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小军迷告诉你:什么是轻武器
21159300000001

第1章 轻武器(1)

世界上,一些国家为了适应未来战争对武器的需求,在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未来的高新技术武器的同时,不断地对现有的武器装备进行改进,致力于提高武器装备的综合性能,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轻武器是步兵和有关兵种作战的主要武器,在未来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

轻武器的发展沿革

现代枪、炮一般都是利用火药来发射弹丸的身管武器。这种武器是从冷兵器发展演变而来的。冷兵器时代是指使用石兵器、铜兵器和铁兵器直至出现火器以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追根溯源,冷兵器的发展历史几乎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悠久.它诞生至少已有二三百万年之久。

一、冷兵器

人类最早使用的武器是矛和盾。其实,最早的武器无疑是棍棒和石块。那是在旧石器时代的初期,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自卫,就采用了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武器。后来,猿人为生存而从事的简单的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发明和使用了石斧和石刀。到了猿人晚期,可能已经使用了矛这种武器。据考证,生活在距今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当时使用的石器中,就发现了一种“似镞石器”。人们把这种尖状石器,或者在磨尖的兽骨上装上一个木把的矛,称为石矛或骨矛。拿它来投掷,就成了标枪。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又出现了弓箭。在我国,考古学家发现,最早的石箭镞是出自距今2.8万年的山西峙峪人的遗址。早期的棍棒、尖石器、石斧、石刀以及标枪和弓箭等,当时主要用来作为生产工具使用的,有时也兼作兵器使用。例如,早期氏族之间的战争使用的器具就是这些最简单的生产工具。直到原始社会晚期,兵器才逐渐从狩猎和农业生产工具中分离出来,从铜石并用时代逐渐改为铜制。到了夏朝,进入奴隶社会后,由于出现了阶级,因此刀、斧、矛等就由主要作为生产工具变成了征战和搏斗的利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青铜兵器已逐渐被铁兵器所取代。据古书记载,先秦铁矛以楚国宛(今南阳)造的最为厉害,像蜂刺、蝎尾一样尖锐锋利。兵器的钢铁化是到汉朝时完成的。宋代是我国兵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的枪已取代矛成为主要的长兵器,而且式样很多,仅成书于北宋庆历4年(1044年)的《武经总要》中就记载了18种长枪,如双钩枪、梭枪、鸦项枪、槌枪等。当然,这里所说的“枪”,并非现代意义的枪。

二、古代火器

人类进入火器时期,是和火药的发明分不开的。火药的出现和应用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以枪炮、火箭等为主的兵器发展史上一项最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对于热兵器的发展和演变,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火药是热兵器发展的里程碑。火药的发明开辟了火器使用的******,使枪、炮武器用于现代战争。

我国的古代火器,从北宋到南宋约3个世纪,是早期的火器创造阶段,这一时期火器已用于战争并有一定规模。有些火器的储备已是数以万计,在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全局来说,当时大量装备军队起决定性作用的兵器还是冷兵器。

三、近代火器

火枪的出现和演变,表明了火器的一个很大进步。据史料记载,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陈规守德安(今湖北省安陆县)时使用的长竹杆火枪,以竹为筒,内装火药,临阵点燃,喷射火焰,焚毁了敌人的攻城器械“天桥”,这是最早的管形喷射火器。它能使点燃的火药定向集中喷射火焰。这种技术以后又有了发展。南宋绍定五年(1232)蒙古军队进攻金南京时,守城金军使用的飞火枪,将纸制的火药筒绑缚在矛柄上,近战中既可喷火伤人,又能格斗拼刺。虽然是“飞火”,但在火药中还掺杂了铁渣、磁末等,与火焰同时喷出,也能起一定的杀伤作用。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又进一步创造了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它以巨竹为枪筒,内安子窠(弹丸),用火药发射,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化学能发射弹丸的成功尝试,也是早期火器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为进一步发明金属管形射击火器解决了一个重大技术难题。

