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采访
21173000000016

第16章 电视采访策划(6)

(2)分门别类

分门别类是对背景资料进行定性研究的过程,即依照事物不同属性进行规范化研究。分门别类并是从繁杂的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归类。美国著名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巴巴拉·沃尔特斯是名人专访的行家,她的高超的交际能力、轻松自然的神情举止、巧妙提出问题的技巧、应付各种事件与问题的老练作风,深得同行的首肯。在局外人看来,她在电视上采访很少照稿提问,使误以为她是凭借多年经验和敏感的反应能力即席发挥。事实上,沃尔特斯采访前所进行的背景研究是极为透彻的。举例来说,她为了采访影视明星卡罗尔·伯内特,从大量的背景资料中归纳提炼出38页的研究报告,并在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100个探索性的问题。美国新闻教科书《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将她这份报告和问题单作为典范。其中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是,沃尔特斯的研究报告和问题单都是按事物的不同性质归类罗列的。背景研究归为4类:童年、家庭;职业生涯;婚姻;个人习惯。问题设计归为8类:儿童时代;青年时代;职业生涯;母亲时代;个人变化;社会观念;婚姻;人生观。

对背景资料分门别类进行研究,有助于记者理清头绪,排除疑点,以便进一步挖掘事物的本质。

(3)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可以使记者获得判断事物的可靠依据,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以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为例,这部纪录片所涉及的题材广泛,背景资料庞杂,又有《话说长江》在前,如何高屋建瓴地抓住本质,突出特点?创作者在对背景资料进行参考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紧扣住“天”、“地”、“人”的创作思路。“水(天)是贯穿,地是载体,人是灵魂。”该片突出了“变”与“不变”的创作核心,着重突出了人的故事,人的情感,“从而揭秘一个更广阔、更鲜活、更生动也更耐人寻味的新时代的新长江。”这说明,创作人员对背景的综合分析非常透彻,因而总体安排的构思既高瞻远瞩又符合事实。纪录片中资料分配的基本方案,各集画面的初步设计,以至脚本的构想修改,都是在反复观摩,实际也是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形成的。

(4)消化吸收

消化吸收是将死材料变成活材料的过程,也是背景研究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新闻改革特别提倡搞深度报道,而深度报道往往离不开历史知识、时代背景、科学技术等材料的运用。许多对比性报道、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都是由于背景材料运用得当,使报道力度得以呈现。

四、设计问题

记者确定了采访的重点范围,选择了采访对象,进行了背景研究,在这个基础上便可以着手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主要是为正式提问做准备,同时也有利于记者理清头绪,排除疑问,抓住关键。

1.通用原则

问题设计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基础之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才能从对方口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在谈到如何对不同人物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时,比较了他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Boutros Boutros-Ghali)时问题设计的思考。“1994年我采访基辛格时,《东方时空》还没有名气,我本人也没有什么资历,要基辛格接受采访也很难。他只给了我们五分钟,我们希望能把采访时间延长,因此我们想利用问题本身,第一要压住他,第二要吸引他,从而使整个采访拓展得很开,这是一种考虑。另一种考虑就是基辛格是个风云人物,是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而且是世界级的。应该说是属于那种身经百战的人,特别是和记者打交道,从七十年代就开始了,他见得太多了。对于这样的采访对象,你用柔弱的方式来切入问题、进行访谈是不利的。你用怯生生的方式也不利,说得不好听一点,他可能会看不起你,觉得就是中国的一个小记者来采访。其实,当时我们有很多问题要问,因此问题摆放的位置也很重要。10分钟也好,半小时也好,你先问什么问题,后问什么问题也是一种技巧,多少带有点心理学在里面。是投其所好还是反其道而行之?对基辛格我们采取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他见得世面很多,我第一个问题就要问得很有分量。”“对基辛格是这样,对加利就不一样了。加利虽说也是政治家、外交家,但他是学者型的。他为人一贯和蔼可亲,对中国也极友好,他属于那种知识分子,对媒介没有任何戒心。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我们访谈就不应采取交锋式。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见面让我们的观众更多地了解国际上的事,了解联合国是怎么回事,了解这个人作为联合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他的职权范围、能量、处境和难处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事先的策划就要让这个采访尽量多些人情味,亲和力。”

