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21176600000010

第10章 新闻写作思维与心理(1)

新闻写作既然是一种选择与判断的艺术,因此,必然有其独立的新闻写作思维品质与心理特征。人们可以轻易地在那些专家的思想痕迹中找到丰富的证据,证明关于新闻写作独立品质与思维机制的探索一直是人类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凡创造必得由许多环节构成,它们正是组成创造体的系统工程元素,对它们的“生态”联结,必得有心理参与不可,这就是选择作为思维与心理品格的表征。

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序》有云: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缴卷。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思,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nginalia。这种零星随笔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

我们不能将先生的论述与新闻写作等同。但我们可从中窥见人生许多本质相通的现象的大体共性。例如,不为一切所羁的独立生存意识,非功利的操作,尊重现象的习惯,门窗的大意识。

当然,文学是“任心而构”者,新闻更贴着现象。

我们分途找寻。

第一节 尊重现象与反缩减

人是具足创造机能的动物。因此,作为哲学家的泰戈尔指出:“自由的灵魂以接受束缚为欢乐,它不想逃避任何束缚,因为当灵魂受到束缚时,它感到一种无限能量的体现,它的欢乐在于创造。”这正给我们的讨论供给了一种营养。也就是说留恋具体现象实在又是人类的本性。泰戈尔在同一个地方接着指出,“灵魂也一样,它不能生活在自己内在的感觉和想象中,而是永远需要外在的对象”②,需要交流。这现象对生命而言,正是量体裁衣、称身惬意的形式。这正是新闻写作中首要的特征,人文现象学的思维特征。

一、尊重现象

所谓现象,西方大哲人海德格尔尝谓:即那些“就其自身显示自身者”③的东西。它抛开了玄秘的本体追索,讲求只要现象的面目足够清晰,那么,对它的解释与体味亦当明白无爽。例如

一篇描述中国社会问题的报道是这样完成的:

他做梦都想得到一个儿子(标题)

(美联社北京一九八零年七月十日电]赵是山东省某公社党委书记,他连做梦都想得到一个儿子。

上海《文汇报》报道说,他付给邻居一位妇女一百五十元钱,请她代寻一个男孩收做儿子。

该报在星期三一篇报道中说,在这以后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情况。赵把钱给了一个名叫陈桂英的妇女,她在寻找孩子的路途中违法倒卖布票,以后,又由于乘火车不买票被扣留。

《文汇报》说,最后她逃了出来,流落到上海。六月十五日,她在一条大街上发现了活泼可爱的小王健。

她带着拐来的孩子回到山东家乡,并把孩子送给赵。这时,赵由于非法给陈女士开通行证正在受到政府官员的审查。

赵感到孩子来历不明,于是就把这事向警察作了揭发。

陈女士怕吃官司,于是在六月二十七日把孩子带到上海,希望找到孩子的家,把孩子归还给他的父母。

《文汇报》说,孩子的双亲已向警方报案,警方正准备以拐带人口罪和投机倒把罪对她依法起诉。

报纸说,孩子已与家人团聚。在此以前,这个家庭向警方报告孩子走失,并在《文汇报》上登了寻人启事。

《文汇报》没说赵是没有孩子呢,还是只有女孩,没有儿子。

中国的传统是儿子比女儿宝贵,这是因为儿子要赡养年迈的双亲,还负有传宗接代的重任。

尽管妇女组织和计划生育工作者做了大量宣传,但是,重男轻女的偏见仍没有完全消除。

本星期三,《北京日报》发表了一个农村生产队长和一个刚生过孩子的妇女的对话。

生产队长:“你生了胖小子,还是个‘半边天’(出自鼓吹男女平等的口号:妇女能顶半边天)?”

农妇:“你应当问是生了个七分还是生了个十分。你们男人干多干少一天都挣十分,我们妇女干得再多,一天顶多只能挣七分!”

