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纪律
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是用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成员,使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纪律大致可以分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职业纪律。纪律是介于道德和法律之间最常见的行为规范,它是法律的必要补充,能起到法律有时难以达到的作用。纪律的社会控制作用并不在于制裁,重要的是使成员自觉遵守纪律。因此,任何组织、团体都十分重视纪律教育,纪律教育是组织成员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4.道德
道德是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反复不断地对人们的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高尚与卑劣等评价,逐渐使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活动,维持社会秩序。与法律相比,道德虽然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性,但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更广泛、更普遍的约束力。法律涉及不到的地方,道德可以进行干预。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的控制作用。
5.习俗
习俗即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行为模式。习俗的主要作用是调整人们的行为,使之互相一致。由于文化的传递作用,每个人在少儿时期社会化中就已学到了许多习俗规范,有些习俗已经内化为人们的习惯性行为,或者成了人们评价社会行为的标准。这样,人们就自觉地按照一定的习俗行事,也按照同样的习俗要求别人的行为。习俗成为人们交流感情、沟通思想、促进社会整合的明证。但是习俗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当社会发展了,旧的风俗习惯与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相矛盾时,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6.宗教
宗教是一种与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是社会控制的一种特殊手段。宗教通过对教义的学习和领悟、参加宗教仪式、执行教规等方式来约束和控制其信徒的活动。教义是对宗教律条的解释;宗教仪式是从事宗教活动的方式,是信徒参加宗教活动时必须遵从的行为方式;教规是宗教对其教徒行为的规定,它不仅涉及宗教活动,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仅仅局限于信徒之中,在我国属于一种非正式的、局部的社会控制手段和方式。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7.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又称“公意”,是指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该事件或现象是非曲直的评价。一方面,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公意,会对人们的言行产生环境压力。有些人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放弃自己原来的言行,而与众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也有些人害怕遭受舆论的非议,打消了想做某件事的念头,而把自己的言行限定在舆论允许的范围内。另一方面,社会舆论还具有强化、鼓励某种现象或某种行为的作用。人们往往在舆论的推动和引导下强化自身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社会舆论具有真实和虚假、积极和消极之分。真实、积极的舆论会对人们的言行产生良好的控制作用,而虚假、消极的舆论则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副作用。
四、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越轨行为的含义及特点
越轨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类型,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广义的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狭义的越轨行为仅仅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越轨行为的主体是社会中的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人们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学研究的是广义的越轨行为,社会生活中的反常行为、病态行为、违章违纪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均属于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
1.越轨行为具有相对性
越轨行为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社会对越轨的界定大不相同,如在我国个人私藏枪支是一种犯罪行为,而在美国法律允许个人拥有枪支;二是没有任何行为原本就被认定为是不合适的,只有在人们赋予了它这一界定时,它才成为越轨行为,如战场上杀敌不会受到惩罚,但平时杀人就会被判定为犯罪。
2.越轨行为必须是违反了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部分人具有某些特殊爱好或行为特点,但只要不与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等社会规范发生冲突就不属于越轨行为。
3.越轨行为是多数人所不赞成的行为
越轨行为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反对的、不赞成的行为,是一种与公众的行为相偏离的行为。
4.越轨行为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只有当某种越轨行为频繁地发生,使相当数量的人受到威胁并且对社会造成危害时,才会转化为社会问题。
5.越轨行为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行为所触犯规范的重要性
当一种越轨行为触犯了影响到社会及其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规范时,该越轨行为所受到的惩罚必然是严重的;反之则较轻。
(二)越轨行为的类型
按照越轨行为对社会规范的破坏类型和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不适当行为
指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则,但对社会并未造成严重损害的行为。
此种行为虽然会引起众人的不满,但通常不会受到正式惩罚,如在公共场合男女青年过度亲密。
2.异常行为
多指因精神疾病、心理变态导致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3.自毁行为
指违反社会规范的自我毁坏或自我毁灭的行为,诸如吸毒、酗酒、自杀等行为。
4.不道德行为
指违反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行为,此种行为通常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如打骂老年人、辱骂师长等行为。
5.违纪行为
指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如考试作弊等行为。
6.反社会行为
指对他人或社会造成损害乃至严重破坏的行为,如打砸公共财物等行为。
7.犯罪行为
指违反刑事法规而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与反社会行为同属最严重的越轨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反社会行为都构成犯罪行为,只有那些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伤害、触犯刑律、应受到严惩的反社会行为才是犯罪行为,如抢劫、杀人、贩毒等行为。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1.加强预防
越轨行为是一种消极的社会现象,一旦产生则会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需加强预防,进行全方位的正面教育,以积极的态度避免越轨行为的发生。即用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教育人们,使其自觉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
2.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建立社会预警系统的核心是要对社会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及时发现社会重大的不协调之处,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缓解矛盾、化解危机,防患于未然。
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
缺乏权威的社会道德体系是一个社会陷入混乱的基础原因,因为社会生活中相当大的部分是通过道德来调节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中原有的、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体系受到了严重冲击,重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是我国面临的迫切问题。
4.加强法制建设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建立健全法制体系,用法律的威慑力量使欲犯罪者打消犯罪的念头,直至约束自己的行为,停止犯罪活动。
5.对犯罪行为严厉制裁
一旦发生犯罪行为,就要根据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犯罪分子进行严厉的惩罚。同时,还要采用多种措施对犯罪者进行帮教和感化。
1.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由哪几个要素构成?
2.简述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3.试述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及解决对策。
4.社会控制的含义是什么?简述其基本功能。
5.什么是越轨行为?为做一名守法的公民我们应该怎么办?
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能做什么?
(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