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手风琴教学法
21167400000031

第31章 手风琴教学“五要素”

随着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音乐学专业课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专业技巧课的学习,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演奏(唱)若干首曲目,还要从学习观念、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细致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哲学原理告诉我们,没有量的积累就难以产生质的飞跃。学生要想在专业技巧课上有所发展,必须注重课外的练习,而教师也必须对其课外练习进行主动干预。本节结合教学实践,对手风琴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手风琴表演能力培养“五要素”,以期为手风琴专业以及其他器乐专业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对手风琴表演能力培养“五要素”原则的阐释

手风琴表演能力的培养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所以,对这一客观规律的研究及理论化、体系化,对于高校音乐学专业手风琴表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手风琴表演能力培养“五要素”即转变观念、学习方案、教学模式、师生互动、舞台实践。这“五要素”并非独立存在,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逻辑关系。理念决定行为,所以转变观念居于整个体系顶端,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设计学习方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师生的配合下进行教学活动,最后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培养学生的演出能力,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风格。

(二)对“转变观念”要素的阐释

理念决定行为,对专业学习的认识水平决定了专业学习的效果。从高中到大学,学生进入了高等教育阶段,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不适应。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专业技巧课教师能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使他们明白自己已经从一名音乐爱好者或初学者转变成一名专业的学习者,甚至是未来的演奏家、专业教师,对于学生的专业技巧课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手风琴专业技巧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手风琴演奏的基本知识,掌握其演奏技能,正确演奏各种体裁和风格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教学、独奏及伴奏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要在技巧课中给学生灌输三个观念:一是理论的观念,即器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娴熟的演奏技能与水平,还要丰厚的音乐文化理论修养;二是系统的观念,即器乐专业的学生要专博结合,广泛地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把相关乐器乃至整个音乐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中加以研究和实践;三是多元的观念,即器乐专业学生要把相关乐器的理论和演奏推向一个广阔的多元化发展空间,为其艺术的创新发展开辟路径。

(三)对“学习方案”要素的阐释

本科阶段的学习方案以“初级学习”和“深度学习”为主。初级学习主要是对基本概念或重要知识点的了解,深度学习则是深刻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把他们灵活的运用到各种情形中。为了帮助学习者展开深度学习,这时的教学主要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引导演练而进行,着眼于知识的综合练习和灵活变通。具体到手风琴教学中来说,如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深切感受作品并完美表现作品,是每一位专业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手风琴技巧课教学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四学年,8个学期的个性化设计。根据不同阶段教学目的和作品要求对演奏理论、演奏技术、风格特征及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并示范演奏,以确保其专业水平及演奏能力,在四年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学习方案的设计应包括练习的时间、练习方法、练习内容上,并突出系统性、针对性。

手风琴技巧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手风琴学生的演奏表演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在大学一、二年级,手风琴专业的学生每天应保持3~4小时的练琴时间。除了基本功的反复训练,还应伴随小型曲目的训练,使技术手段与音乐表现力的培养相统一,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用于基本功训练的时间应保持在2~3小时,练习内容包括音阶与琶音,比如《哈农钢琴(手风琴)指法练习》、《车尔尼钢琴(手风琴)流畅练习曲》、针对某项技术的专项练习、小型复调作品等。用于小型曲目的训练时间应保持在1小时。到了三、四年级,教师应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立创造的能力。通过查阅专业文献资料,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在对文献资料梳理的过程中汲取相关作品的理论知识,完成此阶段的培养目标。在这一阶段,每天应保持1小时的基本功训练,3小时的独奏曲目或重奏曲目的训练。

在曲目练习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规律,要经过识谱—慢练—提速练—完成作品。在每一环节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使他们明确,完成作品不再是停留于音准及节奏的准确程度上,而应细致的分析练习曲目,从谱面标记的各种记号到练习目的到作曲家的表现意图都应独立思考并尽力完成。例如,《车尔尼手风琴练习曲》第二册的NO.10,本条练习曲是针对动手腕这一基本功专门设计的一条专项练习,在准确完成作品的音准、节奏的基础上,应仔细观察谱面标记的连顿记号、强弱变换及速度要求并按要求进行进一步练习。在练习的同时应注意规律的开合风箱,这样有助于风箱的合理安排及应用。在完成上述内容后,也就是抛弃了一切技术负担的情况下,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丰富的联想,着重控制演奏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算熟练地完成了一首作品。

(四)对“教学模式”要素的阐释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思想和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不仅反映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对待“教”与“学”的态度,还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因此,要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完善,尤其是教学模式在实践层面的探索。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理念的发展,音乐学专业手风琴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我们需要引进各种手风琴教学思路,融合全国不同的教育方法,接受各种先进的教育体系,殊途同归,博采众长”。采用不同形式的集体课、观摩课或研究课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改善。

高校器乐专业教学发展,不能局限于乐器本身,要利用好学校这个平台,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看手风琴教学,请更多的同行与交叉学科参与教学。如作曲老师、声乐老师、其他专业老师、甚至文学、外语、历史等学科专家。汲取如管乐、声乐的呼吸,弦乐的弓法,民乐的韵味,舞蹈的肢体语言等教学方法,提升文化层次以及艺术鉴赏力。

(五)对“师生互动”要素的阐释

大学阶段的教育不再是“哺乳式”的教学形式,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合作,特别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合作的基础则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师生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及研究的意识,学生在平时练习时应做详细的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练琴的时间、内容、遇到的问题或是渴望了解的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时,应向老师提出一周练习过程中的问题,或是总结通过练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教师则根据学生练习情况帮助其解决问题,并进一步讲授学习内容,提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将自己关注的问题系列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如何改进”。通过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与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能有效地密切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六)对“舞台实践”要素的阐释

音乐学专业是为培养具备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和音乐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而服务,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能在文艺团体、教育系统、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学、音乐研究、艺术实践创新及文化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作,因此,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就是缩短琴房与舞台的距离。

舞台表演的效果是学生表演水平的最终体现。音乐学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舞台实践,舞台实践也离不开日常的教学与练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无论演出还是比赛都是良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通过不断地积累,最终在舞台上完美的展现作品与自我。舞台实践主要分两部分:(1)校园舞台实践。音乐学专业的学期考试就是一次舞台实践的机会,毕业考试则是个人音乐会实践的最佳时机,四年的专业学习中,不仅要完成曲目的积累,更应注重舞台表演心理、肢体语言、如何感染观众等能力的培养。(2)校外舞台实践。校外的舞台实践又是校内舞台实践的又一次升华教师应组织学生赴基层进行演出,如厂矿、部队、学校、乡下等地,或是对校外一些团队的辅导,对学生来说既能对课上的知识查缺补漏,又能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音乐学专业是一个以理论为基础,突出学生某种表演技能培养的专业,舞台表演的效果是学生表演水平的最终体现。只有把理论艺术、琴房艺术和社会艺术相结合,才能真正的让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学校要在硬件和基础设施上创造舞台的场景和氛围,教师要在舞台设计和布置上多费脑筋,学生则应充分利用每一次考试、训练和演出的机会,积累舞台经验。

音乐学专业手风琴方向学生表演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在现代音乐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经验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此外,手风琴专业教师还要立足教学实践过程,注重教学改革的研究,并不断将教学改革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逐渐提高高校手风琴专业技巧课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