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网络传播实务
21172900000009

第9章 网络传播界面构建(1)

在众多传播媒介中,网络媒介因互动界面的存在而改变了人们对于媒介的传统印象。一边是由虚拟技术构筑的赛博空间(Cyber Space),另一边是牛顿式的物理空间;一边是由各种软件系统构造的虚拟世界,另一边是制造了这个虚拟世界又对其充满了好奇而持续探索的人类现实世界。所有与网络世界相关的内容都发端于此,简洁而又深奥。充分理解这个人/机分野的界面,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网络传播的现在和未来。

第一节网络传播界面内涵

一、网络传播界面定义及作用

1.界面及网络传播界面

界面是人机界面(Human.Machine Interface)的简称,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是用户使用计算机系统的综合操作环境。通过人机界面,用户向计算机系统提供命令、数据等输入信息,这些信息经计算机系统处理后,又通过人机界面把产生的输出信息回送给用户。

为实现用户与计算机的交互,除了计算机的显示器外,还需要一系列的软硬件设备。在硬件上包括输入设备(鼠标、键盘)、显示设备(电脑显示器)和输出设备(音箱、打印机)等,软件上则包括用户所能直接感知到的软件系统(主要是浏览器以及其他可视化软件)。具备了这些条件,交互才能正常进行。因此,完整的界面包括硬界面(计算机硬件)和软界面(系统软件)。当计算机成为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后,基本的硬件设备没有什么改变,而软件系统则变得更加复杂。用户对网络的体验和感受直接来自于界面,而计算机、互联网界面一直朝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向完善,用户成为界面设计和发展的核心,人机界面常常称作用户界面,体现了对用户的尊重和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

从传播的角度来认识网络用户界面,无论传播者传播的是什么形式的信息,都要适合界面的展示方式,否则就无法被受传者有效识别。受传者也是在界面空间内识别和接收信息的。正是通过界面,传受关系才能得以建立和维护。因此,界面是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关系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接触面,包括呈现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硬件(硬界面)和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软界面)。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可以为网络传播界面下一个定义。网络传播界面是为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传播目的而设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在硬件设备上与单体计算机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在软件上除了要具备保证计算机运行的驱动程序和运行系统外,网络系统是最重要的内容。正是在网络系统的支持下,用户才有可能接入互联网,参与网络传播。因此,对于网络传播界面的研究往往忽略对其硬件设备的研究,而是集中于展示在计算机显示器上的可视界面的研究,核心是网络用户如何通过各类网络软件和程序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对于网络用户而言,使用网络终端设备最重要的动机就是更好地通过互联网达到获取信息和沟通的目的,高效实现这一目的的决定因素很大程度上源于界面的质量。由一系列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组成的软界面就成为用户关注的核心。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界面主要是指软界面,形象地说,就是呈现在计算机显示器上的引导用户达成在线目标的各种可视化程序。

2.网络传播界面的作用

简而言之,网络传播界面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用户提供与其他用户、网络系统及网络信息进行互动的工具。正是有了网络传播界面,用户才能进入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展开各种以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传播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说,网络传播界面是互动界面,所有的互动行为——人际互动、人机互动和人信互动——都是由界面触发的。正确、全面地认识了界面,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基于互联网所进行的传播行为,认识网络传播的规律。

从1991年互联网开始面向公众应用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里,互联网界面的发展方向就是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便于用户更好地参与互动。互联网采用图形用户界面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方便用户对于各种信息的识别和各项任务的执行,使用户可以灵活地根据页面上的信息进行互动。

随着互联网上文件类型的增多,更多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出现在互联网上,为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加用户的互动行为,界面又进一步发展,变成了多媒体用户界面。

随着人类交互需求的提升,今后界面开发的方向是多通道人机界面,即利用一个以上的感觉和运动通道的互补性来捕捉用户的意向,增进人与界面交互的自然性,从而提高互动的效率。

通过上述几种人机界面的发展趋势的介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界面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界面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人的自然交流状态,互动的层次和效果也日益丰富,而界面优化的方向则是越来越少地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从科技的发展方向看,界面有趋于小型化、轻便化、便携性的倾向,当界面所能提供的便利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时候,这样的界面就是完美的界面。也许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但人类一直在向这个方向探索。这也是将虚拟拉近现实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与他人、与信息、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无所不在,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互动。界面的进化事实上一直在帮助用户趋近于这样的结果。为用户提供人际互动、人机互动和人信互动的工具,保障用户通过互动更好地实现传播的效果,这是网络传播界面最基本的作用和功能。

任何媒介都存在传受双方基于信息产生接触行为的界面,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都有不同类型的界面,只不过这样的界面完全由传播者来设定,用户(受众)只是界面规则的被动服从者。从人类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界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权力,谁拥有界面游戏规则的制定权,谁就拥有了相应的主导权。传统媒体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决定了上述三类媒体的权力,作为受众的用户只能通过界面在大众化的信息产品中做出有限的选择,因为传统媒体拥有的是无法参与意见和有效互动的“硬界面”,传统媒介环境下的传播是高度不对等的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不但让用户很容易拥有硬件设施,“硬界面”不再成为用户进入互联网的障碍;软界面从一开始就秉承“共享”的理念,以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诉求:根据梅特卡尔夫定律,网络用户越多,用户之间互动的频率就越高,互联网的价值就越大。正是互联网互动界面的存在,让普通用户拥有了在网络空间里主动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向其他用户发送信息的权利。用户控制了信息的流向,这是历史的进步。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世界里,决定传播影响力的不是传播者在现实世界中的规模大小,而是信息能满足用户的程度。传播规则在网络世界里被重新改写,这是界面下移带给网络用户的福音,人类传播因此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依托互动界面的信息处理方式

