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世界卷)
21161400000025

第25章 名人归宿遗物之谜(2)

再次,关于希罗多德的著作也有一些难解之谜。其中最令人难以理解的就是:《历史》既然是写希波战争,但为什么又不写完全,仅仅只记载到公元前479年呢?对此,史学界有不少猜测。有的说是由于作者突然去世,未能写完全书,故结尾显得突然,未能在适当处告一段落。有的则说希罗多德之所以只写到普拉塔伊阿战役止,是因为这以后斯巴达人退出了战争,这场战争就不再是希腊同波斯的战争了,而是雅典及其盟国同波斯的战争。如果希罗多德把《历史》继续写到公元前449年,那他就不能忽略在希腊同时发生的事情。希波战争前期,他能赞美希腊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但如果他继续写下去,他就一定得描述雅典和斯巴达这对战时伙伴的分裂,但这不是他所希望的。两种意见,何种有理,还有待探讨。另外,《历史》一书究竟写于何时?也是史学界无法确定的一个问题。苏达辞书认为,早在萨摩斯流放时期,希罗多德就写了一部九卷的历史。但根据希罗多德的生活经历和《历史》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当时他不可能完成《历史》一书。人们推测:他的创作活动曾延续数十年之久,他收集资料时并没有打算写希波战争史(这一点从《历史》的一些段落可以明显看出),而是打算写一部地理学著作,描述游历过的许多国家的自然环境、民情风俗和历史故事。来到雅典后,受雅典文化气氛的影响,才立志要把希波战争的经过记载下来。于是,他整理综合收集到的民族学、地理学以及神话中的各种材料,将它们插进那详细描述希波战争过程的《历史》中去,而《历史》的最后完成是在他去图里伊以后。

除此以外,希罗多德是否是“商人文化”的代表?为什么有人称他为“说谎话的人”?现在流行的《历史》分为九卷是后来编订此书的亚历山大里亚注释家划分的,这是原书的本来面貌吗?它符合希罗多德的原意吗?等等,要解开这些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才能见分晓。

亚历山大大帝陵墓地点之谜

正史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卒于公元前323年6月10日,死后尸体经过防腐处理(绝对不是埃及的木乃伊处理法),一直放在巴比伦宫殿的地下室。一年之间,他的部下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致使他的尸体久久得不到安葬。一年之后,争夺战结束,亚历山大帝国被三家瓜分:托勒密占领了埃及,塞留古占领亚洲部分,中央马其顿及希腊部分由亚历山大的遗腹子(亚历山大四世)继承,实际大权则掌握在安提柯和其子卡山德手里。亚历山大的妻子罗克珊长期得不到太后奥林匹亚斯的承认,但太后答应保护亚历山大四世。这时候人们开始注意到尚未安葬的亚历山大大帝。他的形象太伟大了,以至于把他看作神都毫不为过。新国王都争着要他的遗体,表示他是亚历山大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并希望得到亚历山大的保护。

历史的疑案在这里开始发生了。按照马其顿王室的规矩,亚历山大由卡山德护送前往马其顿王陵谷(有点像埃及国王谷),在培拉举行葬礼并安葬在古都埃盖(后来腓力二世的陵墓就在这里被发现)。但是,送葬的队伍在路上遭遇拦截,被秘密地转移方向,亚历山大的灵车消失了。

几个月之后,埃及亚历山大城奇迹般地出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陵墓,里面放着著名的亚历山大金棺。这个陵墓此后几个世纪一直在这里,吸引了无数名人、游客前去拜访,包括恺撒、屋大维、提比略等罗马皇帝。传说恺撒进入陵墓前守陵人告诉他陵墓一般漆黑幽深,只有在大晴天日光垂直照射时才能进去,而且只能维持两三个小时,一旦过时出不来,就会迷路死在里面。恺撒不信,手持火把欲进入,但刚走到墓门火把便自然熄灭,试了好几次都不行。恺撒便在心里乞求亚历山大容他一见,陵墓便奇迹般地通体透明,恺撒只身而入,在里面待了很久(远不止两三个小时),陵墓依然通体透明,直至恺撒出来。屋大维拜见亚历山大则更有意思,据说当他亲吻他时还不小心弄坏了亚历山大的鼻子。这座埃及的亚历山大陵墓在提比略参拜之后便消失了,有人说是因为海水吞没了它,也有人说是异教徒破坏了它。但是,在今天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人们压根没有发现任何有可能是亚历山大大帝陵墓的遗迹。

