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21176600000041

第41章 科技新闻写作(1)

到了今天,科学技术仍不断获得非凡的成果。各种科学门类,在它们的基本观念和基本经验的结果上,都已经开始了一个富于刺激和快速进步的阶段。并且,世界科技正建立广泛的联系,这些都在促进着世界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进步正展呈在我们面前:人类登月梦想已成现实;航运船只向100万吨发展;10倍于音速的飞机正在研制;苏联飞船飞抵金星;美国的宇宙探测器1977年8月20日从地球升空,经8年半飞行,到达天王星附近,从30亿公里的天外发回了非常清晰的照片,并向海王星靠近;中国电子计算机行业已经引人注目;各种内病外治的发明层出不断……人类正展开翅膀,进入了难以形容的受益者时代.阿尔温·托夫勒称之为“超工业革命”时代。我们有必要认识它,否则“会削弱了解现实的能力,也会使本来聪明的人在谈论未来时发表十足的蠢见,并助长他们简单幼稚地去思考问题。”而要认识清楚这一点,第一,需要想象,一种社会学想象;第二是冷静,新闻界有必要有义务担承这一工作。例如《科技新闻的报道艺术》一书的作者多罗西·纳尔金即说道:“在一个日益依赖技术的社会里,新闻界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全面地报道科学与技术。”另外,它也的确属于人类无限兴味中之一种。

只有正视一切,才是勇敢的人生者。

然而,科学和技术所卷入的危机与科学技术能力限制之间的关系,又在限制了人类的进步和梦想的实现。同时限制与萎缩着人类的整体意识。科学要么神秘地令人却步,要么让人深觉忘乎所以,这些反过来已经是迷信了,不同程度地转变成一股否定的力量。我愿意在此引述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一种批判:

今日全世界的人们对于科学的意义,普遍都充满着误解。曾经有一度,大家都对科学十分尊重。由于群体秩序只有通过技术才能维持,而技术又只有经由科学才能成为可能;因此,甚至在今日这个时代里,人们对科学仍存有普遍的信仰。然而,由于科学只有通过方法的教育,才得以接近,而且由于对于科学成就的惊讶并表示参与科学研究,这种信仰只不过是迷信。真正的科学是一种伴随方法知识与知识限度而来的知识。但是如果单为了科学的成果,就对它有信心,而不管这些成果怎样获得,这样产生的迷信就会取代了真正的信仰。人们固执地认为,科学资料都是可靠的。这种迷信的内容包括了:凡是一切能促进生产的理想知识,以及对在此一领域内,各种困难的技术性克服;促进社会大众生活的福祉、民主政治即是迈向大多数人统治的政治自由之坦途;以及对那些毫不怀疑就当作教条来相信的资料的全部信心……那些生活在迷信下的牺牲者,和纯正科学的批判理性之间,存在着一个深不可测的鸿沟。②

因为,在海德格尔等一大批现代批判者的眼中,科技绝非仅仅是人类的益友,有时,它甚至可以是我们的敌人。

科技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意识到这一深度,多多思考,而后,才去行动。

第一节 科技新闻的含义、特点

何谓科技新闻?科技新闻是一种专门的人类行为反映,它有一种令世界关注与瞩目的姿态。例如:

“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科技新闻是科技领域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这里强调了“重要事实”。

“科技新闻是最新科学动态的报道。”这里强调了“最新”和“动态”。

“科技新闻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实践活动中新信息的传播。”这里强调了实践、新信息和传播。

“科技新闻是近期发生或公布的关于科学事件的事实的报道,同时它又为人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并且通过新闻手段通俗化地告诉读者。”这里强调了“近期发生或公布”、“人们感兴趣”、“通俗”等特点。

“科技新闻是用新闻的形式反映科学技术领域的事物,它可以报道各门学科研究中的新动态、新气象、新面貌,也可以介绍新著作、新产品,也可以探索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此一表述较具体,主要强调了以“新”来报告科技领域的一些新事物。

