他们准备的食物,研究的结果非常有趣:那些高兴吃什么就吃什么的孩子比另一群自己没有选择食物权利的孩子,反而长得较高、较重,而且较健康。有时这些孩子实际只吃那么一两样自己喜欢的食物,对自己不喜欢的一口都不吃。有时他们一天只吃很少的食物,有时一天三顿吃得都很多。仔细统计他们吃饭的量和质,也许每一餐并不足够或均衡,但是一星期下来,食物的摄取居然是足够的,且又均衡!
其实,每个人生下来体内就有一种技能,这种技能能获得营养的均衡。所以,当妈妈的不必剥夺孩子的这种权利,让他们充分发挥本能需要吧。
吃饭,是一种非常快乐的时光,父母和孩子都有权享受这个时光。虽然幼小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指点,但是却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许多父母养成了替孩子挟菜、喂饭的习惯,这样的习惯一定要改,要摆脱给孩子当服务生的心理,让孩子自己去做,他会觉得更快乐。孩子吃多吃少,怎么吃,父母都不要去理会他。只要给孩子一定的帮助就可以了,因为他们毕竟还小。
有些孩子可能昨天吃了两碗饭,而今天只吃了半碗,感觉孩子可能没有吃饱。其实想想自己,也是会有吃得或多或少的时候,何况是孩子呢?
但是父母应注意,不要用甜点,如冰激凌、饮料等来诱骗孩子吃饭。如果孩子想吃蛋糕或小点心,父母就给他们,但是不要给太多,因为量不多,孩子很快就饿了。即使全家人都吃完了,孩子不吃,父母也不要操心,一会孩子肯定会饿。如果孩子这顿没有好好吃饭,父母就将所有的零食都收起来,等孩子充分体会到饿的滋味后,他们就不会再闹着不吃饭了。
有些父母看着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吃饭,心里很着急,对孩子唠唠叨叨的,没有人在吃饭时喜欢被唠叨的。孩子不喜欢吃时,可以请他离开餐桌,你们继续愉快的享用。如果想讨论孩子吃的问题,等吃饭后,找一个适当的沟通时机,和孩子好好谈谈。记住,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能少操心就少操心。
孩子的情绪为什么如此多变
7岁的佳佳跟着妈妈和奶奶去商场,佳佳看上一只漂亮的玩具熊,要求妈妈买下来。妈妈说昨天不是才买了新款的芭比娃娃吗?佳佳撒娇一定要妈妈买,妈妈不答应,佳佳马上泪流满面……8岁的强强看见邻居小朋友龙龙手中拿着一辆玩具小坦克,兴致勃勃地跑上前要拿,龙龙不给,强强干脆抢了过来,跟在身后的爸爸夺过坦克还给龙龙,还训斥强强,“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抢玩具!你怎么不长记性?”强强愣了一下,随即放声大哭……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发生在低年级孩子身上,每个当父母的遇到后都会觉得很苦恼:刚才还在有说有笑的孩子,突然之间号啕大哭起来,父母看着变化多端的孩子,心里总会有一些困惑:孩子的情绪为什么如此多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心理学家分析说,孩子有时烦躁、有时羞怯、有时快乐、有时兴奋、有时怒气冲天,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父母一方面应懂得理解孩子的这种很正常的心理,另一方面要明白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心理。
从孩子的心理发育来看,孩子的心理发育不成熟,有时某句话、某个动作会影响孩子一天的情绪,甚至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以愉快、喜悦的情绪去感染他们;应对孩子充满挚爱之情;应该能够自觉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要适合孩子的情感体验。比如端正家长的言行、对待事物的态度,经常播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对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有一定的作用;给孩子讲一些笑话、小幽默,使孩子轻松愉快。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多采用正面的教育,教孩子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及愿望。有时候孩子不愿意诉说,他们更愿意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用绘画等方式表达。
鼓励孩子把高兴的事说出来与朋友分享,难过的事说出来寻求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学会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喜怒哀乐
父母自己应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喜怒哀乐,孩子潜移默化中就会模仿学习。很多研究表明了父母榜样作用的巨大力量,以及父母与孩子的情绪交流对孩子的良好作用。父母应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各种情绪,因为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所以要了解原因。只有孩子的各种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才能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父母心平气和往往能抚平孩子受伤的心。
二、懂得和孩子分享快乐
