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善解家人心情:爱心家庭心理学
21158900000003

第3章 家庭生活中常见的丈夫心理误区(3)

如今,面对着丈夫的这份“爱”,王女士只能默默地忍受,却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这种生活……这种家庭暴力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男人不想女人比自己强的心理在作怪。男人看到女人比自己强,会觉得自己很没用,就会产生一种扭曲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会使男人对自己妻子的所作所为十分敏感,一旦发现或认定妻子有过错,就会将这种自卑发泄到妻子身上。这个时候,妻子面对丈夫暴力的一面会产生一种害怕、退让的心理,才会使丈夫变的肆无忌惮。打人是会升级的,家庭暴力往往是从第一巴掌开始的。因此,一定要慎重对待第一次家庭暴力,千万不可一味地退缩。王女士的问题只反映了部分家庭暴力的现象,还有很多家庭是因为“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而出现了暴力。

于某是个重男轻女的人,结婚后妻子生了个女儿,使他心里非常不舒服。在家里,于某就是一家之主,他说什么,妻子就必须做什么。稍有不从,就是拳脚相加。“重男轻女”的思想使于某不懂得尊重妻子,而妻子的性格也使她只知道把这些埋在心里,从不向外人透露,包括自己的家人。直到有一次,于某对妻子一顿暴打,使妻子进了医院。这时她的家人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孩子不愿让人碰,原来是身上有伤痕。

最后,在妻子家人的干涉下,于某只能无奈地选择离婚。

心理学家指出,重男轻女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话题,这种观念像一颗毒瘤,根深蒂固在中国人的脑海里,顽固不化,尤其是男人。“男女平等”不知喊了多少年,真正做到平等却是太难了。现在大多数女士结婚后,家里经济的主要来源就落在了男人身上,这就导致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生个儿子,传宗接代”,“女儿嫁出去了就是泼出去的水”……这些话已经在无形中将女人的地位贬低了,使得结婚以后的女性,特别是生育了女儿的女性,仍然得不到足够的尊重,不顺从就会引来男人的不满,有时这种不满就会用暴力的形式来发泄。

男人要知道,不尊重妻子就是不尊重自己,结婚是两个人愿意相伴一生的约定,而不是一一纸空文。婚姻里的人是一个共同体,因此要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妻子是要一生相伴的人,就算有矛盾,也要协商解决,真的过不下去了,也应该好聚好散,而不能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男人们只有端正了心态,正确的看待夫妻关系,真正的去疼爱妻子,呵护妻子,才能使得夫妻关系融洽,婚姻才能长久。

他爱自己的孩子吗

多数男人结婚以后很快就做了父亲。看着已经当了父亲的老公依然忙碌着工作,多心的妻子不免会问:他爱自己的孩子吗?而孩子,在得到父亲的种种爱时,他们都能理解吗?因男性和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各不相同的心理,我们该如何看待父亲是否爱自己的孩子这个问题呢?

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呢?

小伟刚出生的时候,父母都忙于事业,便将他送去了奶奶家,直到小伟该上学了才把他接回来。入学以后,小伟的成绩并不理想,这使得父亲多次在家长会上抬不起头来。回家以后,父亲就会将怒火发泄到小伟身上,打小伟的同时往往还会说一些很难听的话:“白养活你了,每次家长会都让我丢脸!”“看看邻居家的小刚,比你强多了!”

……可越是这样,小伟的成绩越是下滑。母亲对于他的这种打骂的行为非常不满,觉得小伟成绩不好,都是父亲的粗暴行为造成的,这样的父亲根本就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想让孩子为自己争气而已!当爸爸的觉得可委屈了,他打孩子真的是为了他好啊,可是多次打骂过后,见到儿子一点长进都没有,反而弄得妻子和孩子都怀疑自己了。父亲也迷惑了:小伟一直都是很聪明的,为什么总是这么不争气呢?

