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21169000000035

第35章 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3)

面对“入世”的思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经济全球化轨道,加入WTO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起着推动和激励作用。我国经济开始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经济全球化将使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对文化教育产生全面、深刻、持久的影响。

当然,全球化并不专指经济全球化,而是在政治多极化的基础上出现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新趋势,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结果。在全球化社会,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使全球贸易、投资与金融自由化的规则大大强化,其成员从成立之初的23个增加到135个,标志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了经济全球化的规则。世贸组织所遵循的非歧视性的、更自由的、可预见的、更具竞争性的、更有利于欠发达国家的原则,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定了方向,并使之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高度渗透,高度融合,逐渐形成一个世界教育整体的进程和趋势。教育全球化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观念的国际化,旨在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意识的开放型人才;二是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是增强有关国际教育的专业或课程以及从已有课程中增开国际性内容;三是师生互换、学生互访等国际交流;四是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五是教育技术、设施等资源的国际共享。教育国际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①教育国际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帮助我国提高教育水平,增加智力资源,争取国际智力支持;②教育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学习和掌握世界先进的教育经验、内容和技术,缩小同发达国家在教育上的差距;③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的开放程度,拓宽社会成员的视野,更能易于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观念,容纳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④有利于增强我国教育的竞争力,扩大文化影响。

加入WTO是中国现代化战略进程中的转机,中国以彻底开放的姿态昂首踏上国际竞争的舞台,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球化经济竞争和合作,全球化知识经济挑战,全球化人才竞争和全球化的人才流动,全球化知识创新和合作……随着全球化国际竞争和合作,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中国将面临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巨大压力。

单就文化而言,现代社会发展在根本上是文化性的,是文化的扩张与发展,是文化的征服与认同,是不同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国与国之间的互相包容、互相谅解、互补互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其民族传统文化,并通过文化创新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安全。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领域,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竞争领域,尤其是文化霸权主义者利用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其创新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倾销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迫使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创新能力方面形成对它的依赖,并借此进一步侵蚀、消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这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这场世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性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维护教育主权的任务在今天显得尤为艰巨。江****同志明确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必然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创新能力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兴衰存亡的关键性的国家文化安全指标,创新能力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全部内容的核心。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的建设,是构筑中国文化安全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中国加入WTO后,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必将使中国文化观念受到冲击,使德育上升到更为突出的位置。文化的力量、道德伦理的力量,已成为竞争力和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目前品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已远不能适应需要。

如何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江****同志在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当今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及时抓住这种机遇,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效地战胜各种挑战,这是关系到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考验”。因此,跨入WTO的中国教育,应当具有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必须破除国别限制而顺应教育全球化的时代趋势。面对WTO,我们只能选择化压力为动力,促进教育市场全面而健康的发育,通过教育体制和观念的革新来构建新型的教育形态。就外部而言,是鼓励和支持教育的国际化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就内部而言,是系统地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因此,塑造进入WTO的新型人才,是我们教育培养的战略目标。

国家教育部长******认为,而对挑战,教育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要有对教育战略地位认识的新觉醒,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无疑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人才?这让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斯宾寒·约翰逊写的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

两只老鼠,两个小矮人。嗅嗅能够及时嗅出变化的气息,匆匆能够迅速采取行动,它们在奶酪发生变化之后能及时调整策略,穿上跑鞋,寻找新的奶酪。唧唧在事情发生变化时,有过彷徨和犹豫,但当他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最后找到新的奶酪。只有哼哼,他因为害怕变化而否认、拒绝变化,这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这则寓言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提示:我们需要在迷宫中找到我们自己的道路,以便帮助我们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以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奶酪”可能会被别人拿去,全球化竞争就是争夺“奶酪”的过程。唧唧对哼哼说:“有时候,事情发生了改变,就再也变不回原来的样子了。这就是生活!生活在变化,日子在往前走,我们随之改变,而不是在原地踟蹰不前。”唧唧的结论是:这是一个迷宫时代,变化随时会发生,不能丢掉跑鞋。如果不及时调整自己,就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奶酪。新的奶酪总是放在某一个地方,必须摆脱安逸,超越恐惧,没有人可以替你做到这一点,或者告诉你应该怎样去做,你必须迈出第一步,否则永远不会看到变化带来的好处。

