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21176600000005

第5章 新闻及其工作说(2)

新闻当然更是一种自由批判,它被邦雅曼·康斯坦誉为“扩大的论坛”。新闻为各界提供思想观点融合的时机,它形成一种社会舆论。新闻使用“集体”语言,表现诸如和平、战争、社会斗争、生活水平及人们的内心呼告,因而是公众的自由对话。不同于其他方式,新闻参与自由批判的形式主要是陈述事实,“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东内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结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毛泽东的陈述极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

这种特色的价值更是显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各人的爱好、信仰、隶属及利害等都不相同,所以在各个问题上意见纷呈势在必行,为真理之故,应当公平讨论,透明心机,以利国利民利社会利人类。“应该承认,这种作用是有益的,因为它使大多数公民能够参加与自己利害攸关的决定的辩论,如果不是新闻界在一个国家里扩大了原本局限于评议会议的辩论场地,那他们就只能请别人代替自己来参加这种辩论了。”②

新闻由“放大”事件而呼唤回应。因而,它供给一种自由竞争、讨论的机制。它呼告的是理性反馈。

这就是新闻。

第二节 文化生产及一种职业

新闻传播是一种生产信息、社会沟通、养殖社会正义性的神圣工作。可以肯定地说,它是许多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性整合的结果。从另一方面而言,它是主体与客体在具体语境下展开的让许许多多的人困惑而又神迷的互动性产物。交往情境、认知框架、传达符号、受众构成、媒介形态等存在构成,会借着一次可以认定为是“伦理性事件”——每一则故事都能够产生一个或多个问题,并通过提出的问题动摇“合理化”的结构,诱使受众省思历史与人性——的表达,而互相挤压、拷问,最终为我们建构一个历史的真实。

新闻同时是一种传播巨链上的创造行为,是心智、精神、思想与物质手段的乘积。当代法国新闻学家贝尔纳·瓦耶纳即十分肯定地断定新闻为工业。他说道:“新闻即使不是商业,那它至少也是一种工业,因为它也全过程地制造自己的产品。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加工工业,它把原材料加工为成品,通过真正的创造改变原材料并提高其价值。”瓦耶纳认定它有两种方法,一是把模糊不清的事件制作成清晰明确的材料即消息,一是将各种材料汇集成媒体样态。在我们看来,这第一点是记者的工作,而第二点则是编辑们及他们身后的印刷人员共同的工作。这位聪明的学者承认这些工作需要独立智慧,他给出的定义是:“新闻工业是一种以收集、制作、装潢、散播各种消息以及一切有关材料为目的的综合工业。”这个定义是可取的。但我们这里将要做的工作不再是界定概念,而是于这长链中划定记者的工作范围。如此说来,记者承担着全部生产的前两个阶段工作,并追念到下阶段的各个环节;但不需要亲验。他或她要完成的工作是:尽可能多地开拓空间寻找可以说明事件的材料,这些材料广泛分布,难构成事件全貌;②借助各种背景解释并组织成完整意义的产品。然而,记者的工作实在不易,来自泥土,又回归泥土,他或她必得有好眼力、好身法,同时又有好的且是快的笔头。新闻的生产必须是短期的,因而,一切又要快而准确。

中国社会报人这一行业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小报”的出现使中国社会诞生了这一艰难的职业,但获得社会认可地位的时代应是晚清年间,那时,记者们才被纳入独立的行业,受世人另眼看待。同时,自此以后,这一职业特性又赋予他们特殊的责任与权力,因为他们已自觉地认识到了他们的价值,而且有了探报的标准。随着中国近代报业分作政治报与商业报路线的拓展,中国报人也分流为机关报记者与商业报记者两类,他们各秉其见,纵横于中国报业阵地上,起着开掘社会富矿供给编辑的作用。他们日积月累地辛劳、采访、整理、深化、成文,不见读者却胸罗万人。他们必须在集体机构中运用。我相信读者了解这些程序,因而,我的重点将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展现。

1.记者的角色。男女青年一踏进新闻界,即意味着进入到一个激动人心的领域。这是一个“活跃的少数”见着的领域,它可能令人目迷五色头晕目眩,也能令人兴味浓郁,没有比这一行业更饱含生活的魅力。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种工作都是新的刺激与挑战。昨日的劳作已铸进了历史,今天又得为新的铸造过程而忙碌,纷杂凌乱却又井然有序。