对此,心理学家指出,很多父亲都有一种虚荣的心理,觉得孩子成绩好了能为自己争光。

孩子是一对夫妻爱的结晶,能够体现出家庭的美好,而不是父亲们拿来炫耀自己的物品。父亲的这种心理确实是自私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说父亲的这种行为是不爱自己的孩子,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其想法和行为各不相同。对于小伟的父亲来讲,这种不恰当的心理需要调整了。男人通常都以自己的孩子为荣,就会出现一种对孩子期盼过高的心理,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会采用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教育孩子。同时还拿孩子和别人做比较,想借此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然而,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希望自己的行为能被父母肯定。当拿着别人的优点来比较自己的缺点时,孩子会觉得自己被贬低了,心里就会排斥父母所说的话。

如果父亲真的是爱孩子的,那么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了,并改变自己的行为吧!首先,你要多和孩子接触,让孩子感到他还是父母眼里最优秀的。同时为孩子树立榜样,只有父亲做好了,孩子才能够参照一个正确的行为方式来约束自己。批评孩子的时候语气一定要适当,大吼大叫只会让孩子更怕自己,还会在孩子心里滋生一种叛逆的心理。可以试着暗示性地说:

“这件事情你会不会觉得不太合适?”“我也同意你的看法,有些地方你做的还是很好的。”这种语气孩子不仅会真心的接受,还会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做父亲的往往会为了保持在孩子心中的威严地位,而将父爱隐藏的很深。可是如果连孩子都没感觉到父爱的话,这种做法只能适得其反了。

志远的儿子上学了,做父亲的心里总算有了一丝安慰。可是他仍然要忙于自己的事业,偶尔陪伴儿子一次,也是端着做父亲的架子,使得儿子不敢与他过分亲昵。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志远,他的儿子在班上一直都不是很合群,最近又和几个男生闹了一点小矛盾,原因是别人嘲笑他不像个男孩。老师问志远是不是很少陪孩子,这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只想着赚钱,真正陪儿子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孩子都感受不到父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与班级群体格格不入,往往是缺少家庭的关爱造成的。而大多数父亲都比较粗心,一种强大的责任心使他们肩担起赚钱的“光荣”使命,殊不知孩子的生活中缺不了父亲这个角色,特别是男孩子。父亲对孩子在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男孩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家庭里,父亲由于忙于事业,和孩子接触很少,使得男孩子上学以后行为举止都像个女孩子。这是因为父爱对孩子的影响是涉及到身体、情感、性格等多方面的,与父亲接触的少,就使得孩子不能模仿和学习到男性的行为举止,所以这种男孩子往往比较容易女性化。因此,不要以为只对孩子进行教育就能让孩子亲近自己,在孩子懂事以后要多带他出去玩,多和孩子在生活上接触,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感情,也更加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与别人相处的能力。

爱孩子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父亲的溺爱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一位父亲宠爱孩子,不管家里有多难,只要有了钱就给孩子买上一堆好吃的,以至于在他生病的时候,妻子要拿些东西给丈夫吃,竟被孩子阻止了,同时还冲爸爸嚷道:“那些东西是我的,不准你吃!”父亲不禁愕然:没想到自己百般地疼爱孩子,竟然换回了如此回报!

溺爱的尽头就是伤害,李明就遭到了这样的伤害!李明的家庭非常富裕,父亲对他更是百依百顺,李明从小就吃着山珍海味,穿的尽是名牌,花钱也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渐渐地,每月定额的零用钱已经不够李明挥霍了,终于有一天,他和几个伙伴因抢劫而被判入狱。看着押上警车的儿子,父亲才后悔莫及,正是自己的溺爱才毁了孩子啊!

心理学家认为,盲目地溺爱孩子,并不能使他怀有感恩之心。相反地,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所得都是理所当然的,当有一天家里已经不能再满足孩子需要的时候,他就会通过别的途径来达到目的,比如偷盗、抢劫等。因此,关爱孩子的父母一定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在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要求的时候,要分析清楚哪种是可行的,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在拒绝的同时也要跟孩子讲清原由。虽然给孩子的爱永远不嫌多,但是也要有个度,过分地纵容只会害了他。父亲们要明白,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学会独立、分享、帮助他人,这样才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而被溺爱的孩子,就会丧失与别人平等交往的机会,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独立生活。