在做到有的放失的基础上,一般来说,记者提问有这样三条原则是通用的。其一,记者头脑中必须清楚,应该从访问对象口中得到哪些要点,用以阐明所报道的题目;

其二,记者必须有把握让提出的问题准确地传达给采访者,防止对方对问题迷惑不解;

其三,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使观众一听即懂。相对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但最易忽略。

2.总体设计

电视记者在采访前设计问题同文字记者有所不同,不但要考虑采访过程中提什么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在屏幕前怎样提问。因而,电视记者对问题的设计必须是总体的设计。

(1)镜头后问题设计

记者在屏幕后采访目的是搞清事实,问题设计可以根据访问时间、访问对象来确定问题多少及问题形式。一般来说,记者同采访对象直接交谈时,提问方式可以灵活选择。但设计问题时应以问号形式一一列举拟定出来。

屏幕后问题设计可以围绕采访题目从多种角度来考虑。记者只将想到的问题一一列出来,较好的方法是多想多列。

我们主张,设计屏幕后提出的问题应尽量将记者头脑中的疑问都提出来。设计出问题后,记者的头绪应该理清楚,反之说明记者的思路还很混乱。通常,除突发性事件,一般采访任务都有一定的时间准备。电视采访在正式开拍前最好先进行拍前采访。设计屏幕后问题多多有益,记者采用什么方式,设计什么具体问题,应根据具体题目确定。不过,有两条准则要遵循。其一,讲求逻辑。其二,分门别类。记者设计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问题不能是漫无边际、毫无关联的。较好的办法是按照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分门别类设计问题。

西方许多著名记者采访前特别重视设计问题,有些重头采访要设计出上百个问题。例如美国《60分钟》主持人克·华莱士采访******时,事先设计了100个问题。

(2)镜头前问题设计

电视记者在采访前还要考虑屏幕前提问。

电视采访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许多采访是分成若干片断在屏幕上出现的。这就要求记者设计问题时多考虑电视特点,这里有两条准则要遵循。其一,准确具体。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让被访者很快领会记者的意思,才能作出相应的回答。其二,问题简洁口语化。记者的访谈是以人际交流的形式出现,而人际交流的语言状态,应该是口语化,使用过于书面化的语言提问很容易造成隔膜和距离,甚至使被访者紧张,难以获得松弛自然的效果。比如《新闻调查》“从市长到囚犯”报道的记者提问书面语较多,就影响了双方的沟通交流。

五、拟定采访方案

多数情形下,采访的实施基本上是按拟定的方案进行的。电视采访方案在西方被喻为是比赛计划(game plan),意思是采访方案应该同比赛计划一样在时间、地点、项目等方面做到条理清晰,而不要毫无头绪。

从电视采访的特定要求出发,采访方案的拟定是先形成初步的方案,在此基础上经过考虑研究,最后形成正式方案。

1.先期采访方案

先期采访方案包括预约采访对象、时间、地点,索取有关资料,筹划商议正式采拍。

在电视来访中,除了突发性事件,绝大多数的采访都须拟定初步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先期采访。

最初的计划在先期采访中将不断得到完善、修正,最后形成正式采拍方案。比如,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步骤,首先是论证选题的可行性,然后提出一个轮廓提纲,再到现场观察和拍摄形象素材,最后根据现场观察结果和形象素材再论证以什么形式表现。形式确定下来之后,正式采访拍摄才具体投入。采拍归来,创作人员方能够根据所有的素材写出脚本,然后再进行后期制作。