嗅嗅、匆匆、唧唧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也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在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个体生命的主动性和活力显得格外重要,教育由此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需要更加注重对人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深度开掘与高度发挥。教育应该追求激发人的活力,包括思维的潜力、交往的活力和创造的活力,而不是把人规范成整齐划一、丧失主见、丧失激情的“哼哼”们——这注定要被崇尚自由、平等、竞争的国际社会所抛弃。

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竞争力,能适应各种变化的人才,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从超越民族国家的层次上,从全球过程的角度,以开放的态度理解教育,既将教育进一步积极参与到世界的全球化中去,又将自由、竞争、创新等观念吸纳、内化入不完全丧失中华民族特性的教育框架中来,并从中小学入手,全面、切实地用素质教育观念引领教育实践。

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创新人才,要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处理好4种关系:继承与创新、学科知识与综合知识、智力支持与非智力支持、做事与做人。变革课程设置,我们应从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由发展、以民族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上,去解读教育内涵,履行课程改革的责任和使命,将全球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成果与人类文明精粹传播给青少年儿童,使他们既了解、把握本土,又了解、把握世界;既有爱国情怀,又充满自信与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阶段。

此外,我们还要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杜绝道德滑坡、精神沦丧、文化自绝的悲剧上演。其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全面健康发展。

除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外,我们还要拓展教育方式,稳定教师队伍,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完善教育制度,构筑教育技术的堡垒,加强职业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以上种种措施,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如果仍旧像过去那样实行应试教育,就很难落到实处,也就很难指望学生能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变。

教育是和政治、经济、文化分不开的,是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今天这种联系更加紧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两大政治阵营的双峰对峙,到中国、日本等新的强国发展起来,而逐渐形成的多极进步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多极世界的形成,由于各种力量的互相牵制、原来对峙的各方发生战争的可能性降低。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新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给各国人民赢得了长期的和平时期以及经济的繁荣。与此同时,在相对和平的时期,世界各国间在经济和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加剧,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教育的竞争。20世纪的后期,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全球化发展使各国“教育先行”的竞争白热化。为此,各国政府积极制订对策,以使本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法国一位总统有句名言:“知识的社会只能作为教育社会而存在。”他指出,法国的未来取决于全体法国公民的素质,取决于他们受教育的水平,教育是下世纪知识社会的立足之本,强调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重要意义。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高质量教育”运动和正在逐步推行的“2061计划”,使美国中小学教育水平相对于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美国中小学生学业能力和水平低下的状况。1988年布什竞选成为“教育总统”之后召集各州州长共同讨论教育问题,会议发表了题为《国家教育目标》的报告。会议呼吁全体美国人民为“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奋斗,要求为全美公民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为了进一步保证面向新世纪美国教育目标的实现,布什总统于1991年又签发了《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的文件,这份文件制定和规划了教育改革的战略。1993年,新一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了题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国家性教育改革方案,1996年,克林顿就进一步发展美国的教育事业先后几次发表改革建议和主张,表示新一届政府将把教育事业置于最优先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83年日本政府发表《80年代经济社会的展望与方针》,确认了“科技立国”的方针,这对日本教育改革而言,是建立了一个“重视个性”、“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为基础的教育体系。1994年,日本实施1989年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1996年,日本修订该课程标准。确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在“轻松宽裕”中培养“生存力”。几乎在同时,中国已开始实施旨在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在中国,社会已进入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时代,实施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是国家面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们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流动的商品犹如一门重炮,可以摧垮一切万里长城,改变乡村的愚昧面貌。WTO就是一个商品的大集散、大流通和大配置的市场。现在,这个商品的代表不是别的,是教育的内核——知识。因此,代表市场经济的WTO,必然令知识的高价值转化为高价格,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等待已久的。“从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趋势看,WTO已经把教育变成一座金山。当看得见的财富滚滚而来的时候,当不改变现状将失去这笔巨大财富的时候,当局肯定不会袖手旁观。自古以来,财富都是最能引导观念改变的兴奋剂。因此,加入WTO,将着实给教育中带来可以看得见的改变,而不是一堆形式主义的口号。”