从幼儿时期开始,“父亲”这个形象就有可能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父亲的所作所为,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也是孩子心中的榜样。常言道:“没有哪个男人比蹲下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站得更高。”由此可见,男人充分地发挥好父亲的角色多么重要,利用正确的渠道和方式去疼爱、教育孩子,千万不要因为客观的原因,使父亲这个角色在孩子心中留下空白。

他的饮食失调和心理有关吗

阿文结婚后,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立刻砸向了他:车贷、房贷、日常开销……没能和妻子甜蜜多久,他就带着巨大的压力投入到了工作中。作为一名业务员,阿文明白只有多赚钱才能缓解压力,因此在吃饭的时候,他都总是在想着如何谈客户,如何使客户签约,自己能赚到多少钱……在心里精打细算的同时,面前的饭菜就显得索然无味了。因此,他往往是在吃了几口以后就离开餐桌,久而久之,阿文的饮食规律被打乱了,后来甚至看到食物就感到厌恶,他的厌食症也越来越厉害。

阿文的同事小孔也和阿文一样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一天晚上,小孔想着工作上的不顺心,心里不禁烦躁了起来,随手拿起身边的一包饼干吃了,又把冰箱里的食物一扫而光,心里的烦躁竟不见了,打着饱嗝的他也无暇去想工作上的压力了。从此,他喜欢上了暴饮暴食,一有了烦心事就想吃,咀嚼美味的同时,他心里的压力也渐渐分崩离析了。发现这个转移压力的方法后,小孔的食量也越来越大,直到撑得无法忍受。如此恶性循环,另他痛苦不已。

厌食和暴饮暴食是饮食失调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厌食的人在极端地饿着肚子,即使对着山珍海味,也提不起半点胃口;暴饮暴食的人则会对着食物大吃一顿,然后再吐出来。对此,心理学家分析,导致男人的饮食失调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心理压力过重

男人在结婚后会面对一系列的压力,包括经济上和精神上的等等。如果不能正确地自我调节,终日诚惶诚恐,甚至吃饭时都在考虑着如何解决问题,肯定是会饮食失调的。

很多男人心理压力过重,往往是因为遇到了困难、挫折和厄运等。这时候,可以运用一下反向调节心理,从不幸中找到有幸,从“山穷水尽”转向“柳暗花明”,一定不要悲观,学会做一个乐观主义者,压力自然会减轻许多。英国文学家萧伯纳曾经对这两者的区别做出了很贴切地比喻:“假定桌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乐观主义者看见这瓶酒会说:‘太好了,还有一半’;而悲观主义者则会对着这瓶酒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半’”。乐观主义看事物都是从好的一面出发,从某些方面上忽略不好的一面,压力自然会减轻许多。从前,有个老太太整天愁眉苦脸。天不下雨,她就挂念卖雨伞的大儿子没生意做;天下雨了,她又担心开染房的二儿子不能晒布。后来,有个邻居对她说:“你怎么就不反过来想想呢?如果下雨了,大儿子的生意一定好;如果不下雨,二儿子就可以晒布。”老太太一听恍然大悟,从此不再愁眉不展。这个故事就是反向心理的极好诠释。

二、错误的减压方式

有些人觉得自己有压力了,便寻找方法来减轻压力。但是因为所选的方式不当,反而造成了饮食失调的状况。

饮食失调对身体的伤害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只有通过正确的方式来减压,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一位篮球运动员在受到教练的训斥后感到很沮丧,整日不愿吃饭,不久就患上了厌食症。就医后,心理学家建议他在训练中把篮球当成教练的脸来狠狠地打,借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果然在试用这个办法一段时间以后,他的厌食症明显的改善了很多。这是一种心理宣泄法,不伤害他人,又可以排解烦恼情绪,可以借鉴。这种宣泄应该是合理的,相对来说,大吼大叫、迁怒于人或者发牢骚等都是不可取的。厌食、暴饮暴食等,不仅于减压不利,还会对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一定要通过正确而有效的途径来缓解压力。

缓解压力首先要想到如何才能减少压力,或者说避免产生压力。男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这种理想应该建立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男人在工作或生活上受到挫折,往往是因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目标难以实现,就会感到自卑,终日忧郁。所以,要想缓解压力,就应该适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情,制定一些符合实际的目标,坦然的面对成功与失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