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衰老离不开疾病防治,慢性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加速机体衰老。老年慢性疾病加速人体衰老,当衰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演变成老年性疾病,两者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此,科学、全面、有效地防治慢性疾病是抗衰老(延长寿命)的最重要策略。
临床统计研究发现:用现有的医学手段和途径,大幅度地延长人类预期寿命,使之接近或达到人类最大寿限可谓难上加难。很少的几种老年性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我们健康长寿进程,给人类跨越超常规长寿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那么,是否有新的途径使老年人摆脱几种主要的老年慢性疾病危害,顺利地越过人类平均预期寿命。有的话,这一途经的医学原理和基础又是什么?
医学模式即医学的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原则和总出发点。即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生死观等。医学模式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医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风格特征。一种医学模式影响着医学工作者的思维方式,行为风格,从而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随着社会的进步,白发浪潮已经来临。老年人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用现有的医学模式,医学手段,临床医学防治疾病的途径,来达到人类延长寿命的目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依靠西方生物医学模式,临床对抗医疗手段,来达到人类最大寿限看来已经陷入绝境!只有寻找新的医学途径,转变医学模式,才能使人类顺利地达到人类最大寿限。
第一节生物医学模式
从18世纪下叶到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
显微镜的发明,创立了细胞学说;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动摇了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工业化、都市化导致的传染病问题日益突出,推动了细菌学的发展,人们不仅发现了细菌的存在,而且通过培养基认识了一些使人致病的细菌;与此同时,一些医学基础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药理学、免疫学等都在蓬勃发展。生物学的长足进步,促使人们开始运用“生物-医学”的观点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人们认为健康是宿主(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存在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疾病。这种以维持生态平衡的医学观所形成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
一、生物医学模式的由来和发展
19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鼎盛时期。物理和化学的概念与方法向各个科学领域渗透,创立了一系列新科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细胞学说、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等纷纷建立。标志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从整体水平进入器官水平。对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疾病的定位深入到细胞水平。
20世纪以来,由于遗传学的发展,疾病定位又从细胞水平深入到染色体,即亚细胞水平。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的分子结构;随后证实基因不过是DNA分子的一个片段,从而使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深化到分子水平。科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基因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在诊断和治疗学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电子计算机和断层摄影术(CT)、ECT,B型、M型超声诊断仪、纤维内镜、磁共振等的发明使诊断手段达到一个新阶段,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创立和发展标志着医学科学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生物医学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的研究逐渐从宏观步入微观,这样使人们逐渐产生了一种观念,即认为人体只不过是一部精密的机器,疾病则是某一部件出现故障和失灵,医生的工作就是修补和完善这部“机器”。
时逢哈维(Harvey)的实验生理学和魏尔啸(Virchow)的细胞病理学的出现,以及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生物科学体系的形成,加上外科方面消毒和麻醉技术的出现,将人作为“人体机器”的观点注入了新的研究成果,于是乎“生物-医学模式”诞生了。
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model)是指建立在经典的西方医学基础之上尤其是细菌理论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由于其重视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并用该理论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以及制定健康保健制度,故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其基本特征是把人看作单纯的生物或是一种生物机器。即只注重人的生物学指标的测量,忽视病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性,它认为任何疾病(包括精神病)都能用生物机制的紊乱来解释,都可以在器官、组织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形态、结构和生物指标的特定变化。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医院为中心,以专科医生为主导,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体,以疾病为中心(即以医生为中心),对疾病的认识致力于生理或病理变化基础,重视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使用;追求特异性的诊断与治疗,把诊断的权利交给冷冰冰的检查设备;医学导向专科化。其医学服务模式是:人有疾病症状后来医院看医生,医生根据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再根据病理、生理、现代药理等机制提出并实施治疗方案,并大量使用“化学魔弹”靶向攻击病变目标。
