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21176600000027

第27章 新闻报道的结构(6)

“对导语的最好修饰还是来自新闻本身内在的有价值的要素。

如果记者选择错了新闻要素,或挖掘不出内在的东西,那么无论有多少花言巧语也只能使导语徒增一层虚饰。”朱利安·哈瑞斯等人的话是对的,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量的价值绝对无法聚集于标题、导语之中,或者说后者无法全面呈示“事件”诗性的光辉,因而,让诗意在细节中一一走出来就显得极端重要了。

所谓“出水才看两腿泥”,开头部分魅力点设计再好,如果缺乏相应的支持,那这路是走不出来的或走不好的。

下面我们将继续探索对之予以支持的三大元素一主体、结尾、背景。

第四节 新闻的主体

新闻的主体是导语之后的文字的称谓。它同时又叫正文、新闻的展开部分、新闻的主体。由着新闻主体,我们得到更为系统而且相对透明的信息。因此,主体部分在新闻写作中至关重要,且技巧难度亦大。

一、主体的功能

正文的作用是比较易于理解的,这一点由它本身的称谓就可以知道。

同时,专家的意见亦能说明问题。约翰·钱塞勒和沃尔特·米尔斯认为:“导语提出一个或几个观点,然后就要在报道中加以证明。”朱利安·哈瑞斯等人则指出:“导语之后的那部分内容一定要流畅地与导语衔接,并且支持导语提出的内容。”②麦尔文·曼切尔认识到它的作用在于:“解释或深化导语的材料。”威廉·梅茨写道:“导语提出了最重要和最有吸引力的事实,消息的主体部分则进一步展开、阐述和解释导语。导语中的任何陈述均须由下面段落中的事实予以支持,尤其是在导语中写到了引起争论的因素时更应如此。”中国学者姚里军在其《新闻写作艺术与技巧》中由两方面讨论其价值:“从新闻内容说,新闻主体是对导语的展开和补充。”“从读者对象说,新闻主体需要满足读者了解新闻翔实内容的欲求,而这种新闻欲求则往往由吸引读者的导语激发出来。”

看来,新闻主体的功能已经不是什么难以说明的问题了,究其质,不外有:

第一,注释导语,使其更清晰;

第二,补充导语,使其更完善;

第三,满足受众,使其消费欲求得以平衡;

第四,利于分段,组织有序;

第五,运作阅读方向,“反映”主体指示。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每一次的表现称作什么。因为,这些功能包括它们的变化无时无处不渗透其中。换言之,它的功用是不容过于简单描述的。

例如,在不同的导语类型中,它运作的方式及其功效就大不相同。

在第一代导语的新闻作品中,它以无量细部材料与浑然其中的深切感受体验对导语作扩展与扩大,使事实更清亮。《撒切尔夫人信徒戴手铐在赫塞尔廷门前示威》是一篇可以说明此特征的短新闻,我们可以细细品味:

路透社伦敦1990年11月23日电两名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忠实信徒星期五用手铐将自己铐在米切尔·赫塞尔廷伦敦住宅前栏杆上10分钟,以抗议他对即将离任的英国首相的“背叛”。

吉恩·罗杰斯和马克·金斯科特是来自英格兰西南托贝镇的保守党人。他们说,前国防大臣向撒切尔夫人的领袖地位挑战导致她星期四决定辞职是“向她背后捅了一刀”。

这两个人高举着一面标语牌,上面写着:“麦吉使我们伟大,你将我们毁灭。”

这一新闻中导语写得简洁明快,而且巧设“悬念”,引人兴奋,产生阅读动力。然而,单纯靠它,我们并不理解其主题,也不明了其中是什么人,在做什么。在主体中,记者为我们交代了这一切,并由其所说的话、所高举的标语牌来巧妙点化主题,完成对文章导语的扩大与深化。

在第二、第三代导语的新闻中,主体至为关键。因为导语只交代新闻的主要要素,没有相应系统的成分,因而,语义是不完整的。例如1903年12月8日《诺福克报》关于“弗吉尼亚飞行员”的报道:

不用气球进行空中飞行的难题终于获得解决。

昨天,在基第****附近,北卡罗来纳海边沙丘的上空,两个俄亥俄人向人们证明,他们能够乘坐一个自制的飞行器在空中翱翔,并能够随心所欲地改变飞行器的飞行方向和速度……