人机交互的主体包括计算机和用户,二者之间的交互是通过互动界面实现的。

在人机交互系统中,计算机内部的复杂的信息处理和存储系统可以认为是一个“黑箱”,对于计算机用户来讲,他们对计算机系统的状态和运行过程的理解和操作都是通过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实现的。用户界面也常被称为人机界面。计算机的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音箱等将系统的信息以人能够感知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同时,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和话筒等可以接受用户的各种操作指令并传达给计算机内部。当上图左侧的单一计算机变成若干台计算机并且彼此互联时,这就变成了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交互模式。因此,对计算机的人机交互系统的信息处理模式的理解,有利于我们对互联网的人机交互行为的理解。

计算机的输出信息是如何被人接收和处理后转化为反应动作从而指导计算机的下一步操作的呢?心理学的人类信息处理(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人类信息处理模型认为人在接受刺激信息后通过感知系统(Perception)、认知系统(Cognition)和反应系统(Response)进行信息处理并做出行动。这一过程具体描述如下:

首先,感知系统感知外界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输到感知处理器中。计算机屏幕输出的信息诉诸于人的视觉和听觉,被眼睛、耳朵等感知系统接受后,被传输到感知处理器中,在这里,输入的信息被短暂地储存起来并被初步理解,一般信息被理解的程度只限于模式识别和上下文理解,信息的处理层次相当表面化。要想让计算机屏幕输出的信息更好地被识别和理解,信息最好能够直观而易于识别。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而推出的。

其次,信息通过思维处理器,在短时记忆器、长时记忆器的协调工作下,被认知系统所认知。首先,被感知的视听觉信息被感知处理器处理后会有选择地被传送到短时记忆器(Short.term Memory)中。短时记忆器的储存容量小、保持时间短(若干秒时间)且容易受到噪声等分散注意力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记忆的效率和能力,但它作为人的日常思考暂时储存信息的空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短时记忆器与思维处理器协调工作进行各种复杂的思维操作,包括理解各种信息的内在含义、推理及逻辑关系等。短时记忆器中的部分信息会有选择地被传送到长时记忆器(Long.term Memory)中。

长时记忆器的特点是容量大,储存时间长,并且主要以结构化联系的方式储存内容。这些内容被记忆的时间长短和准确程度,往往取决于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程度,某一内容与其他内容联系越丰富,其特征越明显,其表现方式越形象,这部分内容就越容易保持和提取。也就是说,长时记忆器中的内容与人所感知的信息吻合得越完全,这些内容也就越容易被发现和提取出来。理解了这一记忆原理后,在进行界面设计时应当把握简洁原则,让出现在界面中的内容尽量简单明了,以避免用户看到太多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信息而分散了注意力。当设计复杂的界面功能时,则需要考虑拆分成不同的部分或步骤来实现。在设计中尽可能使信息的结构清晰易懂,为各个信息单元提供丰富的联系信息,并强化设计的差异性,这有利于提高长时记忆器信息的存储和提取效率。

最后,反应系统在反应处理器的帮助下对所感知和认知的信息做出判断,通过手指、发音系统等作出反应,从而对计算机下达行为指令。为提高用户的反应速度和效率,界面设计要尽可能减少对人的反应处理器和反应系统的负荷,比如,要减少键盘和鼠标之间过多的切换以减少不必要的眼球移动。为减少用户在使用界面时的疲劳感,在界面要素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人在使用计算机时的舒适度,比如键盘和鼠标的设计要符合人的使用习惯,显示器位置和现实参数等也需要调整到合适的水平,“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界面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上描述了人类在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时信息处理的基本流程,这适用于描述用户依托互动界面借助互联网实施信息传播的一般过程。根据人机交互系统的信息处理一般模型,结合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实际情况,绘制依托互动界面的网络信息处理模型。

通过这一信息处理模型,我们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完善的用户界面对于高效的信息传播活动所起的作用。界面是信息传播的始点,也是信息传播的终点,它构成了人类网络传播的中枢环节。对依托互动界面的信息处理方式的认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界面,更好地控制互动的方向,真正发挥互动的作用。

第二节网站界面规划

一、网站结构规划

1.结构类别网站结构是指网站中页面间的层次关系,网站结构对整个网站的搜索引擎友好性及用户体验非常重要,它按性质可分为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

(1)物理结构

物理结构是指网站实际目录结构,就是服务器上某个分区下面的文件夹和文件所构成的树级目录。网站的物理结构由页面的真实存储位置决定,反映的是页面的存储层次,正常情况下,物理结构决定了页面的目录深度。

在网站中,常见的物理结构包括扁平式及树型结构,其中树型物理结构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方式。

①扁平式结构

扁平式物理结构是指把网站中所有的页面都存在根目录下,从而形成一个所有页面的目录深度层级一样的存储结构,这种对页面不加分类就直接存储的方式,不利于网站的更新维护。

②树型结构

树型物理结构是指把网站中的页面按照类别存储在多个具有层级关系的目录里。大型网站多采用树型结构,这样的方式更便于更新维护内容。由于分类详细,页面路径层级关系很深,树型结构中页面路径的层级通常在一层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