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会学基础
21159100000023

第23章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1)

学习要点

1.社会问题的含义及特征

2.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3.社会控制的含义、基本功能

2009年9月27日,第26届世界人口大会在摩洛哥南部古城马拉喀什拉开帷幕。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人口问题及人口统计学专家出席了大会。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全球人口几乎一直在快速增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至100亿。科学家早先的测算结果认为,当世界人口达到100亿时,地球上的水、土地以及其他资源的承载能力将达到极限。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将难以实现。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口已不再是简单的生育繁衍问题,它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并且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有什么特征?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手段有哪些?这是本章重点介绍的内容。

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及特征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

在现实社会中,经常会听到人们关于社会问题的议论,“社会问题”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实,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议论的问题与社会学理论领域的社会问题是不一样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问题。什么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其有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一种社会存在或社会现象要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问题一般具有以下四个构成要素。

第一,必须要有1种或数种社会现象失调的情况。如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失调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已成为社会问题。

第二,这种失调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部分社会成员甚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给社会带来危害。如人口膨胀不仅影响了社会公众的就业甚至生存,而且对环境保护、资源使用等也都有重大影响。人口膨胀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损害。

第三,这种失调现象持续时间长,引起社会全体成员或绝大部分成员的普遍关注,并期望予以消除或解决。如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已经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并积极参与到人口问题的研究、协调与控制当中。

第四,这种失调现象必须通过社会的共同行动才能予以解决,单靠个人无法扭转。如人口问题不是单靠某个家庭、某个部门就能解决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使其转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从以上四个要素可以看出,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定义。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是指社会运行过程中,因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持续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从而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二)社会问题的特征

社会问题虽然纷繁复杂但有其特有的性质,归纳起来具有5种基本特征。

1.客观性

社会问题的客观性是指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愿望或意志为转移。社会问题往往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或事件,它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原因,它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值得注意的是社会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不会在短时间内充分暴露出来,具有一定的潜伏性,等人们意识到的时候,它带来的危害已非常严重,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认识社会问题的客观性有助于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它,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它。

2.普遍性

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普遍存在着一定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其不同的时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中存在着社会问题是一种常态,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认识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有助于我们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正视社会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3.特殊性

社会问题的特殊性是指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是各不相同的,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的特点。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如在解放前,战争、贫困、生存等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在目前,就业、环境、人口老龄化等又成了主要的社会问题。另外,社会问题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的社会问题是全球性的,如环境污染、人口问题,有的社会问题是地区性的,如贫困、战争;二是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问题,如中国的人口膨胀问题、美国的枪支犯罪问题;三是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地区也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问题,如中国的城市住房问题、农村失地问题。认识社会问题的特殊性有助于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4.复杂性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是指任何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许多社会问题往往是由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如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不良影响都有关系;二是社会问题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行产生复杂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人口膨胀对就业、教育、交通等都能产生较大影响;三是许多社会问题之间相互影响,如吸毒、卖淫、犯罪等社会问题之间相互关联。认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提醒我们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采取综合的应对措施,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

5.破坏性

社会问题的破坏性是指社会问题违背了人们所希望的社会状态,不符合人们的价值期望,对社会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破坏性是社会问题的基本特性,也是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原因。社会问题的破坏性不仅危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还可以促发其他的社会问题,给社会进步带来阻碍。如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引发的洪灾、旱灾等环境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某些地区的种族问题又引发了连年不断的战争、暴力犯罪等社会问题。认识社会问题的破坏性有助于我们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及解决方法。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目前,对社会问题的分类社会学家还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由于分类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结构性社会问题

这是指由社会结构失调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即社会系统各个方面、各因素、不同层次之间发展不平衡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如下岗失业、贫富两极分化、腐败等社会问题都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变化而引发的。

(二)变迁性社会问题

这是指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由社会关系失调引发的社会问题,主要出现在社会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如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出现了农民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

(三)全球性社会问题

这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问题等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

(四)越轨性社会问题

这是指由个人行为偏差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包括一般性的越轨问题,如色情、赌博等;严重的越轨问题,如社会犯罪、腐败、吸毒等。越轨性的社会问题又可导致社会风气不良、社会治安秩序混乱等社会问题,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都产生很大的危害。