这一新发明的机器在其驾驶员的操纵下,就像一只巨大的鸟盘旋在绵延起伏的沙丘上空,它在空中飞行了三英里之后,稳稳当当地返回地面,在由飞行器上的人员选定的一个合适地点轻轻地降落……

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勒兄弟俩是俄亥俄州代顿人,他们业已悄悄地、甚至是秘密地改进了他们的新发明,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试验……

飞行器的基本构造严格地遵循箱形风筝的设想。一个巨大的用轻材料做成的长33英尺、宽5英尺、深5英尺的框架构成了机器主体,外面覆裹着一块又轻又结实的帆布。

在中心部位,飞机底部的正下方,悬挂着一台提供动力的小型汽油引擎……还装有两个六叶螺旋桨。

在这篇报道中,仅有导语是极不完备的。因此,用下面的几个段落具体做了解释,使通篇语义完整增加了新闻的价值。

在第四代导语中,正文继“故事”等导语之后主要在于收拢与导向主题。例如迈克尔·戴利曾为《乡村之声》周刊写过一篇长篇专稿,开头部分他细致地写了人物:

奥特洛将一卷钞票塞进口袋里,从斯蒂普莱希爱斯码头,穿过栈桥,走回到康涅尔岛。他刚卖了他的0.32英时的镀镍自动手枪。现在,他口袋里有六十五美元,可以为他刚出世两天的儿子买衣服了。在码头的尽头,一个来自新泽西州的十五岁的孩子俯在栏杆上,用他新买来的枪,瞄准脚下二十英尺远的水面。一声枪响,两只海鸥吓得从码头的一边飞了出来……

第二段里,我们则随奥特洛来到了第20号西街。然后在第三、第四段,戴利报道的主题逐渐明朗化:

二十五年前,康涅尔岛是个避暑的海滨小镇。每年夏天,数以百万计的人离开酷热的城市住宅来到这三英里长的海滨、栈桥和娱乐场所。分散在瑟弗大街北面三层楼房四周的避暑小平房,每所一季度的租价是五百美元。

后来,这个避暑胜地成了一个商品倾销场所。冬天有取暖设备的平房租给领取社会福利金的家庭,租金是每年一千八百美元。娱乐场成了流浪街头的歹徒们夏天格斗的场所。昔日穷人的天堂变成了今日穷人的地狱。

它点化出了康涅尔岛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它们靠正文提供。

二、写作要求与技巧

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这工作的,因为它是创造性的劳作。约翰·钱塞勒和沃尔特·米尔斯同时告诫人们:这一工作是复杂的,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不是任何正文都能符合要求的。如果写得过于臃肿,读者便会对所有的话语都感到厌烦。有些话看上去给人的印象很深刻,但并无实际内容,这些语句很可能会掩盖了消息。如果报道的正文过于干瘪,读者就找不到导语中所提示的消息。写得好的导语等于向读者作出了许诺,而且许诺一定要兑现。”但实际的写作着实不易,需要无量的心智,需要细心地做下去,反复修改、简化,而后才能取得有效性。

1.围绕一个主题取材

新闻写作中有大量“选择”材料的工作,这种工作必须围绕主题来进行。

钱塞勒和米尔斯指出的原则的确值得我们熟记于胸并一一具体实践:

每一个词汇,每一件事实,都必须精心选择。

经过第一次剪裁后没有写进导语的消息可能适用于第二、第三,或第十段。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作出取舍,直到结尾。

每一句句子都有它的用处,否则,就把它删掉。删掉后报道也许能写得更好些。

写新闻报道不是为了凑数,要写的内容总是很多,而篇幅却很小,只有下笔时胸有成竹,写出的新闻报道才会有清新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记者在浏览笔记本、发言稿和选举结果报告时,还要作一系列困难的选择,也就是说要决定哪些材料需舍弃不用……

当一个记者坐下来开始写新闻报道的时候,他所掌握的新闻材料必须多于用5()(]或1000字写出来的内容,如果个别材料没有用上,那不能说是一种浪费,因为他动手写的时候必须对他所写的内容了如指掌,否则就会露出破绽。

