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采访
21173000000037

第37章 调查性采访(2)

5.消费生活等调查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点的增长和经济领域的扩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消费质量提高,为调查性采访提供了新的题材领域,即消费生活等调查。中央电视台原《生活》栏目中的《消费驿站》,主要特色是做消费调查。比如,中国是自行车大国,每户家庭都有几辆自行车,自行车修理摊点越来越多,修车价格一涨再涨,服务却越来越差。是自行车消费者修车心切,还是自行车质量有问题?《生活》栏目记者对此进行调查,调查既有数据,又有消费者的诉说,调查采访有点有面有层次递进,有量化数据,有定性分析,使节目不仅令观众信服,也有较强的服务性,对消费市场也有监督作用。

《生活》栏目的调查围绕着百姓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如电冰箱、空调、影碟机的质量、价格、品质等),从高档的极品消费到最普通的自行车消费等进行调查性采访报道。上海电视台的《都市调查》栏目,也以量化数据方式对社会话题进行调查采访,如《拾金不昧该不该》以调查问卷方式作量化数据,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资料,作为定性分析的材料依据。它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新闻报道技巧融为一体,是一种广泛的民意调查式的调查性采访。

中国社会目前处在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观念的更新、文化的碰撞、体制的嬗变、历史的扬弃,错综复杂,纷繁多变,为新闻深度报道的选材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改革开放不仅给群众经济上的实惠,也拓展了人们的精神空间,而人们不断增大的信息需求为深度报道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转型期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做法、新消费、新的生活方式,事物新旧交替中产生的矛盾、困惑,以及一有人趁改革开放之机为私人捞取好处,甚至不惜以身试法的行为,这些都为新闻调查性深度报道以及深度基点的评论性节目,提供了极其丰富的题材。

三、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调查性、纪实性、知识性和评论性是各类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共同特征。记者在采访时有调查意识,调查性是调查性报道的基本特点,它意味着客观性、理性、科学性;调查性报道要面对采访对象去探讨、分析、研究,把不知到知的调查过程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它又有纪实性;调查采访重要的是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因此有丰富的背景,具有知识性;调查采访最终目的是要挖掘出思想内涵,对丰富的观点引发观众的思考,因此又具有评论性。

较之消息新闻中的现场采访,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或以深度报道为基点的评论性节目。记者采访过程是调查过程,即事实性采访,也是论证、立论的过程,即观点性采访。因此,对记者的采访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批评性的调查报道中,面对不合作的采访对象时,记者更要有很强的采访能力和技巧才能取得采访的成功。本章的调查性采访,主要是围绕批评性、揭露性题材的调查报道做分析。在美国,调查性报道这个名词从纽约时报记者赫希(Seymour Hersh)深入调查报道越南《马来谋杀案》后,及赫希和《纽约时报》其他几位记者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活动后,变得热门起来。《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两位记者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伯恩斯(Carl Bernstein)坦对“水门案件”(Watergate Scandal)的调查使调查性报道声望达到最高峰。新闻界的舆论监督作用也因此被称为位于白宫、法院、议院之后的第四种力量。能否做好这类调查性报道,是对记者采访能力的考验与锻炼。

第二节取证材料——事实性采访

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的采访任务之一是叙述事实,取证材料,即做事实性采访。换言之,就是通过采访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清楚,通过采访过程的展示,让观众自已去判断是与非。采访中还要挖掘出能展示本质的典型材料。为增加调查报道的可视性,采访中还要注意有兴奋点。

一、取证材料的典型性

“典型”一词,在希腊文中原是“模子”的意思。典型在文学理论中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娱乐和美的享受中达到对生活真理的领悟,通过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形式达到对生活规律性的认识,就因为它创造了典型。文学创作讲究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电视新闻传统意义的典型报道通常是指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的报道,这里所指的典型性更强调的是同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唯其典型,才最有说服力。调查报道采访取证时必须注意事件、地点、人物的典型性,以获得最有说服力的实证材料。

二、问题意识

我们在前文讲解到,问题是节目的一个推动力。而调查性采访比其他采访更要求记者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探寻事实真相。这个问题是记者对事件的疑惑,也是观众对事件的疑惑。因此,调查性记者要以质疑的眼光就事件提出一个个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求证与解答中,节目自然会往前推进。比如,2004年“五一”黄金周过后,武汉市一家野生动物园发生了一起放养的狮子咬人事件。在当地电视新闻报道中,一位九岁的小女孩被一头狮子紧紧咬住不放,画面上,狮子不停地撕咬着女孩,现场有四名工作人员拿着木棍不停地击打狮子,试图把孩子救出来,但是狮子始终不松口。这个狮口抢人的过程持续了一段时间,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孩子被救了出来。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栏目策划倪菲看到这条报道后,马上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当时我就想了解这个事件,因为已经发生了,我很想去看一下事态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按理说,在动物园里,狮子和人是分开的,为什么看动物的反而会被动物咬住袭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小女孩自己跳到了狮子笼子里面?但画面也没有看到笼子”。一系列的疑问在倪菲头脑中涌现出来。带着疑问,倪菲展开了实地调查,并最终形成了一期《新闻会客厅》节目。

下面我们看看《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节目编导在他们的节目拍摄前的策划案本或调查计划中提出的问题:那么不同的城市为什么会对电动车采取不同的政策,“禁”与“放”的理由与科学依据分别是什么?政府作为决策和管理部门到底该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实施科学化、人性化的决策与管理?