父母应懂得和孩子分享快乐,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并与他人融洽相处,学会分享,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快乐”,快乐每一天。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来讲具有很好的效果。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使人心态平和,同时促进孩子的学习欲望,对孩子素质的提高很有好处。只有家长教育子女的素质提高了,掌握了现代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就不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孩子最需要我们帮助和关心的时候,用最低级的语言,甚至是不道德的手段“对付”他们,伤害他们。
四、运用艺术语言
如果你只是不断的唠叨,孩子的情绪也会发生强烈的变化。因此,父母要学会用艺术的语言来教育孩子。比如“记得在晚餐前将你的房间清理干净。”这样的说法能给孩子喘息的空间。
对年纪较小的孩子,等到时间快到了,他却什么都还没做,才平静地说出处罚的方式,但是要用正面的说法。“等你洗完澡才可以看电视。”这种说法比较好,像“除非你洗好澡,否则不准看电视”这样的说法是不好的。
对于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孩子来讲,要协商制定罚则的约定,规则要清楚,然后微笑地走开。最后是关键的时刻,万一时间已经到了,可是工作还没做,那么只要遵照罚则即可,不需要再讨论,因为约定就是约定。
五、不要对孩子大发雷霆
不要对孩子大发雷霆,首先,应懂得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懂得给孩子足够多的关爱,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其次,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不去限制孩子的合理活动。最后,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孩子平等地站在一起,和孩子商量。
如果是在公共场合,父母最好也要抱一抱孩子,但是不要着急于哄孩子,支持孩子在公众场合宣泄内心的愤怒。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议做一个比较有趣的替补活动,或者给孩子一个选择:要么停止哭泣,继续当时的活动;继续哭泣,父母可以选择不参与活动。如果是在家里,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哭吧,我去另外一个房间了,你决定不哭的时候再来找我。”只要没有了观众,孩子的哭闹就会很快停止。
六、不要威胁孩子
孩子大发雷霆时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要非常注意。首先,不要威胁孩子,愿望得不到满足对孩子来说仅仅是一种失望,受到家长的威胁则会深深地刺痛他们幼小的心灵。其次,不要惩罚孩子,惩罚只是在渲染家长的权威,却会造成孩子将来必须在严格管制之下才能遵守规则,没有人管、没有惩罚的威胁,孩子就不自觉了。最后,不要贿赂孩子,否则在孩子看来修正自己行为的动机是为了得到奖赏,而不是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
父母还应该明白,孩子情绪多变往往是孩子特殊阶段心理造成的,在年幼的孩子身上最为常见,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往往是因为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没有耐心等待,又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就付诸行动发脾气。父母要有一定的耐心,帮助孩子度过这一心理阶段,使孩子尽快成熟起来。
孩子为什么爱害羞
乐乐在家里是一个挺活泼的孩子,可如果家里来了个陌生的客人或是换了个环境,就不一样了。比如,让孩子喊“叔叔”、“阿姨”,孩子会退到了父母的身后,用父母的衣服挡住自己的脸蛋儿。于是,父母只好尴尬地笑一笑,道上一句:“孩子就这么爱害羞,没办法。”乐乐听到了这话,不乐意了,叫道:“我不是害羞!”父母问道:
“那是什么呢?”乐乐则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
虽大人说乐乐是害羞,但乐乐却认为是因为自己以前根本没见过对方,感到不适应,不愿意喊而已。但父母的话却让乐乐产生了自己是不是害羞的困惑。因为父母介绍乐乐时似乎总说他是个害羞的孩子,于是,很多小朋友都以为乐乐是害羞的孩子。
而乐乐的害羞也似乎变得更加厉害了。比如,不敢参加很多小朋友一起玩的游戏;上课时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即使回答了声音也像是蚊子叫一样……。原本活泼大方的乐乐变成了害羞的乐乐。
害羞是孩子一种很常见的心理反应。害羞的孩子倾向于逃避社交场合,很少主动与人交流。孩子过分害羞会引起一连串的问题,妨碍孩子正常社会交往的发展。时间长了,害羞的孩子还会表现出内向、胆小、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等情况。每一个害羞孩子的父母都肯定会为孩子表现出来的害羞所困扰,特别是父母为外向性格的人时,就更是为孩子担忧了。因此父母应找出孩子害羞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打开孩子害羞的心理,让孩子变得开朗起来。
那么,孩子到底为什么爱害羞呢?