这一过程有时看来颇具神秘色彩,但的确重要,我们可由具体例证见出。在我们前面已经给出的《非洲即景》一篇特写中,美联社记者要表达的主题是:非洲人无理、懒惰、专横、愚蠢、尔虞我诈,他们的生活不能离开白人而独立进入文明时代,管理国家同样如此。而它的主体是由相互分散与独立的单元构成,第一部分用事实说明非洲人连简单的熨衣工作也做不了;第二部分说明他们懒,因此小偷满地,而且无法制,可随便将小偷私自杀掉;第三部分用一个故事讲述其尔虞我诈。在这里,要删掉任何东西都是困难的,都会有损于主题的表达,它们综合着各自的能力,自由而又艺术地表现主题。

2.研究与分清导语类型

“导语的内容必须得到证实和说明。导语不能只是作为一种断言悬在那里。”

因此,这里的忠告是:

第一,分清导语类型。

第二,环绕导语进行展开。

我们已经做过简单的组织讨论,这里不再重复。

3.要求存在的新颖,忌重复导语

正文必须是对导语的支持与深化,它决不是仅仅重复导语。

例如:

新华社北京四月二十三日电我国绝大多数设市城市已经绘就了城市建设的蓝图,城市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按规划稳步发展的轨道。

到去年底,全国三百个设市城市中已有二百七十三个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其中一百八十四个市的总体规划已经******或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全都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青海、贵州、广西、西藏等十四省和自治区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也已全部编制出来。与此同时,全国还有一千二百四十个县城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占全国县城的六成以上。

上例中,同义语过多、过挤,致使语义空间变狭变窄,而且使信息量减小,可谓重复导语而致失败的典型。

4.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新闻报道的主体不可涣散自由,必须疏密有致,逻辑清楚。

例如《农民都夸三中全会政策好》一文对湖北蒲圻县乡干部夸赞三中全会给农民带来十个好处的报道中,作者依重要度组织了一个严密的写作层次:安定团结的形势好——一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政策好——一提高农副产品的统购收购价格好一一国家粮食征购指标五年不变好——一尊重基本核算单位所有权和自主权好一一自留地、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好——一不怕农民富起来的政策好——一国家扶持社队企业的政策好——一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措施好——一“三不主义”好,使十方面材料有序化构架,不失成功魅力。

5.流畅自然

文章不可涩滞,正如人不可太过涩滞一般。杰克·海敦写道:“报道的行文应该流畅。起承转合必须自然。文章的展开必须合情合理。新闻应该像‘歌儿’一般流畅悦耳。”而且,“换段尤其要有技巧,段落之间的过渡要顺当”。

为此,记者应恰当地使用联结词或联结段落,有机编制全局,例如利用“同样”、“另一方面”、“另外”等词汇。

同样,为避免主体的单调枯燥,可以选取非常有代表性的引语一直接引语和问接引语。它们的灵活插入,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打破单调,亦能简洁地强调某些内容。但必须注意的是,一般很少采用连续两段以上的引文,因为那样不但于文气无补,反使文章平淡无味,所谓过犹不及。要记住:适当穿插。

第五节 结尾的写作

在新闻写作中,结尾并非无关紧要,它是新闻完整世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承担着相当的重任。

一、结尾的作用

关于结尾的作用,人类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思考及其对应晶化的构成。我们在这里寻其主要方面予以阐释。

1.使整体具备形式上的美学意义

新闻报道有导语引人内容,有主体予以详尽说明,仅此尚嫌不足。因为,如果没有结尾予以最后的回应与锁定,它将永远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有头、有身子,还必须有尾,这样才能满足我们在视觉上与心理上所要求的平衡。我们可以随意举例说明:

路透社北京(1979年)1月8日电据新华社今天报道,北京已建议与台北就恢复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邮电业务问题进行商谈。

这项建议是邮电部部长王子钢提出来的。他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通讯联系已经中断30年了。

王先生说:“这种情况应当改变,使大陆人民与台湾人民之间互通信息,互相往来,消除隔阂。”

他补充说:“我们随时准备与台湾邮电部门洽谈大陆、台湾通邮通电的具体办法。并且为通邮通电提供一切方便。”

如果这样写出,主要信息已经予以传递,但它并没有使问题全面展呈,使人觉得过于单薄,亦感意犹未尽,不具备完整的结构。是的,原稿尚有一结尾藏后:

王先生的建议是在中国民航总局提出与台湾通航之后提出来的。在北京赢得了华盛顿的承认之后,中国还采取了旨在与台湾联系的其他行动。

以前建议都为台湾所拒绝。

它以背景作为点化的基底,使整体效果完整,整体构架协调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