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青春引航
21165400000011

第11章 深度辅导的瓶颈与模式探析

王虹英

2009年4月,北京市明确提出,“要努力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到每一名学生,构建精细化的工作网络,确保每名大学生每年得到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深度辅导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和学者共同不懈探索的重点。深度辅导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从实践和操作层面上如何落实,特别是要研究真正制约深度辅导的瓶颈,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辅导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一、探析深度辅导两大瓶颈

1.时间瓶颈

当前辅导员的要求配比是1∶200。目前这样的配比尚未在全部高校实现,更何况在实现了这一配比的高校中,这个“1”中还包含着主管学生工作的院系党委副书记等非一线辅导员。按照谈话—记录—后续跟踪回馈的模式,一名辅导员进行一次“深度谈话”至少需要一小时。辅导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一个辅导员实际负责的学生越多,时间的瓶颈就越大。对一小部分有反复多次辅导需求的学生,辅导工作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对其他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辅导深度就很难保证了。面对深度辅导工作要求高、工作量大、内容繁杂的现实,时间就像一个巨大的瓶颈横亘在深度辅导的面前,挑战着辅导员的身心极限。

2.技术瓶颈

专业化辅导、专家式辅导是深度辅导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样的辅导是应该有相当的技术含量的。制约专业化、专家式深度辅导的技术瓶颈有两个方面。

一是资深辅导员缺乏。辅导员队伍是个非常优秀的群体,但也正因为优秀,一些辅导员成为校内外各单位青睐的人才,综合素质高的辅导员往往流动性又比较大,而保留两年学籍的本科毕业生担任辅导员的比例并不低,只有不足50%甚至更低比例的辅导员能够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要让辅导员工作成为专业,必须在度过2~3年的辅导技术培训积累期后,才能过渡到辅导技术成熟积累期。固然,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与开展深度辅导水平并不一定完全成正比,但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短和辅导员队伍人员更替较为频繁,对开展深度辅导水平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深度辅导的标准尚未建立。既然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项工作,就应该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当然,因为辅导员所做的深度辅导是面向学生,不可能按照其他技术领域的要求制定刚性标准,而是通过对深度辅导所涉及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将其共性的、基本的、规律性的部分逐一抽取,建立起体系化模块。不同模块给出具体方法建议和可供参照的案例,有了这样的基本标准,再辅以系统培训和“标准”的信息化共享与完善,就可以使辅导员相对快速地站到“准专业”化的平台上。当然,这样的标准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才能够基本成形,同时应该是一个持续开放的平台,不断有新的方法和案例补充调整。

二、构建“四位一体”深度辅导创新模式

现在对深度辅导的执行形式通常为每个学生半小时以上的“长时间谈话”,比起以前“中间带”的学生可能一年甚至四年也不会有与辅导员进行一对一谈话的情况,已经是一大进步,但要确保其效果,笔者认为,必须突破时间和技术两大瓶颈,最大限度地实现时间和资源共享,逐步构建起“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

1.精心设计渗透深度辅导功能的启发式对话提问

辅导之“深度”,至少包含这样一层含义,就是接受辅导者受到启发和自我思考、自我建构的程度要深。语境研究表明,具有实际内容的提问具备更好的启发功能和更大限度地鼓励学生自我建构的功能。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研究表明,口头言语的影响力小于书面呈现的信息,特别是在陈述的信息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因此,简单的信息可以通过口头传递,而复杂的信息最好辅以一些书面的材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基于此,深度辅导可以设计启发式对话语境问卷,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交友、学业、读书、成长等若干领域予以指导。

调查问卷在大学生中并不陌生,给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也是辅导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这两者的交集,就是具有指导性建议的启发式对话语境问卷。启发式提问应该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句式为问句;二是暗含指导性内容;三是语境体现平等、尊重。通过提问,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客观情况,还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启发。相比普通问卷学生只是作为被采样的对象,启发式对话语境问卷给予学生的是循着问题的隐性启发;相比“你应该”和“我建议”等直接给予和灌输式辅导模式,启发式对话语境提问是引发思考、激发大学生自我建构主动性的更优途径。问卷的好处还在于,通过系统设计,可以把具有普遍意义的、长效性的建议都列在问卷中,而大学生在填写问卷的时候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深度辅导。

比如说,设计这样的问题“请问你这学期除课本外有没有阅读其他的书籍”,以此来提示学生们要在课本学习之外阅读其他书籍。再比如,“请问你有没有和所学专业领域的‘高手’进行过半小时以上一对一的当面请教?”以此来建议学生们主动邀约自己所学专业的专家学者或者杰出学长当面请教,而且是半小时以上的一对一深度交谈。如果直接说“老师建议你去多读些书,最好是名人传记方面的,这样的书更加利于励志”,学生往往会有一种被要求的感觉。把建议学生去思考和去做的内容,换为就该内容客观情况的提问,在学生回答“有”、“没有”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我是不是想要拥有”或“我是不是应该拥有”,进而思考“我拥有了是不是更好”以及“我怎样才能拥有”。

这样的问卷,最好在不断补充完善优化的前提下,每学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一次,相当于每学期都做一次反复强化的指导性深度辅导。也可以帮助学生做一个增量统计表,从中看到增量的变化,配合以过程与收获分享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相互影响激励,更大程度受益。同时,问卷中提问的内容,也可用于辅导员一对一深度辅导中。以提问的方式给予建议,更符合学生自我建构的规律,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2.对应建立分担深度辅导任务的通用项目组

