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中国卷)
21161500000025

第25章 运筹帷幄、铁马金戈——谋臣勇将之谜(1)

商鞅被车裂之谜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毗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第二次改革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举兵抵抗,结果失败,被车裂而死。

伍子胥掘墓鞭尸之谜

伍子胥(?-前484年),吴王夫差时,因劝国君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因而渐被疏远,后赐剑自杀,投尸江中。名员,字子胥,楚大夫伍奢次子。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

春秋时代楚平王误听馋言,将大夫伍奢全家斩尽杀绝。伍奢次子伍子胥历尽艰难,逃到吴国,成为吴国重臣,后率领军队攻破楚国都城郢。相传,伍子胥为父兄报仇雪恨,曾经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怒鞭平王尸体三百下。对于这一传说,古文献存在“鞭尸”和“鞭坟”两种不同记载,而近年又出现一种完全否定“鞭尸”、“鞭坟”的意见。

一是鞭尸说。《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史记·伍子胥列传》曰:“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可见,司马迁记此事应当无误。扬雄《法言·重黎》也有这种说法,然后批评伍子胥“鞭尸籍棺,皆不由德。”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庐内传》,除记有“掘墓鞭尸”的情节外,更增加了“左足践腹,右手扶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的细节。照此看来,说伍子胥掘墓鞭尸,是有根据的。

二是鞭坟说。此说首先见于《吕氏春秋·首时》的记载,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谷梁传·定公四年》则说,他“挞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训》和《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也都说伍子胥鞭坟。从古文献史料价值来看,《吕氏春秋》成书早于《史记》一百多年,所言楚国史事应当是可信的。这样,伍子胥只是鞭坟三百,没有掘墓鞭尸。

三是否定说。张君在《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三期上发表《伍子胥何曾掘墓鞭尸》一文,完全推翻“鞭尸”和“鞭坟”两说。他认为,伍子胥既没有掘墓鞭尸,也没有鞭坟泄愤,甚至连破郢之战都未参加。其主要理由是:

其一,《春秋》等记载春秋时期史事最早又最有权威的典籍,都没有提到过这件事。《左传》仅记载楚平王杀伍奢一家的事,用谴责的笔调而对伍子胥用同情的笔法,屈原也称赞并自拟于伍子胥。

其二,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郢都,正是孔子在世的时代。孔子最容不得乱臣贼子,伍子胥引吴入室,掘墓鞭尸,可谓罪大恶极,但孔子言论确只字未提。

其三,《公羊传·定公四年》明确记载伍子胥忠君、不报私仇的思想:“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他主观上也不愿做掘墓鞭尸之事,这是十分重要的。

2000多年来,伍子胥掘坟鞭尸的事被许多小说和戏曲记载,成为传颂千古、家喻户晓的动人故事。但历史上确有其事吗?这很可能成为千古之谜了。

庞涓是否指挥过马陵之战

庞涓(?-前342),战国时魏将,早年曾与孙膑同师学兵法。孙膑成功指挥了“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此战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公元前342年,魏军攻韩,次年齐又救韩,采用孙膑的策略,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魏军兼程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庞涓自刭而死。

马陵之战是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战役,众所周知,孙膑在这次战役中杀死了庞涓,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了这次战役。魏国与赵国联合在公元前343年末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第二年,齐威王为救韩国而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发兵攻打魏国。在这场战争中,将军庞涓是魏国军队的指挥。他看到齐军援兵来到,便放下韩国转而攻打齐军。齐军军师孙膑献上一条妙计,让士兵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并且让军队一天接一天后退,第一天的行军营地有十万个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灶,第三天再减为三万个灶,这就是著名的行军灶之计。三日后,庞涓行军到此看到这个情景,喜出望外,放弃步兵,率领其精锐骑兵日夜兼程来追齐军。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马陵地势极为险峻,道路颇窄。孙膑在一棵砍去树枝的大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并在树的周围设下埋伏圈。果然,庞涓率领魏军在当晚追到马陵地区,想点火看看这树上究竟写了什么文字。庞涓还没有读完树上的字,周围隐蔽的齐军便已万箭齐发,魏军顿时乱成一团。庞涓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拔剑自刎,齐军趁此机会大败魏军。从司马迁的这段记载来看,庞涓是指挥过马陵之战的,但在历史上还有另一种说法。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孙膑兵法》中的《擒庞涓》一篇这样记载:魏军大将庞涓在公元前353年也就是马陵之战前十一年的桂陵之战中,被齐军活捉。当时魏国攻打赵国国都邯郸,派将军庞涓带八万兵马出击。齐国也派将军田忌,军师孙膑领八万兵马去援助赵国。孙膑派“不识事”的齐城、高唐二大人先攻打守备森严、“人众甲兵盛”的平陵以迷惑魏军。结果齐国这两个大夫未进入平陵攻战,在路上就遭到了魏军侵袭,齐军大败。魏国开始骄傲轻敌,不把齐国放在眼里。接着,孙膑为了“以怒其气”,派遣轻战车到魏都大梁的郊外,让极少的士卒分散跟随在战车之后,显出一副兵少将寡的样子。正在全力攻赵的魏军统帅庞涓得知这个情况,并不知是骗局,转而率领精兵强将日夜兼程回到大梁与齐军进行决战。于是孙膑故意施计,追击到桂陵,生擒庞涓。《孙膑兵法》为孙膑弟子所写,它十分清楚地记载了孙膑在桂陵之战中生擒庞涓的事,应该说可信度也是很高的。既然在桂陵之战中齐军已经俘虏了庞涓,他怎么还能在马陵之战中再指挥魏军作战呢?如果说庞涓在桂陵之战时已经中了孙膑伏兵狙击之计,他怎么会不吸取教训,在马陵之战时再次受骗呢?

