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21173200000009

第9章 中国电视关键词(2)

汪:在未来的电视领域,拥有版权就意味着拥有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源,电视台要通过经营这些版权来获利。现在版权已经在文化产业经营领域很普遍了,比如网络电视,现在国家广电总局已经发出了90多张网络视频的许可执照。那么,过去网络公司没有做过电视节目,当网上传输视频的时候,它马上想到的是从电视台获得这种版权资源,而不会另外建立一个机构自己去做节目。新浪网不久前刚跟我谈过,它现在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如何获得电视台做出来的节目的版权。在电视台,大家每天都在做节目,库里面有几十万个小时的节目,电视台运作了40多年,就剩下这些东西了,而现在网络就想获得这个东西。

胡: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它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它多年积累下来的电视节目。对于它未来的经营,这些几十万小时的内容或者版权,就是它最大的资源库。

汪:电影频道是个很好的例子,把全国电影胶片的版权集中起来,办了一个频道,几十个人6个多亿的广告收入,可见,这个版权的价值实在太大了。新影厂(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现在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它过去拍的那些资料,完全可以做很好的资源开发,比如可以做历史频道,这样可以把库存资料的价值释放出来。

胡:新影厂的影像资料非常丰富,现在已经计划进行陆续的开发。但在实践第一线,拥有频道资源,拥有节目播出权,拥有版权工业的所有元素的众多主流媒体对此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入,很多媒体的把关人,或者没有精力,或者重视不够。花费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拍下来的东西,播出以后却束之高阁,那么丰富的版权,那么丰富的内容,缺少有头脑的人去开发。

四、媒介活动与“选秀”

·消费群体的一种心理需求,成为构建媒介事件的依据

·媒体一定要变成一个大家都可以参与的公共平台,电视的民主化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郑世明(以下简称“郑”):2004年还有一个词大家经常看到,就是电视媒体的活动经济,如华山论剑、歌手大奖赛、选美比赛等,这些媒体活动在没有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尤其显眼。媒体活动实际上就是媒体事件,是人为制造的一种热点,从中电视媒体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也得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胡:我觉得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对活动和内容的关系的理解。最近这十年媒介活动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活动和内容是相对的、游离的,比如说一个电视台搞一个活动,比如“三下乡”,反映到屏幕上是有限的,可能只一条信息。第二个阶段就是活动和内容开始贴近,开始融合,一半内容,一半节目,比如各种大赛,像主持人大赛,有一半的活动变成了内容。最近几年,我觉得活动本身就是内容,在策划设计阶段,主办者就尽可能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变成节目的有机内容,甚至为配合内容的需要来设计活动,制造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悬念性。这样内容和活动就合二为一了。

汪:这方面我想重点谈一下“选秀”。电视是记录历史的,当发生一些历史事件的时候,我们把它作为对象记录下来,但是由于电视作为一个平台可以吸引众多观众的眼球,因此在记录历史方面,人们对电视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所以电视就会产生一种效应,就是它能创造事件,这就是所谓的“媒介事件”。而制造媒介事件的所谓“议程设置”,完全是由媒体自己在设计的,媒介完全掌控着主动权。

郑:完全是电视媒介发起的。

汪:为什么在中国现阶段会出现广泛的选秀呢?这是当前中国的基础所决定的。我认为,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庞大的市民阶层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非常急剧的竞争,因此必然出现社会选秀现象。即使媒体不去做“选秀”,社会上总会有人去做,况且电视在这方面的优势又是明显的。歌手大赛如此吸引眼球,以至于以前只播决赛,后来一下延伸到21场,规模越做越大,时间越做越长。为什么啊?因为钱啊!多演一天电视台高收视率就多保持一天,高收益也就多保持一天。所有大型活动的核心都是“选秀”,它跟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普遍心态有关。

胡:对,消费群体的一种心理需求,成为构建媒介事件的依据。电视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秀场,是制造媒介事件的一个载体。