启发式提问在具备“建议”和“指导”功能的同时,也具备普通问卷了解客观情况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兼顾了解需求的功能。在问卷的第二部分,进一步设置给予辅导的提示信息和了解学生需要的提问。这一部分问卷的前言可说明:“如果你对下面任何一个问题感兴趣,请选择‘是’,并留下你的联系方式,手机号、QQ号、邮箱均可,方便与你联系,会有专门的项目组为你服务。”问题的设置要与第一部分一一对应。比如,对应读书问题会有这样的问题“请问你希望参加好书分享活动吗?”来告诉学生,我们有“好书分享项目组”,组织相应的活动时将及时通知学生。

这里要说明的是,项目组是全校通用的,就是同一项目组将为全校有这方面需要的学生服务,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样既避免了同一个辅导员重复在多领域给予学生辅导,也使得有某专项需要的学生都进入到被关心和辅导的范畴,而且学生还会因有多个专项需求而被多个专项组提供辅导服务,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个辅导员照顾不了全部学生的多方面需求这一时间瓶颈,确保了辅导工作的效果。

通过设置“交友沟通项目组”、“专家交流项目组”、“高水平讲座提示项目组”、“与留学生交流项目组”、“杰出校友交流项目组”等一系列涵盖学生在校成长需求的通用项目组,使得学生多方面的需要都能够得到关注和辅导。各项目组工作对象的重复和交叉,增加了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深度辅导的频次和机会,提升了深度辅导的效果。当然,辅导员在一对一辅导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后,将学生联系信息及时告知各项目组。

3.积极尝试延展深度辅导半径的团体培训

现在,工作坊、精英训练营等专业化团体培训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视线、受到欢迎,许多高校辅导员和少数高校学生骨干(如学生会主席等)都有过一次以上参与经历。这类团体培训常常设定主题单元,以体验式项目使参与者在多元化启发式对话语境中,对思维模式、团队合作、精英品质、目标完成、责任担当等有深刻的感悟,并内化为程度不同的自我认知,而这些恰恰都是我们希望在深度辅导中实现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尝试将专业团体培训的有益做法落户到辅导员工作的“团体环节”中,通过多元化启发式对话语境的设计,让这些“团体环节”承载更多的深度辅导功能,有效延展深度辅导半径。

第一个层面是直接参加校外专业化团体培训,应该覆盖到所有辅导员、心理辅导教师和一定比例的学生骨干,通过直接参与,直观感受专业化团体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效果,以利于在日常“团体环节”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第二个层面是建设由辅导员、心理辅导教师和学生“培训师”共同组成的校内专业化团体培训队伍,由这支队伍负责团校、学生骨干的培训。专业化团体培训除主题与活动形式需要精细化策划设计外,对场地面积与人数配比、音响、音乐、视频、图片、环境布置等广义语境设计均有很高的要求,这些都将影响到团体培训的效果。因此,这支队伍仅仅参加过校外专业化团体培训是不够的,还应该进行相关系统培训,并结合具体实践环节不断总结、丰富、完善。

第三个层面是探索在座谈会、班长和学生党支部书记例会等“团体环节”加入专业团体培训中可借鉴的有效元素。座谈会和例会初期可尝试加入破冰环节,配合提供参与师生的通讯录,让参加的学生放下心中樊篱、感受轻松互动氛围、结识更多的朋友。尝试把部分要通过座谈会讨论的内容或通过例会布置的工作,转换为专业化团体培训常用的启发式对话提问的设计,更多启发参与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建构。

4.建立共享资源库,提升深度辅导水平

一是有效沟通用语库。充分尊重大学生自我建构主动性的沟通用语是心理学和沟通技巧的交叉领域,这样的语境并不是辅导员们都熟悉的,因为现在做辅导员工作的大多数教师自己就不是在那样的语境中成长的。相反,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人士,则可以做到让几乎所有面谈者放松心情、打开心扉,遇到新的问题时最先想到,再去寻求帮助。而且,心理辅导专业工作者常常使接受辅导者体会到的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被要求”的过程。所以,借助沟通技巧的科学规律与方法,构建有效的沟通用语库,通过培训,能够帮助辅导员掌握这样一门“新语言”,更好地帮助学生面对他们的感受,更好地给出学生选择性的建议,更好地学会肯定和赞赏学生。

二是具体事务处理库。深度辅导过程中,常常涉及要回答一些学生的疑问或者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具体事务,比如专业发展前景、大学毕业后的去向、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等。对于这些疑问和事务,可以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积累,并建立相应的资源库。这里要非常清晰地明确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们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独立个体。因此,这类资源库,不应仅仅给出答案,而是应该汇总以往类似疑问和事务的多个解决途径,让学生们做选择。辅导员可以通过调用和丰富这类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可借鉴的多元答案和途径,鼓励学生们学会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包括网络、手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其他教师、学长中相关妥善解决疑问的经历,让解决疑问的过程更多地带给学生独立、自立的体验。

三是经典案例故事库。研究表明,“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情绪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大学生成长乃至今后成功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在辅导员进行一对一或者团体培训的深度辅导过程中,以案例的形式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效果往往是最好的。从大学生所熟悉的成功人士和身边师生中选取这3种管理的典型案例故事,更能引发大学生的共鸣,形成自我建构的共振点。因此,纵向选取大学生所熟悉的成功人士和身边师生为“故事主角”,横向将这些人物的故事和案例按照“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情绪管理”汇编形成资源库,提供给辅导员,使辅导员在深度辅导的过程中方便地“调用”,将会极大地提高深度辅导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