(1)埃及的秘密。大胆的推测是,埃及亚历山大城所谓的陵墓根本不曾存在过,它是历史学家的杜撰,以迎合罗马皇帝的欢心,说明他们是亚历山大的事业继承者。真正的亚历山大尸体在那次拦截案中被托勒密秘密地转移到不为人知的地方。那么,亚历山大城到底有什么呢?考古学家在那里据说是陵墓所在地的地方进行挖掘,发现了著名的孟菲斯神牛墓。可能神牛也代表着亚历山大,但那的确不是一个人的墓。学者又在海底进行考察,发现了埃及艳后的宫殿,也没有陵墓的踪影。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路过埃及干的一件最神秘的事就是在这里进行参拜阿蒙神的活动,他一个人进入了神庙的最里边,和阿蒙对话,这次对话的内容成为千古之谜,亚历山大事后没有向任何人提起,他说他只想告诉母后奥林匹亚斯。但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自从踏上亚洲的土地之后就再没有回到故土。后人猜测锡瓦密谈很可能包含亚历山大的陵墓地点,甚至亚历山大本人就葬在这里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上世纪一名希腊女考古学家来到这里发掘亚历山大陵墓,但无功而返。至今人们也没有在锡瓦发现任何有可能是陵墓的遗迹。

(2)托勒密的秘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前亚历山大的方阵兵总指挥知道一切有关亚历山大陵墓的秘密,因为正是他一手策划的这场谜团。他会不会留下有关陵墓的只言片语?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在上个千年之交亚历山大城图书馆的一次失火早已将这些机密文件烧成灰烬。没有任何线索留下来。人们推测,托勒密有可能根本没为亚历山大造墓,而是把他的遗体放在毫不起眼的石棺里埋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或者是一一投入大海!是的,像亚历山大这样的人,也许只有广袤无垠的大海才配作为他真正的归宿。

但是,人们还是愿意相信亚历山大陵墓是存在的,随之而来的探索活动仍在继续。

马里国王和他的

探险船队果真漂泊到美洲大陆了吗

13世纪中叶,非洲大陆兴起了一个强大的马里帝国,国力鼎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马里帝国的历任国王不断对外征战,扩展疆域版图。后来,阿布巴卡里继承了皇位,他放弃了向周边邻国扩张的政策,把目光转向了西部广袤的海洋。因此他下令调集了国内数百名优秀的工匠,经过数年准备工作,组建了一支精悍的探险船队,打算对大西洋进行考察。

1310年,马里帝国的探险船队浩浩荡荡出发了。临行前,阿布巴卡里国王命令船队一定要到达大洋彼岸,只要船上储备的粮草尚存一息,水手们就不得返航。数月之后,其中一位船长折返回岸,他向阿布巴卡里国王报告说:“所有的船只都被巨大的海潮卷走而不知去向了。”从此以后,人们果真再也听不到一点关于这些探险船队下落的消息。于是,阿布巴卡里国王决定重新组建第二支探险船队,并由他自己亲自挂帅领队出征。公元1311年,阿布巴卡里国王把王位交给自己的兄弟代理,毅然率领船队驶入了水天相连的大西洋面,随身还带着大批非洲黑人。谁料这支由国王率领的探险船队竟也一去杳无音讯,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回到非洲的故乡。至今为止,谁也没有搞清楚这位胆魄过人的马里国王和他的大队人马究竟漂泊到哪里去了。

许多史学家认为:这位国王及其探险队无疑葬身海底,被汹涌的海浪吞没了。由于受航海技术和运载能力的限制,他们既无法抵达大洋的彼岸,也不可能折返自己的非洲大陆。

然而,另有一些学者专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见解:马里国王阿布巴卡里和他的探险船队已经到达了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陆。他们认为早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的两百多年前,勤劳勇敢的非洲黑人就已经在美洲大陆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一点可以从历代到达美洲的航海家那里,找到当年马里国王及其船队到达美洲大陆的佐证。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时,当地的印第安人告诉他说,他们曾经同黑人做过一些买卖交易,这些非洲黑人卖给他们一批长矛。哥伦布设法搞到了几支这种长矛,带回了西班牙。经过对制作长矛的黄色金属的化学分析,其中所含的合金成分与非洲几内亚沿岸所使用的合金工具是一样的,而当年阿布巴卡里国王及其探险船队正是从这里启程远航的。1513年,西班牙航海家瓦斯科·努涅斯·巴尔菩亚首次来到中美洲的巴拿马。他在《航海日志》中也提到:在当地一个部落村庄里曾发现土著印第安人拘留着一批黑人囚徒。连当地的印第安人也不知道这些黑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只说这些黑人是在交战中俘获的。不少学者认为,巴尔菩亚见到的这些黑人,很可能是先期到达的马里国王及其非洲船员的后裔。