通篇少有议论,多为一个个事实,尤其是作为乡领导的赵托人找寻收养儿子这一事实及生产队长与农妇的对话,更为清楚地交代了一切作者的意见,替作者打出了旗帜。至于陈女士的故事,也只是使这一意见更准确、真实,是有趣味的广阔空间。现象间互相参照,互相增值,旁通连类,捉置一处,使单立的事实“众缘和合故生”。

如此以观,其中却有两步重要的思维特征,一是“不耻支离”先挑选个别,二是合作参证,建立更大的增殖空间。然而,支离却非强行分别,合作亦非强行合作,而是由体验、由主题牵引。

二、反对缩减

新闻写作必须重视现象的多重特性。借钱钟书先生意见,则事相有“多边”、“不能一律”、“观人非一端”②,生活是混浊的,正是这份混浊,才给人以无量的吸引力。名记者彭子冈以她特别的姿态告知了生活是“圆”的,并穿越性地指正道:生活是混浊的,它的容纳性极强,“由此写出的作品就自然是‘浑浊’的,而其中的观点虽然‘澄澈’,但又蕴含于‘浑浊’之中。这样的作品耐人咀嚼”。③哲学家李凯尔特也说:“现实在其每一部分都是一种异质的连续。”

然而,“与现实本身相比,认识总是一种简化”。它为了自身的便适性压缩与割裂,使混浊成为理念,使丰富归于单一,使丰满变成固一,使一切面的与体的东西成为一个小小的语词。米兰·昆德拉为此专门提醒世人:

上帝恶毒地允许实现人类统一地球历史的梦,这个梦却被一个令人眩晕的缩减过程所伴随。的的确确,白蚁式破坏性的缩减始终在侵蚀人的生活:即便最伟大的爱情最后也被缩减为一个枯瘦的回忆的骨架。但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却恶魔般地加强了这种恶运:人的生活被缩减为它的社会职能;一个人民的历史被缩减为若干事件,而这些事件又被缩减为有倾向的评注;社会生活被缩减为政治斗争,政治斗争又被缩减为仅仅是地球上两大强国之间的对立。人处在一个真正的缩减的漩涡中,胡塞尔所讲的“生活的世界”在漩涡中宿命般地黯淡,存在堕入遗忘。②

米兰·昆德拉继后迅速地将新闻亦纳入加速缩减存在的命题中。这正为我们提出了一种拷问:到底新闻写作是缩减呢还是丰富?

由于第一、二两章已做过讨论,我想我的结论是明晰的,它必然是对缩减的反抗,是一种追求丰满的表现。要不然,我们只要交代出结论就可矣,为何要有客观事实的诸多表演?!昆德拉批评新闻写作是“它们写的提要都是根据那同一个格式,写在同样的栏目中和同样的新闻形式下,使用同样的词语,同样的风格……”③这里,第一,以形式替代本质;第二。它抓取的形式似乎太主观。新闻写作总给人吵吵闹闹、莫衷一是的感觉,其实已经典型地说明了一切。

让我们再引一段学人的描述与体味来说明这一切:

相对而言,中国有些记者的写作过程就很“潇洒”。比如写出下面一段文字的这位记者:“北京××大学教授经历十年刻苦钻研,使用侧偏系统平均方法取代雷诺平均方法,得出了湍流通用物理方法……”这样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文字只能用“潇洒”一词形容。人们借助这段天书文字可以想象出这位记者仁兄一篇报道两分钟完成,然后扬长而去喝茶聊天或悠然望南山的潇洒。不知为什么,笔者由这篇报道老想到曾经从华盛顿的中国城买的一捆菠菜。小小一捆菠菜洗出半盆泥……

它的作者丁泽先生没有在我们的思域中得出结论。可它由中美记者写作态度中已经引出一个缩减与反缩减的讨论中心。他说美国的记者老是“像贫下中农一样辛苦”,尽可能地保存鲜活。

简单概念的广泛使用正如丁泽先生所言,是中国记者写作中的惯用手法,它残酷地剥掉了一切生命的露珠。英国语义学家利奇曾指出:一个定名可以表达一处“预先包装好的经验”,它是帮助人们快速进入目的地之指引标志。换言之,它规范着人们的思考可能性。钱钟书先生在此有一旷世贡献:学说杀人。歌德亦云要警惕概念弄人。

生活就是生活,不可定于一尊。事实上,大哲人休谟说过:“是这样”和“应该怎样”两者老合不拢。新闻写作思维必须注意此一点,注意到生活的复杂性。这正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老子》)。

三、存在认知

新闻的思维因之必有透过存在而非概念来作为的特征。

20世纪甚而21世纪,无疑是概念体系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对概念极为崇拜。

然而,概念不可遽信,因此“在认识批判的开端,整个世界、物理的和心理的自然、最后还有人自身的自我以及所有与上述这些对象有关的科学都必须是被搁置的”。亦即“排除一切超域的假设”,“进行现象学的还原”。

