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界货币大战
21160500000020

第20章 1929年:美国股市的大崩盘(4)

1933年到1937年间,政府拨款120亿美元进行水利建设、造林、修路等公共工程,吸收了几百万失业大军。

由于民间护林保土工作队的努力,在几年间共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近20万英亩的国有公园,兴建了大量游览设施。有人认为在新政的第二阶段,由于保障了失业者和老年人的生活,企图消灭贫民窟并改善居民条件,得益者主要是劳工和小农。这些措施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新政的实施无疑是一种改良而不是革命,它是为了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实行的一种调整措施。在经济上,它以国家干预经济的调节职能来调整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调整垄断资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及工人农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既对垄断资本的某些方面进行扶植或抑制,又对劳动人民作出部分让步,以换取劳动人民对现政府的支持,从而保证垄断资本的根本利益。

在政治上,新政以缓和内部矛盾的某些措施来克服政治危机,防止法西斯主义泛滥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蔓延。新政措施并不是要触犯私有财产制度、推翻资本主义搞社会主义。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认为:“新政的复兴和改革两者都带来了某种程度的效果。但是归根结底仍是属于垄断资本体制的范围。”《美国百科全书》认为:“新政是讲究随机应变和实用主义的。它是和大商业农场主和大的企业合作的,而不是与之对抗的。”

问题并不在新政是否改良,而在于如何评价新政的改良措施。马克思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改良而是要具体分析改良措施的历史条件及其所起的作用。斯大林在谈到新政时说过它能“限制旧的社会制度的个别坏的方面,限制旧的社会制度的个别极端的表现”,“稍微抑制一下个别最不受抑制的资本主义利润的代表者。梢微加强一下国民经济的调节原则。所有这一切都是好的。”列宁在谈到资产阶级的改良措施时也说过:“不能满足于资产阶级进步的‘微小的势力’,决不等于完全否定局部的改良。”

由于新政的实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群众对资产阶级滋长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这种思潮的泛滥是美共负责人白劳德、劳联头子格林、社会党领袖托玛斯鼓吹错误路线的恶果。他们说新政“一视同仁地既为资本家造福也为产业工人造福”,它的实行出现了“有计划无危机的资产阶级******”,“是走向社会主义决定性的一步”。

事实证明,1929~1933年严重经济危机的恶果得到了迅速的缓和,它不是由于胡佛无为而治、听任周期性危机自身长期萧条和缓慢复苏的结果,而是由于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积极改良措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并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新政面临的最大危机是大萧条和法西斯威胁。由于新政对大垄断资产阶级有所抑制,对劳动人民有所让步,使法西斯主义在美国不易得逞。与此相呼应,在对外关系上,罗斯福政府和苏联建交,与拉丁美洲国家改善关系,实行“睦邻”政策,对法西斯侵略和战争政策不予公开支持并逐步奉行抵制政策,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对法西斯主义的否定。面对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和政治危机,德、日、意选择了强化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美国选择了罗斯福新政的改良主义道路。

由于新政使美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仅1940年7月1日到1945年7月31日五年间,美国就生产了8.6万多辆坦克,29.7万架飞机,7.1万艘舰艇,1.6万辆装甲车,2430万辆卡车和4500万吨商船。从1941年3月到1946年9月,通过租借法案,美国援助盟国的总数为506亿美元。

罗斯福的新政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凯恩斯主义相吻合,它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但认为这是由于社会对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足而不是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充分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的发展。

凯恩斯理论产生于30年代,大危机以后更趋系统化和成熟,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就是明显的标志。罗斯福本人及其智囊团研究过凯恩斯理论,许多新政拥护者是凯恩斯主义者。可以认为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凯恩斯理论在世界历史上头一次大规模创造性的成功实验,新政又丰富并促进了凯恩斯理论的成熟。

战后美国先后爆发了八次经济危机。历届美国政府运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仿效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不同重点和形式的国家干预经济,调节生产,缓和某些方面矛盾的反危机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以至卡特的反通货膨胀计划都没有根本改变新政的格局,而是基本上沿着新政开辟的道路发展的。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也纷纷采取类似“新政”的措施来度过几次经济危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

这些都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行标志着美国垄断资本维护自身统治的政策趋于成熟。新政开创的“福利国家”至今仍不失为垄断资本调节劳资矛盾、巩固资本统治的重要手段。这些表明,新政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当然任何资本主义学说和理论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凯恩斯主义无法克服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滞胀”难题。

美国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民主传统的国家。美国民主传统的最初萌芽可以追溯到英属北美殖民地初期,1619年弗吉尼亚22名议员代表组成的殖民地议会制定了自己的法律,1620年普立茅斯“五月花公约”规定按多数人的意志进行管理。

罗斯福新政措施正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起来的。新政的不少措施可以追溯其历史源流。有的论著认为新政可以迫溯到杰斐逊、林肯的民主,布赖恩、西·罗斯福的进步运动和威尔逊的新自由。威尔逊的新自由和西·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给新政以重要的影响。西·罗斯福把行政权看作是公共福利的管理者,实行一种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政策。因此,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是西·罗斯福政策的扩展。他们都是代表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扩大中下层群众的某些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有条件地限制大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

罗斯福新政以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肯尼迪和约翰逊的民权政治以至卡特的人权运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和罗斯福新政某些主张一脉相承。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也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的。据各大工业公司的结算,1932年赤字达34亿美元,1933年新政头一年就扭亏为盈得益10亿美元。斯大林在谈到新政实质时说过:“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他们力求把现存的经济制度所招致的破坏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罗斯福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卫道士。他自己也明确宣布他力图拯救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他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的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福斯特也评论说,罗斯福“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坚定的代表人”,“他只是努力去掉一些资本主义最坏的弊病藉以挽救资本主义。他对于任何可能削弱垄断资本家的经济与政治力量的事情是断然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