《新闻调查》“电动自行车驶向何方”策划案本片准备从现在重庆持续冬旱的严重状况入手调查,分析重庆为什么会缺水?各种水利设施为什么不能发挥作用?如何解决农民的安全饮水问题?我们应该和水建立怎样的和谐相处的关系。

《新闻调查》“重庆:持续抗旱”策划案从2003年开始至今,上海的房价直线上涨,里面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因?哪些因素在起作用?是否有非常规的操作?

《新闻调查》“中央公寓的秘密”策划案假币是怎样走私并流入市场的?

《新闻调查》“假币大案”策划案公布的死亡名单不是8个人吗?到底是谁策划了这起瞒报事件?是谁为这起矿难的瞒报出钱消灾?是谁偷偷安排了遇难矿工的火化?为什么层层的监管部门视而不见?为什么一个漏洞百出的死亡名单会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和采用?

《焦点访谈》“追踪矿难瞒报真相”策划案这些节目的策划案本或记者前期调查计划都提出了节目调查的核心问题,并跟着这个问题展开抽丝剥茧的采访与调查过程。

三、平衡意识

平衡意识是指记者在报道时,给事件各方当事人均衡的采访与报道。调查性采访比其他采访更注重报道的平衡意识。调查性采访一般都是深度报道使用的方式,在报道时记者应该充分利用报道篇幅展示多元视角,呈现正方、反方以及中立方的意见,以给记者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提供一个立体、丰富的事件全貌,避免形成一边倒的局面。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社会和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平衡意识尤其应该得到电视媒体的重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在其栏目的发展中越来越强调平衡报道,这是在整个社会民主发展、多元意见表达蔚然成风的情形下,媒体的一种自觉意识的显现。

西方电视新闻界尤其注重采访的平衡性,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推出的制度为FAB,即公正(fairness)、准确(accuracy)和平衡(balance)。美国自由论坛主席查尔斯(Charles L.Overby)也曾提出过“新闻公正性公式”,即:

A(accuracy)+B(balance)+C(completeness)+D(detchment)+E(ethics)=F(fairness)

准确+平衡+全面+客观+伦理=公正

因此,可以说平衡报道是求得节目公正的一个基石。比如《新闻调查》“天价住院费”这期节目内容涉及到事件多方面的当事人,主要包括:当事人翁文辉家属、院方负责人、患者的主治医生和采访到的专家。在报道时,节目让各方说话,既给对立方以解释的机会,也从局外人或中立者听取意见。

而平衡意识的基础还在于记者在采访中是以中立者的身份去挖掘事实。按照梁建增的观点,记者应该在采访中强化“第三者”的角色,保持足够的冷静,这个冷静就是对事实的尊重。

四、展现调查过程

调查过程越完整,越具有说服力。“《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我们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而不是报道一个事物单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新闻调查》实际更多的时候在‘拍摄自己’。”这种调查的过程也是记者质疑的过程。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节目,不仅被新闻界同行认可,也受观众欢迎,更受领导表扬。其原因是节目思想性强,舆论监督力度大,而且好看,观众爱看。达到这一水平,重要的是他们提倡让事实说话,让调查过程说话。过程是事实本身发展的过程,是记者调查采访、记录事实的过程,也是观众对事实认知的过程。这三者统一于中间环节,即记者采访调查过程,这一过程做好了,理清了事实本身的发展脉络,观众对事实的认知也就到位了。报道不是直抒观点,很少对事实直接发表议论,更多的是对事实的陈述,让观众从记者现场调查采访中感受到强烈的褒贬色彩。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记者现场调查采访要精彩,展现事实调查过程要到位,采访中调查意识要强,即通过调查展现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记者做准备时,即使对情况已有所知晓,但采访时一定要展现不知到知的过程。这个“知”是通过事实展现由观众得出来的,哪怕采访对方死不认账,百般狡辩、抵赖,观众却已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是从事电视调查性采访记者在现场要努力实现的境界。

要做好采访,达到展现事实过程的目的,就需要记者调查采访的思路缜密,且有清晰的调查脉络,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根本。记者还要善于制造某种冲突,以语言(包括态势语言)的交锋,展示矛盾,增加节目的可视性。

《焦点访谈》“追踪矿难瞒报真相”,是一个完整的从记者毫无线索到最后挖出事实真相的调查采访过程。经过层层采访调查,节目揭露了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阳泉沟煤矿特重大矿难事故瞒报死亡人数真相。比如下面的采访过程:

解说词:此外,吕世文的父母确认记者找到的那个通讯录正是吕世文的,记者得知,2002年12月6日,他曾去临汾为吕世文处理后事。老人带记者去看看吕世文的安葬地。

记者:“这骨灰是您带回来的吗?”

吕振声:“对。是的。”

记者:“您在那儿的时候,您听说矿工到底死了多少人?”

吕振声:“30多个人。”

记者:“当时他报了几个呢,您知道吗?”

吕振声:“当时报了8个人。”

记者:“您的儿子在不在报的范围里呢?”

吕振声:“不在。”

记者:“不在的话,您当时提出来没有呢?”

吕振声:“提了。”

记者:“他怎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