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总处于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人们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动或移动,它是社会发展与开放的重要反映尺度。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密切相关,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对同一种社会现象从两个角度所作的不同的分析和描述。社会分层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内容、形成的层次和分布形态;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中各层次间的互动、动力机制、方向和速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流动既可以指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向另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变动,也可以指同一阶级或同一阶层内部职业或活动空间的变动。
了解社会流动必须明确三点,一是社会流动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空间的位置移动,它是指人们具有社会意义的地位变化。因为社会流动关注的是社会成员在获取财富、权力和声望等资源方面能力的变化,由此而发生的人们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化才具有社会意义。二是社会流动不同于一般的人口流动,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移民就不能看作是社会流动,只有当人口流动引起人们社会地位或职业角色变化时才具备社会流动的意义。三是社会流动与人才流动也有区别。人才流动是一种社会流动,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流动都是人才流动。所谓人才是指在某些领域具有特长并被社会公认有才能的人。社会流动的整体不仅仅是人才,涵盖的是所有社会成员。再就是人才流动通常表现为一种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的空间流动,而社会流动还包括人们在本单位的流动。
总之,判断某种变动是否属于社会流动,关键是看当事人在社会结构中获取或占有他所期望资源的机会是否发生了变化。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一)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这是按照社会流动的方向为标准所作的划分。垂直流动是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纵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流动主体在社会地位、收入、权力、声望等方面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由较低阶层进入较高阶层的现象是向上流动,如由一名普通护士到护士长的升迁;由较高阶层进入较低阶层的现象是向下流动,如金融危机造成部分人失业。上、下的区别就是收入、权力、声望等方面的高低区别。由于垂直流动是人们获取资源机会的变化,所以是社会学研究最为关注的社会现象。向上流动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鼓励人们接受教育、培养能力、努力工作,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以获得较好的社会资源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是每一位社会成员所期望并愿意努力追求的。所以人们向上流动的愿望和努力应该受到社会的鼓励和支持,但这种愿望和努力必须切合实际,必须符合社会整体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另外,垂直流动还可以促进社会的竞争,优胜劣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层次上的横向流动。这种变动对流动主体的收入、社会地位、声望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影响,如一名教师为了交通上的便利,由一所学校调到另一所学校。
水平流动虽然没有改变当事人的社会地位,但它改善了当事人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对社会来说,水平流动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合理配置,避免人才积压和人才浪费,充分调动各种人才的积极性。
(二)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这是按照流动的职业参照基点所作的划分。代内流动也叫一生中的流动,指个人在自身的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代内流动通常以职业地位作为社会地位的特征。一个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常因种种原因发生职业、职务和职称的变动,代内流动以个人最初的职业地位为参照基点,以最后的职业地位作为终点,比较处于这两个时点之间的职业变动,从中找出变动的原因及规律。孤立地研究一个人的职业变化看似没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但如果研究大量的个体一生中的职业变动情况,就可以揭示出促使个人职业地位变化的原因,以及人的一生中往往在什么年龄、什么条件下向上或向下流动等。另外代内流动的方向、比率和速度,还可以反映社会经济变迁的程度和社会分化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人们接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也就为一个人一生中多次变换职业、职务和职称提供了可能。
代际流动也称异代流动,是指同一家庭中两代人之间在社会地位上的变化。代际流动通常也是以职业地位为标准,以父母与子女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作为比较的基点,考察第二代人与第一代人相比其社会地位变动的情况,从中找出变动的原因和规律。社会学研究非常重视对代际流动的分析,因代际流动可以反映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的程度,可以反映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状况,还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描述指标。在一个开放的、不断进步的社会中,代际流动在总体上表现出向上流动的倾向,即子代的职业地位总体上比父辈的高。
(三)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
这是根据流动的原因及形式不同所作的划分。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生产技术方面或社会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如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职业结构、教育结构等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大批人员社会地位的变动。结构性流动的特点是规模大、速度快和变动剧烈,如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民进城变成工人。造成结构性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创造出大量的新职业,由此引起社会的结构性流动。
非结构性流动又称自由流动,是指在社会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原因所产生的社会流动,如由于个人的努力发生的职业地位的变动。研究这种流动主要考察个人的主观条件、流动欲望以及社会背景对个人流动的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不同类型的社会流动是密切联系的,如结构性流动可能是代际流动,非结构性流动可能是垂直流动等。
三、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最根本的原因。如果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的产业结构等方面较为稳定,则社会流动较少;如果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将会带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分化加快,产生一些新的职业岗位,淘汰一些社会评价较低的社会位置,从而使社会流动大规模展开。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技术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发生了大规模的调整,新的职业大量出现,这些都大大促进了社会流动。
(二)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
如果一个社会在制定的制度和政策上不鼓励,甚至限制社会成员的流动,那么这个社会的社会流动率就低;反之,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流动就会活跃得多。在封闭型的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根据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这些先赋因素决定的,阶级、阶层之间等级森严,界限十分清楚,几乎不可逾越,社会流动几乎为零。而在开放型的社会中,由于清除了一切社会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建立了一些鼓励人们社会流动的保障性制度,为人们的自由发展创造了平等机会,这样大大提高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度、户籍制度、票证供给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及干部制度等严重制约了社会流动。改革开放以后,取消了票证供给制度,单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及干部制度也在逐步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制度的调整加快了中国的社会流动。目前,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户籍制度,对人们职业地位的变化仍产生着明显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向上流动的助推器。即使在传统社会里,教育也扮演着为仕途铺路的作用,中国的“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一现象的经典总结。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们已普遍认识到,接受更好的教育几乎成为进入更高社会层次必不可少的条件。学历所代表的教育资本更加成为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对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作用日益提升。
(四)社会价值观
包括职业观、声望观等。社会价值观影响或引导着人们社会地位的选择以及社会行为,也影响着人们对各种职业的主观评价。被社会价值观普遍肯定的东西,如财富、地位、知识、声望等,往往使人们产生流动的欲望和需求,自然就会引起社会流动。
(五)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后致因素)。先赋因素是个人先天具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如家庭出身、亲属关系、民族、种族、肤色、性别及容貌等;自致因素是由于个人的行为或经过个人的努力而具备的,如知识、技能、学历、社交能力及工作能力等。在现代社会,自致因素特别是受教育程度对社会流动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对人们获得某一社会地位的作用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