汪:现在中国改革使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民主,而民主在电视上的表现就是让观众从被动欣赏到主动参与。像《开心辞典》、《幸运52》,它们都是一种象征,观众已经不是在欣赏明星,而是他们自己要上台了。刚开始,它还是常规性的运作,后来就发挥到了极致,大型活动就出来了,就必然会出现模特大赛,必然会出现环球小姐大赛等,当然针对女性的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胡:像CCTV-2的“3·15”晚会、年度经济人物评选等等,都带有相当强的“选秀”色彩。学理地说就是一种制造,用眼球注意力来制造媒体事件。

汪:运用电视来“选秀”,盈利模式也相应改变。如果是一个社会机构来办“选秀”,想参加的人是要交钱的。但电视一介入,规模不但变得如此庞大,而且任何人都不需要交钱。更多人参与进去意味着更多人看,更多的人看就意味着更高的收视率,更高的广告收益。

郑:由于电视选秀的出现,造成电视对于社会生活的渗透面和影响力要比以前大得多,所以现在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媒体社会,媒体和政治联姻,和经济联姻,和文化联姻,这种联姻很大程度上成为这个社会的一个根本特征了。

汪:媒体一定要变成一个大家都可以参与的公共平台,电视的民主化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体现。这种进程是一种不断延续的进程,是没有止境的。

五、付费电视

·实际上,现在中国付费电视面临的非常强劲的对手,就是免费电视

·电视本身就是大众的,争取受众规模的最大化是永恒的追求

胡:谈谈付费电视,现在它的运营方式在悄悄地改变。

汪:付费电视面前横着一条河,任何一个免费频道的增加都会使这条河变得更宽,任何一次免费电视质量的提升,都使这条河变得更深,结果是付费电视面对这条河的时候更加难以逾越。实际上,现在中国付费电视面临的非常强劲的对手,就是免费电视。

郑:数字电视和收费电视可能要面临人们一些文化消费习惯甚至是政策、各个层面的障碍。

汪:观念好转变,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面临着庞大的免费电视的时候,付费电视必须要拿出来比免费电视更独特的东西。我不同意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付费电视的节目比免费电视的节目要好,很多节目先在付费电视里播,然后放到免费电视里播。在中国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免费电视收视群体,而且主要电视台收入都来源于此。那么,让我们舍弃这块利益来谋取现在一块不确定的“蛋糕”,我觉得这是绝对不现实的。而我觉得付费电视应该生产一种现有的免费电视提供不了的东西。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是究竟该做什么样的频道。现在付费电视领域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专业和小众混为一谈。其实专业的东西也可以是大众的,比如“天气预报”,它绝对是专业的,同时它也绝对是大众的,在免费电视中,天气预报是收视率最高的,你能说它是小众的吗?现在那些频道,像钓鱼频道、高尔夫频道、围棋频道等,一说专业的就意味着是小众的,真的很可笑。这样的频道只能成为垃圾频道,当大量的垃圾频道充斥的时候,就会出现像台湾电视一样的状况,付费电视就是垃圾电视。

胡:这是误区,很大的误区,几年前我也说过,专业不等于小众,综合也不等于大众。

郑:那像您预期的付费电视一定要提供一种免费电视提供不了的东西,这种东西可能是什么呢?

汪:我们有大量的空间和领域啊,比如现在免费电视里面没有专业的食品频道,吃可是老百姓关心的一件大事。比如专业频道里面没有专门的天气频道,中央电视台目前也没有专业的购物频道。

胡:大众化的专业频道恰恰是我们忽略了的。付费电视也应该是大众的、专业的,而不是某一个品牌的精品专卖。现在的误区在于我们做了一个既不专业,或者显得很专业,同时又不大众的频道。

汪:我个人觉得电视本身就是大众的,争取受众规模的最大化是永恒的追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现在要做的如果是专业频道,大众一定是前提。现在认为专业的就是小众,这一点我永远也弄不懂,理论界不少研究传媒的同志在外面也总是说窄播和小众。