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提到马陵之战的魏将是庞涓。如《魏世家》中说,当时魏军任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结果,魏在马陵失利,齐国擒住太子申,杀了庞涓。再如《田敬仲完世家》中说,这次战役齐国救韩,赵来打击魏,使魏军大败于马陵,虏太子申,杀大将庞涓。再如《六国年表·魏》在马陵之战的当年记载:“齐虏我太子申,杀将军庞涓。”

考察以上两种说法,关键就是庞涓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之间的经历,在这一段时间内,他是否被释放回魏国并重新担任将领?于是有的学者认为,桂陵之战,庞涓落入齐军之手,但不久后就被放出来了,又一次担任马陵之战中的将领,和孙膑再次交战。《水经·淮水注》引《竹书纪年》中的记载说,在桂陵之战的第二年,魏惠王调用韩国军队,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三国联军,齐国见局势危急,就传楚将景舍在中间调和,也就在这个时候,庞涓被释放。

但《水经注》中毕竟只是转引其他书籍中的记载,其真实性如何,魏军将领庞涓是不是被俘而又释,是不是东山再起参加了马陵之战,至今仍无法确定。

孟尝君养客之谜

孟尝君,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姓田名文。其父田婴。

孟尝君名田文,齐国贵族,与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的四大公子。

孟尝君曾被秦国扣押危在旦夕,是由手下一个会装狗偷盗的人从秦国宝库盗来白狐裘换取通行证,然后在函谷关又由一个会学鸡鸣的门客骗开关门从而逃离秦国。这批人途径赵国,赵国百姓久闻孟尝君大名,认为必是一个相貌堂堂的伟男子,都来围观,没想到孟尝君其实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于是转而嘲笑。赵国人素来重外貌,邯郸学步便是一证。孟尝君及其手下一班人大怒,当即下车狂殴围观百姓,斩杀数百人,踏平一座县城才扬长而去。孟尝君的封地在薛,当地民风好斗,乡里有很多地痞无赖,暴桀弟子,一直到汉武帝时还是这样。与附近诗礼蔚然,民风古朴的邹、鲁等地迥然不同。当地人说孟尝君招徕天下豪强之辈,最后在薛地入户的有六万余家,才导致了这种局面。可见孟尝之客贻害无穷。

不过在这些豪强当中也有真正有见识的,冯谖就是一个。冯谖初见孟尝君的时候,穷得叮当响,不但鞋是草编的,穿宝剑的绳子也是草编的。而且一来就声明,我可什么都不会,就是因为没有地方吃饭才来投靠你的。而且住下之后吃无鱼不行,出无车不行。孟尝君虽然满足了他种种要求,但是并不高兴。后来孟尝君养的门客实在太多了,经济出现困难,需要派冯谖到自己的封地去收债。

冯谖到了封地之后,与众人挨个核对借据,同那些具有还本付息能力的人,一个个当众定下了合理的还款计划。而对那些已经破产的人,则一把火烧了借据,宣布孟尝君已经免了他们的债务。众人无不欢呼赞叹。冯谖说:“有君如此,岂可负哉!”众皆称是。孟尝君听说开始大怒,将冯谖叫来责怪。冯谖说:“很多还不起债的人听说我来收债都逃走了。这一批人能逃走赖账,那些能还债的人也不愿意偿还。而且那是公子你自己的封地,因为债务问题把自己封地的人民赶跑了谁来为你生产,我用那些债务为你买回了仁义。”

后来,孟尝君因为声名显赫被国君嫉恨,于是齐王找了个借口废掉了他的封号,收回他的封地。冯谖挺身而出说:“请给我一辆车,我把封地给你夺回来,还要让齐国国君加倍补偿你。”于是驱车入秦,面见秦王说:“你知道孟尝君见逐于齐吗?”秦王说:“知道。”

“那么你的机会来了,如今天下真正能和秦决一雌雄的只有齐。两国现在旗鼓相当,如果您能把孟尝君以高官厚禄请到秦国来,齐国的国情民生,山川险要您就能了如指掌,再加上孟尝君的声威人望,必将彻底改变两国的势力平衡。您还等什么呢?”秦王一听,立刻派出国君特使,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谖立刻告辞,又日夜兼程飞车返齐,面见齐王说:“大王你危险了,失去孟尝君本来就已经削弱了齐国的实力,如今你的大对头秦国已经许以高官厚爵,派人来迎孟尝君。如果此人入了秦,就将是秦强齐弱的局面,齐国危矣,您还不赶快把孟尝君请回来!”齐王一听吓出一身冷汗,赶忙恢复孟尝君的相位,不但还给原来的封地又将其增加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