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21176600000050

第50章 通讯写作(1)

人生是一部大书,它无疆无界,无远弗域,我们永远也无法穷尽其相。单纯的一种努力,是决然无法完成世界追寻的,因此,所有的人们通过他们所能找到的所有手段走上追寻精神家园的途程,写作通讯,也因而成为了这样的一种大行为。它的背景亦然是壮观的人事,由生命合着自然而成。这是一种为了更好地生存作的种种可能的尝试之一,这尝试采用更为综合的“分段戏剧”形式,把人事串结在一起。

我们应该理解它,并且极为完满地掌握它。

第一节 通讯的世界

通讯的世界丰硕深邃,它是时代的镜子,读者由此可观照风貌,倾听回声;它又是真理追寻中的利器,可以由艺术展呈而拥有批判的精神。

1935年的埃贡·埃尔温·基希写道:它已经否定它的早期实验者没有赋予它社会良心的做法,“真正的作家,也就是写真实的作家必须避开所有这些歧途,他不能丧失他的艺术家的沉思,他应当挑选色彩和配景把这可怕的模特儿作为艺术品、作为控诉性的艺术品来塑造,他必须使过去和未来同当前发生联系——这就是合乎逻辑的想象,这就避免了陈腐和蛊惑。而且,尽管他有一切艺术手段,他还必须提供真实,因为正是由于要求科学的经得起检验的真实,采访员的工作才变得如此危险,不仅对于世界上的食利者危险,对于他本人也危险,比一个无须乎担心被否认的诗人的劳动更危险”。它要“精确地描述真实,而又不丧失作品的神韵和形式”,“要揭露劳动和生活方式的真相”。

一句话,基希指出了这对时代必然会造成冲击,会在“怒吼”或斗争中让世界“震撼”的报告体裁的基本精神是:谈人生问题的有力量的形式。它处于危险之中,却又怀疑、批判,适宜保护自己的生存,获得一份健康的平衡。

看来,这世界要求的似乎要多得多。我想,应该从多种距离—近距离、远距离——来观察与透析生活,要敢于去做刺痛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它的精神所在,真正地懂得它们。

一、概念

通讯是颇受欢迎的新闻体裁之一,它与消息性新闻并列为两大报道支柱。

在欧美,通讯称为“专稿”。例如在英国专家出版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里,我们可以读到此类论述: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读者们要求看到一种新文体的新闻,必须像报道新闻一样组织特稿。一家报纸也许在新闻报道方面很能胜任,但却缺乏使其胜过竞争者的那种令人回味的特稿。特稿撰著人能够以其写作的文采,有见识的观点和切中要害的提问,吸引读者购买报纸。

它指示我们自觉地去认清这与新闻(一般的文体)相关又相别的有机体的实质。思想是需要表达的,人们懂得这一点。我们希望由这命名及含义中保持通讯别于新闻的精神,自觉地理解它。同时由概念连带进入到独有思维体系之中。

刘海贵、尹德刚在其《新闻采访写作新编》一书里做过这一工作。除指出通讯是一种以详尽、生动特色报道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体裁,它要求聚材范围广、体容大、手法灵活外,更区分了狭义新闻与通讯之别:

一是外表形式,新闻的开头通常注以“本报讯”或电头之类,通讯则无;二是表现对象,新闻主要写事,通讯则主要写人;三是表现方法,新闻要求概括性强,要求一事一报、简洁明快,因此主要以叙述为主,通讯则要求具体性、形象性强,要求比新闻更详尽、完整地报道人和事,因此,叙述、描写、议写、抒情“四大笔法”综合运用,兼而有之……四是表达口吻,新闻采用第三人称,通讯则除了第三人称外,还时常采用第二人称,有时记者进入“角色”,用第一人称表述;五是结构形式,新闻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倒金字塔式,即倒式,通讯则通常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与逻辑顺序结合等组合结构;六是篇幅长短,新闻涉及的是事物的概貌或某个侧面,因而篇幅较短,通讯则要反映事物过程、人的思想活动及具体情节等,因而篇幅一般较长;七是采写发稿时间,新闻多半反映动态,因而偏重迅速,通讯则更强调事态的发展过程及蕴含的思想性,因而偏重及时,即通常所指的“火候”。