无疑,生物医学模式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针对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方面,使其发病率、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在临床医学方面,借助细胞病理学手段对一些器质性疾病做出定性诊断,无菌操作、麻醉药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减轻了手术痛苦,有效地防止了伤口感染,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使现代医学从细胞水平向分子生物医学水平发展。
然而,必须同时看到这种医学模式受“还原论”的影响,有着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1.仅仅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只注重人的生物属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把人看作“生物人”。
2.在临床上只注重人的生物功能,而忽视了人的心理功能及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忽视了精神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治疗方面的作用。
3.在科学研究中较多地着眼于躯体的生物活动过程,很少注意行为和心理过程。把人视为“生物机器”。
4.思维的形式化往往是“不是、就是”(不是病,就是健康)。因而对某些功能性或心因性疾病,无法得出正确的解释,无法解释生物学与行为科学的相关性,无法提供有效的、非药物性的治疗,更无法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这样就必然不能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
二、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
基于上述诸多“无法”,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G.L.Engel)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应对生物医学的挑战。”在理论上对“生物医学模式”作了更正确的扼要的论述,他尖锐地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他说:“这种模式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躯体)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病患(患者)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生物医学模式不仅要求把疾病视为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而且要求根据躯体(生化或神经生理的)过程的紊乱来解释行为障碍……任何不能如此解释的障碍都必须从疾病范畴中排除出去。而且这种模式已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至上命令,它的局限性易受忽视。简言之,它现在已获得教条的地位。在科学中,当一个模式不能解释所有的资料时,就要修改摈弃这个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表现如下:
1.采用“对抗治疗”。依靠化学工业的高科技药学家不停地研究制造“化学魔弹”;医学家陈年累月地大量发射“化学魔弹”。由于“病因谱”“疾病谱”的变化,并非所有疾病都是生物因素所致,很多疾病是“大兵团,多兵种协同作战”,向人体发起总攻,而使人体致病。“化学魔弹”对某些疾病已无用武之地。与此同时,大量病原微生物为了逃避“化学魔弹”打击,出现变异与耐药,使“化学魔弹”攻击失灵。
2.排斥人的社会属性。人不同于动物,除具有生物性外还具有社会性。生物医学排斥了人的社会性。人类具有这两重性并不是新问题。
生物医学模式排斥人的社会性是有历史和社会根源的。“身心分离”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3.人不是可以被修复的“机器”。“人是神造的(大自然),机器是人造的”。人是有感觉、知觉、思维、灵魂、精神的。人与机器有本质的区别:机器是由零部件组装的,并各有其独立性。人体是组织、器官、系统发育,并且只有构成整体才具备完整的功能。机器有稳定的结构,但不会有发育进化的过程;人体结构的稳定是相对的且会发育和进化。机器具有“还原性”,人体不具有“还原性”。把人体当“机器”看待与修理是不正确的。人不是“机器”,人类来源于大自然,并融于社会,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思想“还原论”有局限性。还原论(reductionism)亦译简化论,它的基本思想是:要求用物理和化学的规律完全解释生物规律。主张“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可测量的生物学(躯体)变量来说明”。事实上“还原论”的理论规律只能说明疾病的一部分,并不足以完全解释疾病的变化规律。“还原论”作为一种认识论本质上是机械唯物论的一种,作为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对于人类疾病的本质解释有它的局限性。从而导致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带有先天缺陷性。
5.生物医学模式治的是“病”而非得病的“人”。它将“病”与“人”分离开来,忽略了患者的心理感受,不注重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使其在就医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患者心里很不舒服,未做到以人为本。因此,导致医患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在此,我相信大家都深有感触。
6.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由生物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所致的疾病已被控制,而另一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心理性疾病、精神病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这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曾经为人类做过重大贡献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这些疾病面前显得束手无策。
7.生物医学模式,对征服慢性疾病和人类长寿抱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忽视了养生保健,忽视了疾病的预防,忽视了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对健康和疾病概念的理解过于片面,有时还打着医学科学主义的旗帜滥用科学成果;导致了医疗费用上涨,导致了医学科学非人性化和医疗危机的产生。
第二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疾病谱”发生了转变,病因出现了多样化,随着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不能完全满足老年化社会的医疗服务,要求人类同时利用预防医学、生物医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环境医学、康复医学、健康教育等综合手段。即现代医疗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