在中国绝大多数研究中,赞同第一种说法者居多。

本文想说明的是,仅仅如此界定定义,似有纯粹工具性透视之嫌,正是限制科技新闻报道面及报道深度、影响其批判力的主要障碍。因此,有必要反思,以及进一步补充。

科技新闻,正如前所述,已经超出了对科技作简单的“迷信”与推广,它关涉太多的方面,因而,我们认为,它必然有浓烈的人文交流性,必然由一个个小小的创造点来映衬人类创生力之大,人类追寻意志之强烈,以及这人类世界之诗意淋漓。所以,科技新闻应该是:人类借助对科技领域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来沟通、交流关怀姿态的表现方式。它替人类一方面报告了事实,一方面又在包融精神性之中与人类同气息、达共成。它必然拥有如下特征:

一、科学性

科技新闻的科学性体现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它要求科技新闻充分尊重科学,在这一前提条件下进行信息传递。

第一,科技新闻事实的真实要求。科技报道中所涉及的人、事、时间、地点、原因等均应是准确无误的。否则,科学性将首先被推倒与毁损。在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几乎是同等量的,就教训方面而言,例如1981年3月和8月新华社广西分社两次发表的“化石花生”的报道就因失实而令人遗憾,因为它赖以推论花生最早产于我国的依据,并非“化石花生”而是一件陶制品。

1989年12月14日,新华社又一次以报道“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致使失真度加强。它是由某大学在编辑部实习的一位实习生编译外电失误而造成的。外电消息讲,一颗小行星早些时候曾在距地球80万公里处通过,编译时错成了小行星正向地球飞来,距地球80万公里。

第二,判断的科学性。仅有真实的事实是不能做到充分科学性的,还必须保证判断的科学化程度高。不能把偶然的成功和局部经验说成普遍规律,也不能把阶段性成果说成最终成果。

第三,用语的科学。在《科技新闻写作须知》一书里,美国学者认为“科技记者应当尽量不用‘治愈’、‘突破’之类的词儿,除非科学家本人允许他们使用这些词儿来报道他的工作。”“科技记者在报道中,应能抵御夸大科技成果的诱惑,正像一位负责的科技记者说的那样,科学的进步往往是缓慢的,往往不是事事都能写成‘好稿’。”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过多使用“国内一流”、“世界首创”等夸张语句。

第四,写作类型的科学性表现。科技新闻要尽可能使自己与科学相联系,对科学问题提出见解与报告,供给社会实用意见。

例如曾荣获1988年度全国科技好**********的山西科技报评论《沙棘热中的隐忧和期望》就属于此种表现。

第五,实在性。科学技术及科技工作不是.“巫术的变种”,也不是“魔术师”。科学是被系统地训练过的常识,科技工作者是有血有肉的人,不要将它们或他们神秘化、明星化。科技新闻要应和这一点,做到脚踏实地。

二、通俗性

科技新闻注定要在通俗性方面令人却步。科学是专业的训练,它致力于高精尖端的思考与探索。而且,概念等同于一套相应的操作,因此也必然不易为常人所解。在另一个地方我曾经指出过:在严肃、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面前,一般读者甚而专业科技工作者也会感觉陌生与不解。因而,科技新闻在传递与介绍中,绝不能一味搬用科学研究中所操用的术语概念,而要进行有益的翻译工作,消除读者的“语汇负担”。

美联社科技新闻记者、编辑奥尔顿·布莱克斯利也因此告诫人们:“在科技报道中,是不存在所谓让人哑口无言的问题的。”它必须对专家们使用的速记法——技术性语言进行转述,“科技新闻写稿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神秘的科技语言的翻译”。

另一位科技新闻工作者亦由此巧改曹雪芹的名诗而凑成了表达这种意向的一首诗:“满篇科学言,一把辛酸泪。都说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多方面的压力在促成转移压力的思考,专家们的建议是:

第一,让说明、解释出头来组织力量。如“盐酸****四氢巴丁汀,具有阻滞钾通道及抗a1受体作用,是一种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及抗室颤的新药”。②这就表现了一种说明的魅力。

第二,艺术性手法。通俗不等于清汤寡水,它要求以艺术化来充分展示自身的全部。例如《防止学术更年期综合征》(《中国科学报》756期)在行文上即有此痕印。在说到一部分平庸但又掌握实权的中老年科技工作者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时,文章写道:“科研开题,学术交流,非要‘司马懿出征’;著书立说,成果鉴定,更要‘佘太君挂帅’。”而文章论述到要积极扶植奖掖后人时则用了“我们不仅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而且需要‘月夜追韩信’、‘茅庐请诸葛’的萧何和刘备。”文章由此生动有趣,情姿多韵。