它们大抵不差。我所要补充的是,它们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上述七方面,而且更加需要留意的是:第八,它们的心灵忧虑不同,不论层次或广度;第九,它们潜在的愿望,及想要弄清楚压在人类心头和思想上的大量无比沉重的模糊的推动力亦不同,因为通讯,甚至看上去最平静的通讯,总是一种真正的心灵之歌,它的情节是复杂而扣人心弦的。新闻是泥瓦匠,它砌砖;通讯是水泥工,浇灌混凝土;第十,新闻开始于事件的刺激点并尽可能于此结尾,而通讯,则开始于结尾,事件所附带的一切又丰富了它的艺术值、创造值。没有这种附带的馈赠,就会只剩余光秃秃的原则。

二、类型

通讯世界由下述类型相支撑着:

人物通讯;

②事件通讯;

③工作通讯;

风貌通讯;

⑤政论性通讯。

它们在历史的发展中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特色,并且,不断地扩展着新闻的力量及艺术表现力。我们将分出专门篇幅一一展示。

三、通讯的构成及要求

在这里,我们将使自己深入到通讯世界的内部结构域去,一一研读它们。

1.主题

主题是通讯作品的中心,是穿透一切的一根红线。

主题的要求是深刻、鲜明、集中。

一般而言,通讯主题的选择往往有其特有的风姿。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编辑工作》一文所做的总结适合于全体通讯对主题的追求原则:“要选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主题。”它们已经为人们广泛接受,并实际指导着无数勇敢探索的人们。

对于主题的选择,一般应由社会责任感引导,由体验作触角,由时代大幕上摘引具体例证,由深入组合挖掘来炼就之。例如,处于抗日大背景下的杨刚,由安福去吉安的那条大路“一堆堆横断路腰的土石,一洼洼盘踞路心的黄水,小风吹过,起着碎波,正像一个完整的池塘;几尺长的小河横路漂流,从左边田里,流进右边田里。一片片带土的新草和小树枝遮盖了路面,使人无从认识。轿子在水面上移动,在田沟上爬,在池塘边沿摇摇晃晃。当它们滞挂在土堆上的时候,人就不得不从轿子里钻出来,在水泥里走过去。”得出了她颇具成功的主题:“这是中国的道路,修筑起来又被粉碎,粉碎了又再被修筑起来,为了要得到那最平安、宽大、适合于永久的福祉的道路。正为此,这条道路和其他的千百条一样,是在被破坏的熬炼之中。”它是对时代精神与典型事例的体验性开拓,与范长江对中国西北部社会的通讯主题开掘、彭子冈对中国妇女社会的通讯主题开掘、黄远生对民初政治主题的开掘等一样让人心神悸颤,感奋不已。

2.事实

这是通讯的因素之一,它要求由主干事实和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共同完成之。主干事实是支撑的主力,它不要求太多,而更看重它的集中性和深刻性。例如《桌上的表》,写国内战争中,解放军某部攻占洛阳后,进入一家楼房搜索,主人走得慌忙,一只瑞土产的怀表留在桌上。而“这个楼上来来往往的战士很多,楼上的东西始终原封不动地摆着”,直到“部长出发了,副指导员检查纪律,那只钢表依然放在桌上滴滴答答地走着”,即以主干事实表现我人民解放军秋毫无犯的严明军风。

细节是一种威力无穷的表现武器,它可以“点铁成金”。例如,在《******先生到重庆》一通讯中,彭子冈以“‘很感谢’,他几乎是用陕北口音说这三个字”、“他的手指被香烟烧得焦黄”、******在张治中公馆“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表现了毛久居乡村的独特生活特色与个人风格,他是与中国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

记者正是借此来表达人物的心理空间活动及内在的东西。

3.标题

标题是通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标题可以使通讯具足魅力。例如,黄远生写袁世凯政府之《奈何桥上之大借款》,写人民生活之苦与统治者骄奢淫逸的《平民之贵族奴隶之平民》……均足以展示其摇撼心旌的一份资质。

4.语言

语言是我们“说话”的原料。对于通讯而言,则有朴实无华的笔调、多种修辞手法、语言通俗、感情浓郁等特色。它们共建着通讯新闻的天地。

通讯的语言相对而言是自由度颇高的语言,例如,在以写通讯著称的彭子冈笔下,人们经常可以读到“么”、“呢”、“噢”之类颇具柔性姿态的语气词,它们点化着子冈通讯的“丰丽柔和”。

而在中国的通讯大师黄远生笔下,巧用比喻以“僵石”、“枯木”、“黑幕”喻指政治之残凶,以“梅花”、“青年”等来喻指生命之美丽,并将之对比已成为其运作对抗诗意的一种因素。范长江,这位以浪迹来发抒心声的通讯圣手,则大量地使用了典故与诗词曲赋,拓宽文章空间,生活化描述对象,历史化思考一切。

