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21176600000021

第21章 新闻写作的笔法(3)

在暗夜中闪闪发光。瓦西里耶夫卡、高尔诺斯塔耶夫卡、特列霍夫斯卡,这些白俄罗斯村庄,在烟火和眼泪中毁灭了。在一个清明澄碧的秋日,我看到了切尔尼果夫村:蓝色的晴空下,它那被烧焦的残垣断壁,看起来像是幽灵。一个女人用耳语般的声音说;“他们把人们带到这里,把他们剥光后就活埋了。”

整篇报道具足宏观定位的特征,准确地捕捉到了总体精神的方向,而且从大的景象上一一推出它的规模、冲击。例如,他没有具体写一个一个的有名有字的村庄,而把几个村庄情景概括起来一起说,而后又以“幽灵”来粗线条地进行概括,完成气势上宏观的走势。

一般说来的跨越之笔,在我理解亦属于粗犷之笔类。它符合我们上述所作的总结特征。按照目前研究成果来讲,对这类粗犷之笔则细分为时间跨笔、空间跨笔、意义跨笔三种。它们同样值得人们揣摩体味,并加以具体运用。

例如《费城问询报》记者采写的揭露新泽西州疗养院丑闻的报道,开头即属时间粗笔之用:

艾伯塔·西尼尔活了98岁,大半生是在为人作佣人中默默无闻地度过的。

而中国名记者黄钢采写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一文,则充分显示了空间跨笔的姿态:

一九四九年底的一个夜晚,英吉利海峡的朴次茅斯港口,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国人,快步踏上了一艘开往法国的渡海轮船。当他穿过英伦海峡的迷雾,迎着海风走上甲板的时候,可以看见他的脚步稳重、短健;他的每一步的跨度,总是零点八五米——这是他多年从事地质工作,长期在野外考察养成的习惯;他平时迈开的每一步,实际就成了测量大地、计算岩层距离的尺子。

它先写英吉利海峡全景,再写一个人,他的外形、步伐……

而意义跨笔,则在点化主题,每行一步如入山****,所见率新而深。例如《人民日报》记者朱剑红采写的《肯德基吃什么?》。全文2000余字,写得轻松活泼,人情人理,自然而然。

由“吃鸡?”“吃‘快’?”“吃‘派’?”“吃‘名’?”最终归于——“吃‘文化’,吃了美国文化”。

粗犷之笔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永远值得去探询。

四、断裂行文法

穆青首先提出了新闻散文化的想法:“我认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化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的、明快的形式……”我们这里要索看的断裂行文笔法正是这种号召的回应。可举例说明之。

[美联社北京(1981年)7月10日电](记者:维多利亚·格雷厄姆)在熙熙攘攘的大街附近有一个不知名的灰暗小胡同。这是中国典型的小巷。向日葵从旧的墙壁后面探出头来,迎风摆动。猫在阳光下伸懒腰,大杂院里人们正忙着。

一个农民在一个角落里兜售私人种的大蒜。从路边一所国营食品杂货店里,飘出了强烈的酱油味道。人们正在耐心地排长队买茄子、洋白菜、西红柿。

这里最显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成员,新当选的主席胡耀邦。

胡现年66岁。他居住在一所灰墙围绕,有座红漆大门的宅院内,灰色的围墙极不起眼,古旧的大门早就该重新油漆了。邻居们说,他在那里居住了许多年。

直到他最近高升而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之前,他常常在他居住的街道上步行来往。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小个子,身高1.62米。他们说,他有时去采购东西……

和中国其他领导人一样。他穿着朴素,很少透露他的私生活情况……

他仍然和党的资历较低的官员,青年团的领导人,同住在一个院子里,他在这里已经居住多年。胡耀邦从50年代初就开始领导青年团。

这样同党的资历较低的官员共处是罕见的。

中国一些人士说,胡自1977年复职以来,一直拒绝接受比较堂皇的住所。

由文而知,第一,它分段较多,结构松散,但又具备有机联系;第二,它以日常生活画面出之,而非概念化的语言;第三,文字严谨。

第三节 多维表现(三)

这笔法表现中尚有幽默笔法、复合笔法等多种表现。

五、幽默笔法

幽默是与人类接受心理相联系的一种可行途径,它以轻松自如克服理智途中的滞涩,换来通畅的传通。幽默的外在特征是可笑,其内在价值却连接深刻的人性。它可使我们获得好的理解、好的介入,获得超越。幽默有带讽刺的,有不带讽刺的。例如我们曾经提到的关于约翰逊竞选总统失败时的一字评论:“妙!”即具足善意幽默的味道。而国外某报组织了一次最简短的体育比赛报道,获奖的一篇亦只有三个字:“去——0:0”,更妙趣横生,具足风云特色。