中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入世之后全球化的大趋势必将促进学校的校长、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教育的国际化也必然对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人才培养的标准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培养熟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具备优良的外语水平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诚实守信的国际型专门人才,以及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要完成上述的任务,学校在教育内容上要增加当代的世界性问题,要教育学生爱好和平尊重人权,重视其他国家和民族规则的意识。S·拉塞克和G·维迪努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写道:“教育不可能置身于思想和行动的新潮流之外,它在更新价值观念方面大有适应明天的世界及其要求,另外教育能够也应该考虑人的新愿望。如重视生活和环境质量,要求自主与参与,希望扎根于小型社区之中等等,如果说人类生活的空间已真的扩展到全球范围,那么教育应该培养视野广阔的世界观。如果说经济发展的不平等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世界1/4的人口几乎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那么教育就应该想方设法打破这种不发达的恶性循环,例如为生产劳动作准备,在课程中加入有关人口、营养、实用扫盲等方面的内容。尊重他人权利,关于人类团结的意识,非暴力与和平的态度,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学校中得到教授和加强。”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28届会议通过了《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这个纲领向各成员国和国际组织及非政府组织提出一种最新的综合观点,这一观点利用了最新的经验以便为每一个国家的公民教育指出新的方向,其中谈到教育。必须发展尊重自由的能力和面对挑战的技能,教育必须发展承认并接受存在于各种个人、男女、民族和文化之中的价值观的能力,并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教育必须发展非暴力解决冲突的能力。因此,教育还应促进培养学生思想中的内在和平观,这样他们就能更牢固地形成宽容、同情、分忧和相互尊重关心的品质。教育必须培养公民做出明智的选择的能力,不仅使他们的判断和行动基于当前形势的分析,而且以对理想未来的憧憬为基础。教育必须教公民尊重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并采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法和消费方式。教育应该从长期均衡发展的角度,培养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的团结和公平的感情。我们未来的学生有可能成为多元化社会和多文化世界的公民,鲁道夫·斯塔哈在《多文化世界的教育》中写道:在一个日益多文化的世界里,教育应付的挑战是巨大的,当地球上的居民感到世界化过程确实存在时,“我的邻居可能不再是同我一样的人”的想法便遽然产生。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发现可能构成对人的一种打击,因为它对迄今为止永恒不变的邻居关系、社会和国家的传统概念提出了挑战,它打乱了长期建立起来的与他人的联系方式,并表明种族多样性突然闯入日常生活。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大洲和各地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建立起功能方面的关系。现代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是:同一产品是由不同国家的许多工厂制造的部件组成的。这些大企业的领导人和职工有点像过去的外国雇佣兵,大部分时间是在各国间穿梭,而不是和家人在一起。另一方面,通信网络,特别是视听传播媒介领域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以前习惯于看到陌生遥远的事情出现于不计其数的家庭之中,出现于大城市、贫民区和偏远的乡村之中。异国之物不再遥远,而遥远之物却变得总是令人更加熟悉。

面对入世的大趋势,学校除了加强国际理解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惯的胸怀和品质,树立世界公民意识外,面对西方文化的大举进入,还必须加强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教育。在师资方面,尽力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加大教师出国培训力度,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双语型教师。学校还应扩大市场在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入世后的学校教育还要强调服务观。在注重学校教育功能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强调现代教育的服务观念,要努力为社会和民众提供质量优良的教育服务。入世后,学校办学还应强化法制观。在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要按照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完善办学质量评估标准,加强协调与服务,依法办学。

WTO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它更是代表了开放、竞争、创新、规范与自由精神,代表着世界级的竞争标准,代表着实力和领先潮流的能力。它们必须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反映和实现。我认为,这才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

(发表于《重庆市中学校长文选(二)》,2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