与此同时,在美洲海岸的考古还发现了大量非洲黑人的石雕像和头盖骨。1939年,墨西哥考古学家斯特林率领一支考察队在濒临海边的一片原始森林中,发现了许多先人留下的石雕头像。据考古测定,这些石雕头像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数千年以前,当地奥尔梅克人还没有出现轮车,也不会使用驮畜,他们不可能搬动如此笨重的石块。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石像刻工精细,线条明晰,比例恰当,与当地印第安石雕像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迥然相异。石像的面目酷似非洲黑人,一副宽阔厚实的鼻子,两片肥厚的嘴唇,前突的下颚,所有这些面目轮廓都是多数非洲黑人所具有的人种特征,甚至连头发也与非洲黑人一模一样。

波兰学者维尔辛斯基大量研究了古代美洲奥尔梅克人墓葬中出土的头盖骨,他惊奇地发现许多头盖骨明显具有非洲黑人的体貌特征。维尔辛斯基根据早已精密确定的各种不同人种头盖骨比例和外表轮廓上的差别,经过反复研究测定,发现在早期奥尔梅克人墓葬中出土的头盖骨中有13.5%具有传统非洲黑人的基本特征,而年代稍晚一些的另一座奥尔梅克人的墓葬中出土的头盖骨中,只有4.5%具有一般非洲黑人的外表特征。所有这些可以表明,马里国王和他率领的大批非洲船员作为古代非洲文明的第一批使者,在他们来到美洲大陆之后就很快定居繁衍下来,并留下了那些巨大而精美的艺术雕像。至于那些不同时期奥尔梅克墓葬中出土的黑人头盖骨所占的比例高低不同,是由于非洲移民同当地奥尔梅克人逐渐融合同化的结果。

马里国王阿布巴卡里和他的探险先驱们果真到达美洲大陆了吗?他们究竟漂泊到哪里去了?人们期待着穷究谜底的那一天。

亚历山大一世:病死还是隐退

人称“北方斯芬克司”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于1825年11月19日在亚速海边的一个小镇培甘罗格病死,终年47岁又11个月。然而,就在悼亡挽歌结束伊始,一连串疑问在人们心头升起。

首先,有关亚历山大一世的病情记载矛盾百出。譬如,一位御医记录某日沙皇度过了“安静的一夜”,而另一位御医却声称沙皇“睡不安稳”,病情“每况愈下”。遗体脑部检查表明有梅毒病损,但亚历山大一世并非好色之徒。沙皇在1824年左腿曾患丹毒,但参与尸检的医生却发现遗体只有右腿有伤痕。遗体虽经防腐处理,但面部却迅速变得面目全非。

此外,亚历山大一世和皇后伊丽莎白前往休息的塔甘罗格镇,一侧与风沙不断的大草原毗邻,另一侧紧挨着臭气熏人的亚速海,而且不久前有一批罪犯被流放到这里。在皇后到达前,亚历山大一世什么体力活都干过,声称“要习惯过另一种生活”。沙皇为何选择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做休息地?所谓另一种生活有什么含义?使人们不解的还有,皇后的日记在沙皇病亡前曾中断了8天;尼古拉一世上台后曾下令毁掉与亚历山大最后几年有关的绝大部分文件。这一切使得人们对沙皇的病亡满腹疑团,认为这是一场骗局,灵柩内躺着的只是一个替身而已,而沙皇则很可能如他生前多次表白的那样,放弃了皇位,前往一个僻静之地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亚历山大一世去世10年后,在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村庄里,突然冒出了一个举止高雅、仪表不俗的老人。他自称叫费道尔·库兹米奇,身边没有任何证件,他对自己的过去一无所知,却十分熟悉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常常谈起莫斯科大主教和修道院长;或者历数库图佐夫元帅的军功,谈论军事屯田制度等。有些人感到他与亚历山大一世相貌有相似之处,他身材颀长,肩膀很宽,眸子呈浅蓝色;虽然不似亚历山大一世那样步履蹒跚,却也有些重听;他的举止也酷似沙皇,喜欢将拇指插入腰带中间。亚历山大一世的长子以及亚历山大三世的幼弟都曾前来拜访这位长者。一位随行的士兵曾当着库兹米奇的面失声喊道:“这是我们的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