人世复杂,非正面对之可穷尽。因之,自古有戏弄与剥离之隐在动机荡漾于人类行为之中,《文心雕龙·谐隐》有云:

讽刺与幽默结合着撕破虚假外衣,展呈其伪面目,给予嘲笑、抛弃,新闻写作中多有体现。

假药积德农妇死里逃生江西临川县某乡政府所在地的一位农妇,前不久花了65元钱,在自由市场上买了50公斤尿素,谁知拆袋一看,口袋里只有五六公斤尿素,其余全是食盐,夫妻二人气得目瞪口呆。

气头上,丈夫打了妻子一巴掌,骂妻子不该花钱买假货。妻子本来就很难过,又遭丈夫殴打谩骂,更是满腹委屈,一狠心,抢起丈夫当天买的“******”农药,喝了小半瓶,幸亏丈夫发现得早,很快将妻子送往医院。经过抢救,那青年农妇自己走回家中。

据医生化验,那******农药几乎全是假的,只不过颜色有点像,毒性虽有,但含量极少。

事后,那位青年农民庆幸妻子“死里逃生”,还特地买了一块玻璃匾给卖假药的门市部,上写“假药救人,永世不忘”。

这条新闻以幽默笔法,揭开荒唐外衣,淋漓展示与暴露了事件,传播效果明显好于一般正面报告。

六、复合笔法

这是一种自由糅结各种方法的运笔之法,所谓自由运作、量体裁衣,只为更好地表达主题而已。

例如合众社记者罗伯特·克莱伯所写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即如是:

他的名字叫钱学森,今年六十八岁。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科学幻想小说或侦探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象出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五十年代的美国海军部长丹·金波尔说,“那些对我们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金波尔对钱学森博士才能的高度评价,已被1955年钱获准离开美国回国以来的事实所证实。

其中粗细变化、角度变化均十分明显。同时,忽而叙述,忽而引述,亦为复合姿态之一。

笔触的跳动也为复合笔法之一种。它专指记者在写稿时不必过分注意文字上的连贯和上下文的衔接,在句子和句子之间,在段与段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例如:

理解一人是很难的。理解一数学家也不容易。至于理解一个诽谤者却很容易,并不困难。V只是陈景润发病了,他病重了。V钢铁工厂也光顾了。V陈景润听着那些厌恶和污辱条件的,唾沫横飞的,听不清楚的语言。V他茫然直视。

他两眼发黑,看不见什么了。他像发伤寒一样颤抖。一阵阵刺痛的怀疑在他的脑中旋转。V血痕印上他惨白的面颊……(《哥德巴赫猜想》)

凡加上“V”字样的地方均为跳跃之处。它使文章写得既短小,又广移空间,增殖每一点滴的能量。

合笔是借小空间纳收大容量,好比一个小商店里原来只卖文具,现在再加卖餐具,复合服务因而必能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

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一书中认为,合笔有如下好处:

一、合笔可防止单一空洞与干瘪无味,使报道更加感人。

二、合笔可使文章简练与短小。

三、合笔可以把新闻作品中本来难以加入的东西较为方便地加进去。

四、合笔还可以形成一种合力,出现1加1大于2的结果。

五、合笔还可通过改变不同的方法所占的比重,就可以调出各种“色调”来。

我们认为,复合之笔的确能增加采写的自由度。例如《彼得格勒开始配给制》一文中,记者斯蒂芬·本图拉自由地解释了开始配给制的原因:全国食品日益短缺,居民们渴望稳定。同时以顾客的话来引人票证,继之,又解释与议论道:“票证是个好办法。”记者自由地忽而抒情,忽而叙述,忽而议论。报道的结尾是:

食品短缺成为各种谣言的肥沃土壤——鸡从未上市,道旁神秘地发现死去的乳猪,配给卡发给了早已去世的人。

它体现了合笔的色彩,实际上是记者站出来所说的话。

复合之笔的运用为新闻写作找到了一种自由表达——准确讲应是相对自由的表达——的途径。它要的是大合唱的轰鸣效果,应该是笔法运作中最彻底的阶段,综合地操作,综合地作用,综合地呈示,交给一种真实。

然而,复合之法的使用必有一度的问题。因为,失却度的把握,必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严重的挑战与不同程度的损伤。议论、抒情、自由加入,都不可能过于自由地发挥。古话仍然适用于此:戴着脚镣跳舞是一切存在者的命运。

这就是我们所能列示的新闻写作笔法的多种姿态,它们在创造者心智的导演下,由一种种人生体验——绝非死的知识——作陪,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人生的事件,并挑动我们去回应。因而,这是个十足的“艺术”天地,有说不尽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