元朝时,管形火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火枪、火炮的竹管改用金属制作,起初是用铜铸造,叫做“铜火铳”;后来又改用生铁铸造,称为“铁火铳”,这时金属管形火器不仅装填火药,而且还装有球形铁弹丸或石球,从而开创了在金属管形火器中装填弹丸的先例,也是中国劳动人民对兵器发展的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火铳的发展,大量生产和装备军队,特别是专用火器军队的组建,使交战双方开始发生了变化。冷兵器虽然在军队装备中仍占大多数,但火器的巨大作用,已使它成为战场上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元朝制造的火铳最早始于何年,目前尚缺乏文献记载,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顺三年(1332年)的制品。火铳采用青铜器铸管,能耐较大膛压,可以填较多的火药和较重的弹丸,因而大大提高了火器的威力,火铳使用寿命长,能反复装填发射。因此,在发明以后不久就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

我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在14世纪初经阿拉伯传人欧洲以后,欧洲也有了从枪管后端火门点火发射的火门枪。到了15世纪,欧洲的火绳枪,因其能射中空中飞鸟而得名,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枪托形似喙(hui惠,即鸟嘴)而被称为鸟嘴枪,也有人称之为鸟枪。火绳枪是靠从枪口装入黑火药和铅丸,转动一个杠杆,用将硝酸钾浸渍过的阴燃着的火绳头通火孔,即可点燃火药,产生燃气,射出弹丸。由于火绳枪使用燃烧的火绳点火,所以可以连续使用而不致熄火。又由于有了扳机,所以只要扣动扳机,便可连续点火发射弹丸,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增强了杀伤威力。因为火绳枪在气候潮湿时难以点燃,影响使用。特别是在作战使用时,每支枪总得拖着一根点燃着的火绳,在夜间容易暴露目标,操作比较麻烦,难于精确瞄准,故此16世纪后逐渐被燧石枪所取代。最初的燧石枪是轮式燧石枪,用转轮同压在其上面的燧石磨擦发火。之后又出现燧石与铁砧或药池皿撞击迸发火星,点燃火药的撞击式燧石枪。燧石枪曾在军队中使用了约300年。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对枪的射程和射击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除对火枪的击发装置进行改进外,还对枪管进行了改进。早期的枪械均属于滑膛枪。15世纪末期,德国人首先研制了线膛枪,即在枪管内壁上刻上一些直线形膛线,它既能减少装填弹丸时与枪膛的摩擦,便于装填密实,又能在通条的冲击下,将软铅制作的弹丸嵌入膛线,使弹丸与枪膛壁更紧密地贴合,充分地利用火药气体能量。直线形膛线主要是为了更方便地把铅丸从枪口装人。16世纪以后,人们又将直线形膛线改为螺旋形,发射时能使长形铅丸作旋转运动,飞出膛后飞行稳定,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大了射程。由于这种线膛枪前装填很费时间,因此这种螺旋形膛线直到将前装枪改成后装枪才真正得到广泛应用。

19世纪初期,英国人首先发明了用击锤打击****起爆的点火法,并制造出****火帽,把火帽套在带火孔的击砧上,打击火帽即可引燃膛内火药,这就是击发式枪机,这种具有击发式枪机的枪称为击发枪。

1812年法国出现了定装式枪弹,它是将弹头、******和纸弹壳连成一体的枪弹,便于射手灵活装填,射速每分钟可达6~7发。1835年,普鲁士人德莱赛(Dreyse)试制成功一种新型的后装枪叫做“后装式针发枪”,这种枪采用了定装式枪弹,使用时用枪机从后面将子弹推人枪膛,然后用手扣动扳机,枪机上的击针就刺破纸弹壳撞击底火,将火药引燃,最后将弹丸推出枪膛。由于这种后装枪的子弹需要一发一发地装入枪膛,所以也叫做“后装单发枪”。这是后装枪发展的初期阶段制成的枪,其缺点是发射速度低,但与前装枪相比,其射速提高了4~倍,同时还能在跑动或卧、跪姿射击中重新装填子弹。