5.结构安排

结构是对事物联系性的主观反映,一般有纵式、横式、纵横式三种表现方式。

以历时而追寻其发展的结构,即为纵式结构。以空问变换而组织材料表现实质的结构即横式结构。而以时间发生为经,以空间变化为纬来状写事件或人物的结构,即为纵横式结构,它汲取纵式结构一目了然、有条不紊的特点,又纳容反映广阔、展呈自由的横式结构的优点,可谓上下春秋、左右逢源的最佳途径。

在纵式结构中,共有三种组织方式。第一种方式由时间顺序安排层次。例如《法国总统德斯坦的一天》即以时间顺序将德斯坦的活动从早到晚逐一排列,由24个小节组织完成,写来一线穿珠,不枝不蔓。第二种方式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报道事物认识变化的顺序来安排层次。例如日本记者本多胜一的《哈林素描》②用“阶梯式”叙述,在每一段与诸段落之间建立一步深似一步的结果,使人们对美国社会形成实质性认识。第三种方式是对二者的结合,例如美国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和阿伦·多尔夫联合采写的《世界最佳急诊室》③即如此,它一方面一步步加深对“猛烈创伤中心”的全面情况的认识,一方面着重描写一次抢救工作的详细过程。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互为说明。

在横式结构中,组织结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采用空间变换来组织材料的结构是用地点的变化来组织段落,而不是把一个地点发生的事情都写进通讯。通讯中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情围绕一个中心来聚拢。第二种为并列方式组织结构,即围绕通讯主题,并列地写几个不同的侧面。

纵横合一的结构是一种自由的结构方式。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即此。时间由1960年2月2日写到2月5日,横面由北京王府井国营特种药品商店、山西平陆县委扩大会、平陆医院等交错互返,并使两大线索互含互渗、互为关涉,于每一交叉中掀动潮力奔涌。

第二节 人物通讯写作

人物通讯指的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

必须注意的是,人物通讯可以以任何有价值的人物为描述对象。他可以是列宁、******、鲁迅、穆铁柱,也可以是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还有黄远生笔下的受西太后宠幸的余厨子。人物通讯可以以一个人物为写作对象,例如《索索大帝(斯大林)的少年时间》(H·R·尼克波克)、《“老报童”罗伊去世了》(尼尔·夏恩)、《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新华社记者);也可以写成群像式的集纳报道,例如反映抗战胜利后由天上、地下钻回上海的《上海人物》(于芜言)、西班牙《白与黑》周刊刊登的《世界上十位第一夫人》……只要他值得去写!

关键是如何去写作,这是第一重要的。这是穿越素材及组织结构障碍的针眼的法术。

一、由生活来写开去

伟大的作品必然是对生活的一种极为精彩的展示,它可以为我们供给成功之欢乐,也可以是失败的痛苦,更可以是主宰我们命运耗损我们生命的日常平凡。司汤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放逐魔鬼,那么天使也会飞去。它交给我们的正是生活与生命的真言,一切现象都这么样地包含着部分的成功与部分的失败。这就是斯芬克斯之谜,也是我们生息的环境。

但追寻总在永远进行,因而,反抗生活、反抗命运成为一切人一生劳作的写照。《“老报童”罗伊去世了》正由此开掘着人物:

罗伊·迈尔斯的追悼会将于星期一举行。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他是《自由新闻》大楼左近的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也是不管年岁多大都被人叫做报童的那号人当中的仅存者之一。

《自由新闻》的一整代记者、编辑和其他职员都只知道他是名字叫“罗伊”的迈尔斯先生,本星期早些时候在他度过一生最后几年的疗养所中死去,终年六十七岁。

直到几个月以前,由于健康状况恶化而终于无法撑持下去为止,他一直把《纽约时报》和其他外埠报纸送到订户桌上,并且在《自由新闻》大楼外的人行道上叫卖上述报纸和《底特律新闻》。

去年有一个月他尝试了一下退休的滋味,但不久又重操卖报的旧业。

他双目几乎失明,戴着一副像定量酒杯的底那样厚的眼镜,要把头往后仰起才能看得见东西。

他形容枯槁,白发苍苍,体弱多病,吃力地背着笨重的帆布报兜,背带深深勒进瘦削的肩头。然而,在他衰弱的外貌下,却隐藏着强烈的自立精神。他对工作极为认真,也能滔滔不绝地神聊一气。“罗伊,你今天干得怎么样啊?”一位打算买报的顾客会这样招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