胡:这是一种误导。大众化的专业频道模式广播已经有成功的先例。比如交通台,电视现在还没有。

汪:现在从事付费电视的人力资源的状况,以及现在执照免费发放的这种政策都不容乐观。执照免费发放由于没有成本,它就不会被珍惜。批了以后,不赚钱就关了,就完了。所以,我觉得现在付费电视的执照发放和放开,要按照产业方向运作,一定不能搞“******”,而你知道一年之中批准100个付费频道是什么感觉吗。

胡:晕眩。

汪:中国的免费电视干了这么多年,全国性的电视频道到目前为止也不过50来个。现在一年批付费频道,一下就批上百个,100多家,后果真的令人担忧。

六、广电政策

·怎样使政策决策的整个过程科学化,非常重要

·政府最核心的工作就是通过政策制定来维护公众利益

汪:我觉得作为政府,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要通过政策来影响和培育市场,规范市场,这就是所谓“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我非常赞赏总局对广告的管理,因为它维护的是公众利益,而不是行业利益。可是过去太多的政策都是在为行业的利益服务,把公众的利益摆在一边。另外,我认为总局出台对“涉案剧”的限制政策,不会对市场有特别大的影响。涉案剧少了,情感剧、都市剧自然就到黄金时段了,这些市场没有什么变化,一部分人因为这个政策受伤,而绝对会有一部分人因为这个政策受益,这是均衡的。而政府通过让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伤,就是在引导符合公众利益、符合主流的价值取向。

胡:但我们也会看到诸多矛盾,特别是2004年总局以政府的法令、法规等政策形态发出的各种文件,其中行业的、部门的、小集团的利益和政府所维护的公众利益,产生了非常激烈的对峙冲突。当然从宏观、整体上看,是协调的,但在小集团的、地方的、局部的、行业的一些利益方面肯定会有反弹,所以我们在2004年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是不同的利益团体在较量。我同意你的看法,政府最核心的工作就是通过政策制定来维护公众利益,这样一切问题都好谈了,都可以解决。

汪:我觉得怎样使政策决策的整个过程科学化,非常重要。这种科学化不仅仅包括听证会、论证会、恳谈会等形式,更重要的是,任何一项政策出台的时候,如果政策是代表公众利益的,那一定要尽可能多的得到公众的支持,否则就有可能会把好事办砸了。我想如果总局2004年出台这些政策的时候,开一个三方恳谈会,把电视台代表、观众代表、企业代表找来一块儿大家恳谈一次,最后完全有可能达成共识。

七、网络电视

·广电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电视来整合网络还是网络来整合电视

·加强广电行业对网络电视的操控力度,至少是参与的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汪:大家说2004年是有线付费电视年,那么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虽然已经启动,但是预想的目标都没有实现,原来我们说有三千万用户,根本都没达到。那么在新的一年里,网络电视可能要发展起来,我的总体感觉是网络电视不可小看。这涉及到通信和网络,它跟市场是接轨的。像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像新浪、搜狐,大量企业都属于上市企业,不光是境内上市,还有的是境外上市。它们的体制是现代的市场经济的体制,与现在整个资本市场是对接的。另外一个方面,它们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发展极其迅速,很多基础设施条件比电视都要先进。它所有条件都具备了,说白了,就差政策了。我个人觉得,如果现在政策就允许在网络上做视频、视听,它马上就是电视台了,是未来的电视台,更新颖的电视台,升级换代的电视台。而且,收费权在它自己手里,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最后电视台反过来变成它们的制作公司了。

胡:这种情况下,广电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电视来整合网络还是网络来整合电视?角色有可能发生置换,变颠倒了。

汪:对啊,有可能会形成这样的格局,但不是说非要形成这样的格局,也完全可以不形成这样的格局。如果我牢牢地把握着内容产业然后做到极致,把版权做到极致,电视就可以牢牢掌握着核心的版权,这样网络仅仅只是一个传输手段、分销渠道。但如果说不这么去做,最后变成电视就真的成为网络的加工厂了。所以,现在广电应该牢牢地把握新媒体,包括网络,包括手机这样的新媒体,把播出的节目控制在自己手上,从制作到分销,告诉网络不要再做了,而电视可以通过发执照,向它们提供节目内容。如果从行业利益角度来看,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