从前装枪到后装枪,是枪械发展史上一大进步,同时也表明枪弹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些都为近代枪及其弹药的问世创造了有利条件。后装单发枪虽然比前装枪优越,但发射时仍须将子弹逐发装人枪膛,依次进行发射,其射速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英军在1867年装备斯宾塞九连发枪,美军在1873年装备温彻斯特五连发枪等。连发枪由枪管、机槽、枪机、击发装置、弹仓、枪托、瞄准装置等主要部件构成,连发枪与单发枪相比,其改进之处是在枪管下方的枪托里。安装一个可贮存多发枪弹的弹仓,因而能够连续扣动扳机,进行不间断地射击,连发枪的射速比单发进一步提高。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用黄铜片卷制的整体金属弹壳,代替了纸弹壳,发射时可以更好地密闭火药燃气,从而提高了初速。

1871年,德国首先装备了采用金属弹壳枪弹的机柄式步枪,其口径为11mm,有螺旋膛线,发射定装式枪弹,由射手操纵枪机机柄,实现开锁、退壳、装弹和闭锁。毛瑟枪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出现了较多的类型。其中主要有:1871年式11mm单发步枪,这种枪射速低,故于1884年改进成能装8发子弹的弹仓式步枪;1885年式和1898年式7.62mm弹仓式步枪。这两种枪后来均采用法国于1886年研制的无烟火药枪弹,这种枪弹已和现在的普通枪弹在结构上基本相同。由于铅制弹头外部装有镍铜或软钢制作的被甲,以保护铅制弹头免受高温影响,弹头的长度为口径的3~4倍,并由圆头改为尖头,减少了枪弹在飞行时所受的空气阻力,后来又为了避免弹头底部因火药燃气压力而产生“涨底”现象,又改为流线型或船型弹头,以提高其初速、射程、侵彻力以及射击精度。1904年,德国又制造了一种口径为6.8mm的新毛瑟枪。随着金属深孔加工技术的发展,后来的步枪的口径大都减小到8mm以下,从而使弹头的初速明显提高。我国江南制造总局枪厂在清光绪二十三年至三十年(1902~1909年)先后仿制成功1888年式和1904年式毛瑟枪。

19世纪60~80年代,欧美的一些国家为了提高枪械的射速和增大杀伤威力,除了研制各种连发枪外,还研制了各种型号的多管枪,其中传人我国的多管枪有美国的加特林手摇6管枪,英国的诺登飞5管枪,法国的哈齐开斯多管枪。

加特林多管枪是美国R·加特林(Riehard Jordan Gatling)少校在1862年研制成功的。最早的加特林多管枪有6支口径为14.7毫米的枪管,安放在枪架上,射手转动曲柄,6支枪管依次发射,曾在美国南北战争中(1861~1865年)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保护桥梁和渡口的重要军事设施。

诺登飞多管枪是由瑞典工程师诺登飞设计制造的。该枪有10支枪管,其口径为11~37mm之间,其主要作用是用于舰船上射击敌舰甲板上的目标,或在野战中控制宽阔的前沿阵地,以扫射进攻之敌。

哈齐开斯多管枪是法国枪械师B·哈齐开斯(Benjamin Hotehkiss)在1871年研制的。19世纪下半叶,欧洲正处于殖民主义向外侵略和扩张时期。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一些国家致力于改进连发枪,使其成为一种能自动装填子弹的射击武器。作为第一种成功地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则是由英籍美国人马克沁(Maxim)于1884年研制成功的机枪。马克沁机枪的连续发射是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于1883年试验成功的。1884年应用这种原理的机枪取得了专利。它以膛内火药燃气作动力,采用曲柄连杆式闭锁机构,布料弹链供弹,水冷枪管,能长时间连续射击,理论射速可达600发/min,枪质量27.2kg。1902年在丹麦出现了麦德森机枪,该枪带有两脚架,采用气冷枪管,外形似步枪,枪质量9.98kg。人们为了便于区分,称前者为重机枪。

1915年,意大利人B·A·列维里采用半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设计了一种发射9mm手枪弹的维拉·派洛沙双管自动枪。西班牙内战时期(1936~1939),交战双方使用了德国MP18式等多种发射手枪弹的手提式机枪,由于这些枪短小轻便,弹匣容量较大,在冲锋、反冲锋、巷战和丛林战等近距离战斗中火力猛烈,被称为冲锋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陆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冲锋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坦克等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出现了航空机枪和坦克机枪,为了对付低空目标和薄壁装甲目标,又出现了威力较大的大口径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