第三,由读者角度选取描述“视点”。

第四,适当地加人背景,使理论进一步生活化、通俗化。

三、时宜性

科技新闻要触动人类灵魂,必须在时间性上考虑它的冲击魅力:

第一,必须由时间做出相当的证明,才能进行报告,例如一次高难度手术就不适于即时反映,而要由存活时间来决定,否91U,极易失实。

第二,必须经专家和权威来鉴定。这就为记者单纯的挖抢工作设置了障碍。

第三,重大的科技成果关涉到保密问题,因此不官急于报道。例如《纽约时报》的威廉·劳伦斯第一个实地观看了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实验,但直到9月26日才公开报道。

四、人文性

科技新闻绝不仅仅在于描述事实,它同时在于:传播知识;②呈现进步;③摹写与自然的对抗;交代种种思考的压力及背景;⑤鼓励人们继续探索,包括正确认识失败。

五、需要努力

科技新闻是一种费时、费力、分量重的报道。因此,为了其准确性、效力性,也由于它是风险性极大的报道,需要不懈的努力。

第二节 科技报道的选题

科技报道的神圣使命是多重的,由简单的语言组织而成:

第一,反映科技信息;

第二,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生产;

第三,追踪科技政策;

第四,对社会舆论促成影响,例如吸烟可致癌症的报道使普遍的无烟区形成;

第五,批判科技发展中的问题与偏颇;

第六,与过去决裂;

第七,改变生活姿态;

第八,设计明天的生存战略;

第九,促成科技教育;

第十,养成人类甄别意识。

谈论起来可能还会更多些,但我想方向已经点出。这只不过是一种供给参考的提示。

同样要由此说明的是,这些作用也反映了题材的多样化。而且,完全是自然而来的。

科学报道的选题,并无一定之规。“凡是科学所涉及的构成了新闻的事情或读者需要了解的,都可以报道。”在《美国科学报道的选题》一文中,中国记者保育钧告诉人们:科技报道选题广阔无垠,五光十色,无所不有,举凡关于“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争论、“旅行者二号”最近对土星的考察情况、不明飞行物(飞碟)有何活动等涉及空间科学的报道;关于用肺活量减退测定年老标志、口服避孕药会诱发心脏病等人体科学的新发现;以及中国熊猫在墨西哥第二次产仔、寡妇死亡率低于鳏夫等带有社会性的新闻……均在其选,通涉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生物医学、物理和化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等领域。所需注意的是,其选题不论如何,均以读者兴趣为转移。例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科学节目主持人即日:科学报道的选择原则是有趣味性,要能争取到观众(读者)。,

如此一来,我们不妨由这一角度透人有关选题的讨论。

读者兴趣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是一切认知的动因,也是过程中的见证。但它也是难以理论清楚的。

兴趣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根植于人类的欲望,反过来又“促进我们怀着同情与关怀的感情了解远离我们的社会中所发生的人民生命财产遭到损失的消息”。

按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判定,人类需要分为一个阶梯,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它们主宰与构架着我们人类的多种活动,包括我们所言的科技报道在内。

最起码,我们可由此将科技新闻划为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三大类。它们都蕴藏着我们不遗余力予以追求的“进步”的信息(失败也是一种进步)。

1.物质方面的兴趣主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例如《电子计算机当“保姆”》一文,它报道了在人们的日常劳作中,可以替人减轻辛劳、替人分担忧患的一种物质发明:

美联社伦敦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五日电诞生刚刚四星

期的吉玛·查瓦茨基得到了一件独特的礼物——一位电子计算机“保姆”。

这个“保姆”没有围裙和温暖的怀抱,却有磁带和打字键盘。

它的名字叫“奥卡三世”,孩子们无需叫它“阿姨”。

吉玛的父亲、二十八岁的电子计算机专家詹米·查瓦茨基是这具电子保姆的研制者。他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我们也并不打算用它来代替。”

“但是,”他说,“奥卡三世肯定有用。”

这部电子计算机的确是一具不知疲倦的保姆。

小吉玛哭闹的时候,它可以哄她,给她讲故事。到孩子说话时,奥卡三世能教她说英语、法语和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