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采访
21173000000031

第31章 电视现场采访报道的技巧与方法(6)

一般说来,在真实再现中,一般不出现被模仿人的脸部表情和细节,即使出现也是以朦胧、虚幻的色调和光影来表现。

比如《再说长江》、《故宫》中都有类似的人物展示的真实再现段落。但是对于历史久远的人物,在很多节目中也采用了比较写实的面目刻画,这是因为节目中人物与观众年代相隔久远,观众自然会明白这个段落是一个推断。而且这个段落的设计主要是模拟当时的情节过程和故事,而不要求场景和人物形象的细节真实性。因此这样的片子也会有演员扮演的正面镜头。

(4)创造间离感

节目中的真实再现必须与历史现实场景相区别,真实再现是创作者创造的“间离的视觉美感”。因此,在节目段落中要随时提醒观众这只是对历史的还原和仿真,而不是历史现实的“原真性”。在节目中,创作者可以用各种间离手段告诉观众不要沉迷于真实再现创造的情境中,而应跳出来,理性审视节目中的提示。具体来说,这种间离效果可以用这样一些手段来获得:

在画面上直接加字幕,打上“现场模拟”、“真实再现”之类的字样,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告诉观众这是真实再现的段落。比如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中》的真实再现段落都打上了“情景再现”的字幕。

利用光影造型,加大反差,创造艺术化的场景。真实再现的场景多用变形、抽象等方式与现实场景产生抽离。比如在《台北故宫》中在叙述到国宝运往台湾前的决策时,创作者采取具有艺术化的光影和人物造型再现了当时决策者开会讨论的情形,通过这种间离效果提供给观众一个虚拟的想象空间,把观众带入历史情境之中,并告诉观众,这只是描摹的历史现实。观众能够明白这是创作者给历史的一个注解和提示。

利用解说或声音暗示来直接说明。节目中利用解说或专家采访讲述的声音压在真实再现的画面上,形成间离效果。同时在解说词中也使用推断性的词语,比如在《故宫》中,创作者还利用解说词“据说”、“或许”、“可能如此”等表达方式向观众强调其对事件的推断和模仿。

2.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法及表现形态

(1)以现实信息为切入点

真实再现以某种真实的现实信息作为勾连,或者是现场的同期声,或者是现场遗留下的物件、环境因素等等。通过这些现实信息与真实再现的手法的结合去带动观众的想象力,形成二度创作的空间。比如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频道的《中国神秘木乃伊》(Explore China's Mistery Mummies)中,即通过现实的木乃伊形象与再现的闪回镜头形成对应和节奏感。

(2)局部暗示,以小见大

局部暗示是选取人物行为动态或场景的特定局部细节,而不是完整地呈现人物或场景,以提示和引发观众对历史场景的想象和联想。这种方式充分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小见大地突出氛围。比如纪录片《失落的文明》大量采用现场遗留下来的兵器来暗示当时的战争场面,其意境正如杜牧的《赤壁》所言:“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而在表现宫闱斗争的时候,该片也是通过人物在烛光摇曳的纱帘后的争斗,用光和影的暗示揭示历史场景。这种再现的方式虚幻、写意,而且制作成本低。在《台北故宫》里创作者用大量的木箱子和现实的码头来叙述当时等待运往台湾的国宝的情形。而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中表现秦国军队的场面时,创作者是用夕阳下古代士兵的剪影来创造金戈铁马的战争气势。

(3)场景再现,烘托背景和氛围

场景再现是对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背景进行模拟、搬演。通过对历史环境和空间的再现烘托出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氛围。比如《复活的军团》中,创作者再现了秦国士兵运用当时的先进武器攻城掠地的历史场景。在这种方式中,大场景与局部细节交织在一起,以完整再现某一历史场景。

在这方面,西方电视新闻界有现场模拟(re-creation)之说,即是指按照事发的场面搭布景,希望使观众联想到当时的环境。其表现形态中,镜头前没有人,由摄影机担当见证者。通过场景的展示,为观众还原历史氛围。

另外,还可以通过镜头的运动描摹当时人物的动态氛围,比如急拉急推、甩镜头和摇镜头等方式,突出当时的氛围,比如《面对歹徒》中,创作者使用镜头的甩、摇等方式模拟这户人家与犯罪分子的搏斗情境。

此外,模拟历史人物的主观视线,通过运动镜头达到再现效果,比如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清宫秘档》的“马尔嘎尼访华”一集中,在叙述到英国使团在避暑山庄拜见乾隆皇帝时,使用镜头模拟英国使团成员三跪九叩礼时的主观视角,这样的视角不仅表现了当时的氛围,也凸显了当时英国使团在行跪拜礼时的内心感受。

(4)叙事性的戏剧段落再现,完成戏剧性的结构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对一些“小情节”的场面进行再现,即突出一些细节性的故事场面或戏剧场面。但是这些场面的处理往往是一种较为虚化的展现,并没有电视剧的戏剧场面那样完整、对白详尽,只是通过动态行为的细节或简洁的语言暗示以及解说词的配合来完成戏剧性的结构。比如《中国神秘木乃伊》中,叙述楼兰美女的死亡时,画面只是突出其临死前的行为状态,解说词仍然贯穿整个场景之中。

(5)声音再现,创造情境

通过模拟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同期声音、音效来完成叙述。比如,模拟失事飞机在坠毁前机舱里的叫喊声、机械声。模拟车祸前汽车喇叭声、刹车声等。这种同期声的再现同样可以创造事发当时的现场情境。

(6)专家叙述与场景再现结合,增加说明力

专家述说与再现场景结合,或者交替穿插或者声画分离,共同完成对历史场景的叙述。比如《中国神秘木乃伊》交叉剪辑专家的陈述场景与真实再现的场景,或者以专家述说的声音插入再现画面。这样的方式可以为真实再现创造间离感,同时,也把真实再现与专家述说的历史现实结合起来,增强真实再现的说服力。

五、运用历史资料

历史资料包括影像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在运用历史资料时,应该尽量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从现实着手,寻找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天际线”。比如凤凰卫视播出的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在“西安事变”一集的开篇叙述张学良与******在西安的活动时,采用大量的历史照片,刻意让这些照片的场景与西安的现实场景镜头形成一一对应,从而使观众产生物是人非的历史感。这种手法把历史与现实有效地连接起来。

二是从人着手,从人性化的角度去梳理历史资料,使静态的历史资料变得鲜活生动。在前文“动态的结构方式”中,我们谈到了如何把静态的素材变成动态的素材,也是基于这种人胜化的角度。北京电视台《BTV》栏目利用演播室主持人的讲述,把幻灯机、录音机、动画沙盘等各种形象元素调动起来,从而把有限的历史资料变成立体、动态的叙述。通过人性化的讲述以及动态元素的结合,为观众再造历史场景。

本章小结:

本章是电视采访的重点,探讨了以拍摄为中心的电视现场采访的方式和具体技巧。这一章探讨的是电视采访最有特质的内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地把各种方法在实践中去揣摩,应证。

思考题:

1.选择一个事件,在具体拍摄中体会如何把握动态的采访方式。

2.对细节的理解有几个层面?在电视采访现场中,如何捕捉细节?

3.在电视采访中,有哪些结构同期声的技巧

4.如何还原历史事件?

本章扩展阅读材料:

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刘文、曾祥敏:《电视摄影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胡智锋、江逐浪:《“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