需要注意,先期采访计划同具体采拍的方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变化进行调整。

2.具体摄制方案

(1)确定电视报道的风格和样式

电视记者在确定重点时,还要对电视报道最后成片的样式进行构思:是否有记者出镜现场采访;是否出现记者的声音,还是光出声音不出图象;是运用隐形采访,还是正面采访。明确这些后才能便于摄像记者、录音师做好事先的准备,并在现场工作时配合出镜记者进行合理的采访工作。此外,电视记者还要考虑是否有现场评述,主要拍摄哪些画面,报道的风格是什么样等等。

在正式采拍前,记者必须做到:

第一,设想未来的报道在画面表现上大体是什么样;

第二,估计能够拍到哪些画面;

第三,明确哪些东西必须拍摄到画面才能够有说服力;

笫四,期望能够拍到什么样的形象画面;

第五,考虑如果拍不到动态感强的活动图像,采取什么办法来构成特定的画面内容;

第六,设想以什么方式将采访对象引入屏幕,在画面上怎样出现;

第七,设想记者以什么方式出镜采访,以什么样的特定现场画面背景作衬托;

第八,考虑有些内容在画面上不好表现,采取什么形式来体现,同画面又怎样配合。

总而言之,就是要考虑报道由哪些主要画面来支撑。

实行采摄分工,记者或许不负责画面拍摄的具体操作,但是对主要画面的确定记者是必须考虑的,这是由电视记者采访的特殊性和电视新闻特性所决定的。

经验告诉我们,记者在采访报道的准备过程中,未来报道的形象应该是以观念的方式存在于记者头脑之中。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在正式采访、拍摄、制作过程中胸有成竹。

作为电视记者,确定报道的风格和样式的着眼点不但要围绕报道选题来考虑,还要从电视屏幕的特定表现形式来考虑,以求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2)确定具体拍摄方案

具体拍摄方案包括确定采访报道的表现形式,选择拍摄现场,规定表现的实际内容。对于一些策划性的直播报道而言,必要时还要进行预演。具体摄制方案往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酝酿。除了突发性事件,绝大多数新闻事件的摄制方案都是反复地进行可行性推断后才筛选确定的。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每期节目都严格遵守选题、策划、拍摄和剪辑的流程,而且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有细致入微的准备。“制片要求编导在每次采访前都需写出具体的台本(台本:流程剧本,写出每一个预定问题和答案,并标注灯光、背景、镜头等内容),在还没有真正采访前写出这么具体的台本只能靠编导的想象,写出的台本与实际遇到的情况80%是不同的。做新闻讲究时效,但不等于不用准备,相反,准备更要充分。这些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台本,在采访时你就心中有数,即便有啥突然的变化也不会乱。”这里的台本就是具体拍摄方案。

有经验的记者常常不满足于一套方案,为保险起见还拟定第二套方案。对于科学实验等事先未果,可能存在突变因素的题目,拟定第二套方案是较好的对策。

1992年3月,中央电视台现场采访报道澳星发射,不料遇到突变的情况。在卫星发射失败的现场,记者间隔了一段才出声音:“请长城公司的总经理谈一下原因。”长城公司总经理又经过一阵沉默才说:“在科学实验的道路上,总会有失败的可能。澳星没有发射成功,我们感到十分遗憾。我们将尽快查找原因,准备下一次发射。”这次现场报道总体上是沉住了气的,但让现场采访中间出现空档是不应该的。如果报道组事先拟定摄制方案时就考虑到万一失败的因素,拿出第二套方案,明确成功如何报、失败如何报,那么就可以在现场发挥自如了。比如,记者可以将国际卫星发射史上失败的次数、原因向观众进行介绍,解释科学实验从失败到成功的必然规律,观众自然会对此次的失败表示理解。由此可以看到,拟定具体摄制方案对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筹划,才能防患于未然。精心拟定前期采访方案,筹划好具体摄制方案,将有助于报道任务的顺利完成。

需要指出,采访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要进一步完善,特殊情况下或许还要重新考虑。因而,拟定方案时必须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不要把事先拟定的方案变成一成不变的条框。头脑灵活的记者,大都能够在采访实施过程中验证、调整、完善、充实先期拟定的方案,遇到变化,总能设法找到回旋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