首先,孩子害羞心理的产生无疑与孩子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父母本身的气质就是害羞内向型的,那么孩子很可能也是比较害羞的。害羞内向型的父母一般与外界的交往较少,与同事、邻居和朋友的联系也不多,这在无形之中减少了孩子的交往机会,而孩子越缺少机会锻炼,他的害羞行为就越发严重。而且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试想,如果父母经常是沉默和害羞,不善于与别人交往,比如家里来了客人父母寒暄两句后就沉默寡言,家里急而没有的东西也羞于向邻居家去借,孩子自然只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害羞与退缩。
其次,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有一定的问题,也会使孩子产生害羞心理。例如,父母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缺少交流;孩子吵闹时,就指责孩子;孩子跑来问问题时,不是数落孩子一顿,就是要孩子离开。孩子一再被拒绝,便会在日后造成遇事害羞、怕生的心理。
最后,孩子会很自然地对主要照顾者父母等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如果父母忽略了对孩子行为上的影响,容易造成孩子对人产生畏缩、不信任感,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孩子日后与人相处。
从现代居住环境的情况来看,现代的孩子由于居住环境的变化而减少了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也是孩子产生害羞心理的一个原因。因为缺少同龄的伙伴,社会接触面也较窄,以及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知识、经验和技能,不知道如何主动与人交谈,或使谈话继续下去,这些因素都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产生害羞、怕生的倾向。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有的孩子因为缺乏自信心,所以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从而不敢与人交往。而且,由于担心缺点被人发现,因此便选择退缩和逃避来掩饰自己,尽量躲避一些公开或陌生的场合,以掩饰自己的缺点。比如,有的孩子认为自己不会说话,即使说话别人也不爱听,生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招来嘲讽与讥笑,于是在交际场所里常常难以启齿或手足失措,羞于发言。
除此之外,很多孩子害羞,也是因为自小受到父母等成人灌输的观念影响。如例子中的小乐。有些孩子只是比较含蓄,但若父母不断说他是个害羞的孩子,再加上亲戚朋友和学校同学不断提醒,结果,会使孩子真的变成一个畏缩害羞的孩子。
其实,害羞也有一些好处。比如,可以减少危险的发生,可以间接训练孩子的观察、比较和鉴别能力等。但是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需要交流和表达的世界里,父母还是应该帮助孩子克服害羞,走进世界,展现孩子的优秀之处。
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父母首先要理解、体谅孩子害羞心理,不要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待孩子,要避免当别人的面命令孩子做孩子不愿意或不会做的事,甚至责备孩子。比如,孩子不愿在客人面前说话,父母说孩子“就是这样害羞,见到客人总是扭扭捏捏”。父母的话让孩子听了,会以为自己的个性就是内向、害羞,而视害羞为理所当然,不利于父母的教育。
其次,父母还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中,孩子会找到自己的快乐,这样,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相对就减少了。在集体中表现自己,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于克服孩子的害羞心理也是一种促进。
最后,父母应多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也可以让孩子有准备地与陌生人、陌生环境进行接触。如,在路上,可让孩子知道将去哪里,让孩子知道或回想一下那里的大人或小朋友的名字,可能玩的游戏,到那儿后怎样与别人打招呼。不过父母不要刻意的强调,而是随意一些地告诉孩子,免得增加孩子的焦虑情绪。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多开口和陌生人交流,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害羞的心理。比如,孩子喜欢一个玩具,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对营业员说:“我想买这个玩具,请问多少钱?”如果孩子不愿开口,就不买玩具。当然父母可以先说一遍,让孩子学着再说一遍,不管孩子说得好不好,声音够不够大,父母都应该鼓励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习惯了。
改变害羞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父母应当有耐心,应当信任孩子,一定不能操之过急,给孩子施加压力,多给孩子及时、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让孩子开朗活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