那么,体验的思维意识就显示了它的必要性。彭子冈要求自己建立“土地”与生活混浊的意识,其他的名记者也多如此。

世界由现象构结。现在,新闻写作者必须于五光十色千头万绪之中进行现象重构。而后,由“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此即“存在认知”。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现象’、‘本质’之二分是流行套语,常说‘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愚见认为‘透过’不能等于‘抛弃’,无‘现象’则‘本质’不能表示。”

同时,必须有的意识是:“始发芙蓉,自然可爱。”(鲍照语)只有存在认知才更信雅。

用事应使人觉得,融合无间“关合流动”(钱钟书语)。只有存在认知才更艺术。

第二节 多向思维及其举隅

应对纷繁人生事实的本领必得高深莫测。多路思维正是其武库之一种手段。它要求人乎其内获取体味,出乎其外达致高屋建瓴,由多种角度透析无量元素组合之每一现象。“多路思维能够扩大人们的视野”,并使人们发现依传统思维所未见之新意。

例如,当“印象派大师”黄远生将“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定为记者操业之准则时,已然指正了这一姿态。其名作《囍日日记》一壁写出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之繁华辉煌,一壁又写道:“然此最可纪念之日,吾曹新闻记者乃两重厄运。一庆祝大总统就职于庆祝会,须穿大礼服。是日(初十日)晚间外交部茶会,又须穿晚礼服。保存国粹之吾曹,向以对襟马褂为大礼服者,至此乃不能不东西借凑或两套之礼服,其困难不下于大借款矣。”不但使事实保存了相当的物理性,而且,又由纵横交错使视点交错,立体活现。

例如,范长江名作《“金”张掖的破产》亦是历史、现实交叉,点化既深,蕴藉亦丰厚。

新闻写作思维要求这般自如地跳荡,只有清醒才能目明。

一、水平思维与垂直思维

这是人类总结出来的两种对抗的思维表现。垂直思考法是以现存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以及传统观念,从某一问题的正面角度垂直深入分析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水平思考法则指尽量摆脱既有观念而从另一个新的角度对某一事物重新思考的方法。

垂直思考法好像建塔,以一块石头为基础逐渐成形,或像挖洞,把原有之洞挖掘弥深;而水平思考法是跳出原来洞穴,再去另挖一窟。关于它们的特点,英国心理学家戴勃诺总结道:

1.垂直思考是选择性的,而水平思考是生生不息性的;

2.垂直思考的移动,是只在有了一个方向时才移动;水平思考的移动则更为产生新的方向;

3.垂直思考是分析性的,水平思考是激发性的;

4.垂直思考是按部就班,水平思考可以跳来跳去;

5.用垂直思考者,必须每一步都正确,用水平思考者则不必;

6.垂直思考为了封闭某些途径要用否定,水平思考则无否定可言;

7.垂直思考要集中排除不相关者;水平思考则欢迎新东西闯入;

8.垂直思考是无限的过程,水平思考则是或然性的过程。

这是我们提供的新闻写作思维的第一个表现,是“两面神思维”之一种。“两面神思维”是借罗马神话中那个有两副面孔、能同时看到两个相反方向的门神来命名的。它原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行为科学教授卢森堡提出来的。它可使新闻写作具足清晰意识,多面进入,克服主观,保证真实。

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这是“两面神思维”之第二丛结。新闻写作因为是对事实的抉择与组结。因而,必然适度地运用着形象与抽象二种手段。

然而,它们功能及作用方向有异。

逻辑思维舍弃个别具象,抓取的是本在;形象思维则借事还原。

逻辑思维求助概念;形象思维选择具体形象。

逻辑思维依靠建立在生命空间基础上的判断力;形象思维依赖建立在人生体验基础上的形象飞驰。

逻辑思维给价值判定、思路拓宽一定的作用,形象思维则以翔实生动者具象之。

逻辑思维找出“不寻常”、“最”及受众将能获得怎样的震动;形象思维具体实现这震动。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二者应为盐溶于水,面貌上有一种无问无影的特征。一般而言,它们体现为:形象思维惹动注意——逻辑思维做出判断——形象思维做出抉择及组合。

这一组合丛结可以于任何范例中发现,例如我国名记者黄远生的实践就可做成生动的例证。我们选择一短新闻予以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