(五)道德性社会问题

这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社会现象,属于浅层次的社会问题。

如损害公物、不尊老爱幼、不讲诚信等现象。

(六)心理性社会问题

这是指由心理疾病或心理失调引起的社会问题。如色情、暴力、自杀、黑社会活动、恐怖主义等问题都与人的病态心理有直接关系。

三、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

要解决社会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它产生的原因。社会问题的成因,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然而,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及社会学家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于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中外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社会病态论

早期的社会学家由于受到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的影响,试图用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他们将社会比作一个生物有机体,认为社会问题的发生,是由于社会中的某些人或群体不能保持社会的健康状态,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关系的失调。比如在工业革命初期,之所以出现大量的社会问题,他们认为是因为当时很多农民流入城市后,不能与城市生活相协调,因而这部分人被他们看作是“发病”的原因,社会问题是由于这部分人与社会道德、信仰等相违背而造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病态论,认为社会上某些人之所以处于病态,是因为社会本身就处于病态,因此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不道德的社会制造了不道德的个人”。

(二)文化堕距论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构成文化各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一致的,一般来讲,人们接受物质文化比接受新思想等精神文化容易得多。因此,文化的变迁总是从经济、科技等物质文化开始,然后是各种精神文化,最后才是风俗和习惯,这种文化中各部分变迁速度的不一致,必然导致文化各部分的发展出现较大的差距或错位,这种差距或错位就是文化堕距现象,也称为“文化失调”。现代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由于我们的道德观念不能与我们的技术发展相适应而引起的。比如,当我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网络、手机等工具进行信息的检索和传递时,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却还不够完善,这必然会带来如青少年网瘾、网络犯罪等大量的社会问题。

(三)“亚文化”论

“亚文化”就是我们常说的

“非主流”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人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一些学者在广泛研究了青少年犯罪、贫困、暴力行为、吸毒、卖淫等与“亚文化”的关系后普遍认为,问题青少年多数生长在社会的下层,大部分是在生活、学习中受到严重挫折,甚至一度被社会、学校、家庭所抛弃的年轻人,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很难实现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这样在他们身上便形成了一套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价值观念。这种“亚文化”的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敌视上层、主张强硬、寻求刺激、宿命主义、主张自由自主、不愿意规划未来、缺乏实现理想的动力、怀疑权威等。“亚文化”形成之后,会在特定范围内相互传播,如果青少年在生活中长期接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会改变自己原本正常的生活轨道,从而出现像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众多社会问题。

(四)价值冲突论

价值冲突论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上同时存在着多种价值观,持不同价值观的人,在交往中必然会产生分歧和冲突,价值冲突是造成现代社会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一方面,价值冲突使人们对同一社会现象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在子女培养教育问题上,年长的祖父母主张细心呵护、循序渐进,重礼教,而年轻的父母则主张强势管理、速成教育,重实效。另一方面,价值冲突造成人们思想准则的混乱。互相冲突的价值观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人们长期受到这种互相冲突的价值观的影响,就很容易出现判断的失误,从而出现越轨行为。

(五)社会整合论与社会解组论

社会整合就是把不同的社会因素、社会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

一些学者认为,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社会整合力度的减弱,在现代社会,当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协调,不能共同担负起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时社会问题就容易产生。因此,一个社会整合程度越高,社会问题就越少,要维护社会整合需要靠复杂、精细的社会制度来协调组织之间和个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产生社会问题的原因就在于社会解组,社会解组则是指社会上原来通行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失效,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而出现社会解组现象的原因则是社会变迁,在社会急剧变迁时,原有的社会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传统社会的权威、约束和控制日益减弱,社会规范失效,从而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

上述几种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探讨了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然而,研究社会问题的成因,也不能忽视对其他因素的分析,如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经济关系的不平衡等,它们也是引发社会问题的基本因素。

四、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方针

1.国家、社会和群众力量相结合

社会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能解决,国家政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力量,国家还可以通过社会管理手段,提供物质保证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