繁忙的工作链上有不同的工作,对记者而言,由于庞大的创造工程的需要,也有不同的角色——记者在处理形势提出的问题及满足有关需求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及战略,使他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由如下的角色把他们的作用描绘出来,每一个记者都会肩挑若干角色,但总有一个最宜于他。

采访新闻。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任务。“记者的全部生涯,就是做一个提问者、聆听者和记录者。他根据自己的需要不停地寻找那些有见解和事实材料的人。”卡尔·华伦如此肯定地告诉我们这一工作的分量,在一系列的研究中,这位专家所能得出的更进一步结论是:“在采访时,记者应成功地扮演着这样一些角色:到处窥探的侦探、出色的推销员、刺探心灵的精神病专家、老练的外交家、诚挚的朋友、审慎的律师和善提问题的节目的主持人。”

这种角色对记者来说是具有诱惑力的。因为被认为是历史的发掘者,有权决定采问方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对于编辑而言,这种角色亦具有相当魅力,由于这份支持,编辑们批判社会的子弹库更多地具备了击穿力强的储备,社会作用亦随之达到“平流层”。②

写作新闻。完成写作是记者重要的工作。他们常常自豪地做着这种工作,这是沟通技术的另一表现。正如他们的工作描述所表明的,许多记者被聘用的最初动因就是建立在他们的沟通及新闻技术的基础上——撰写社会需求的新闻稿件。在许多情况下,记者们主要地做着这项工作,这是发挥才智、锻炼心性、联系社会的最突出的考验。

联系编辑与社会。这一角色把记者塑造成为主动而敏感的信息沟通者。在实际的运作中,编辑们多半静观全局,记者更多地将眼光停留在变化不居的事态上,因而不够广阔宏大,然而,他具备的第一体验却是报业极为缺乏的。因此,记者的工作重点之一在于促进不断变化的双方的沟通。中国《人民日报》编辑给一位地方记者的“八字秘诀”是“两极分化,早打电话”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一点。

问题解决的推进者。当记者充当这一角色时,他必定触及了社会的敏感问题与焦点问题。同时,获得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从最初问题的提出到对之的诊断、批判,都是在帮助社会统一态度,协作克难,促成变化。

撰写评论。这一角色的提出目的在于扩大我们通常的僵化眼光,而使对记者角色有一个更加灵活的理解。与“问题解决的推进者”角色有联系的一点也在这里体现,即当记者有感而欲发时,他可以由体验而来的宏观批判力作导引,建筑自己丰厚材料之上的一番分析判断,为社会贡献出恳切的、符合事实的一份意见。

2.行业特色。新闻界经常议论的一个话题就集中在这一点上,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报坛伟大的报人张季鸾就不无感叹地认定报人的生命只有十个小时;而名作家井上靖《记者的形象》一文则这样概括其行业特性:“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干,一天到晚头脑里总是琢磨‘消息。”“记者是猎手,他像猎人一样,随时瞄准猎物。”……说法千千万万,不可一律。当然,也有一些标准为所有行业认可。它们是:

必须受过专业教育,取得知识和建立在系统理论上的技术。

②提供唯一的又极为重要的服务,而这一点必须得到社会承认。

③强调公众服务和社会责任感。

主动出击。

3.要求素质与成功的条件。对于世界上许许多多成功者所进行的研究将能表明,这是一个要求极端素养的行业,作为这一行业的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

人生的征服与锻炼。新闻工作是面对人生的动态而进行的战斗。因此,必须进行人生的克服。就大体而言:第一,克服私性、兽性,发挥善良性。第二,征服环境的阻挠,打破空间,打通种族之见。第三,时间的征服,求速度,求新鲜,割除惰性对生命的残蚀。中国学者张啸虎曾诗意般描写了这一点,他这样写道:“新闻记者的工作,是一种发掘人性与发展生趣的工作,将面对一切虚伪、丑恶、恐怖、黑暗等种种奇奇怪怪的事件而无所畏缩,且不受其蒙蔽。同时,又将投落于这熙熙攘攘的红尘万丈的人潮中,风大浪高,孤舟如叶。在那些温柔的勾引与美丽的欺骗之前,在金钱、势位、享受、酒池肉林、花枝柳叶等一切世俗的诱惑与玩弄之前,必须有一份卓然不绝的人格,忠实于职业,忠实于读者,忠实于自己的人生。在这种意义上的人生锻炼,系以自身的意志为出发点,而以全体社会为其归宿点。”这几乎极尽了生命世界里精神的智慧含量,值得我们永久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