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21176600000067

第67章 网络新闻写作(1)

遭遇网络是20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关键性事件,就新闻传播角度而言,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既有原则与技巧,对那些曾经让我们享受乐趣的系统提出质疑,从而重建系统论的新闻传播学体系。

第一节 认识网络新闻

关于网络新闻的定义性努力,一直占据了相关讨论的许多篇幅,这是因为,概念是我们透析世界的眼睛,影响着介入的力度与品质。

闵大洪在《网络新闻之我见——兼与郭乐天先生商榷》一文中认为:网络新闻是通过因特网(Internet)发布、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WwW)网站、新闻组(UsenetNews)、邮件列表(MailingList)、公告板(BBS)、网络寻呼(ICQ)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发布者(指首发)、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个人。

《网络新闻实务》的作者们写道:“如今人们提起网络新闻,更多的是指由报纸、杂志社、广播电视台、通讯社的网站在互联网上所发布的新闻,同时也包括各商业网站发布的新闻,以及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甚至个人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新闻。”“所谓网络新闻,就是指上述各种机构和个人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对最新发生、发现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另一种意见认为:“网络新闻是指传受基于Internet的新闻信息——具体来说,它是任何传送者通过Internet发布或再发布,而任何接受者通过Internet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②

各家有各家的主张,每每的努力都带来进步。

工具性定义永远有遗憾。但它们所指向的一些特质、分析框架、思维路向却多有贡献,启发我们进入寻觅之途。

经由前此讨论,我们多半了解了新闻传播世界的灿烂与辉煌,例如,记事之外的评论、消息与通讯之外的社会情报……都是这动人景观里的元素。因此,在网络新闻的解读中,我们的进入就相对容易多了。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凡在Internet上所做的新闻性沟通都是网络新闻传播。杜骏飞提示人们特别注意如下几方面的特性:只有在Internet上所传播的新闻信息,不管它是基于何种网络技术,都可被视为发布新闻和接受新闻;②网络无远弗界并极度开放,因此,任何新闻传播都包括发布与再发布两种;③其传受手段包含观看、听、下载、参与交谈、设置链接等;制作与发布自由度高;⑤题材、体裁、服务方向上具有更多的延展性。不仅如此,我们要进一步重申的是:网络新闻是公共空间建构史上的一次革命,虽然这种建构伴随着可怕的危险。

一、网络新闻的光荣

1999年4月,英特尔公司的前总裁安迪·格罗夫(AndyGrove)应邀出席了美国报业在旧金山举行的年会。他告诫报人们说:“你们正受到两方面的攻击,在广告方面,有诸如网上拍卖行这样的公司正在抢夺报纸的分类广告;在编辑方面,有来自网上在线新闻服务的冲击。”安迪·格罗夫给报人们3年时间,或者适应这个变化,或者走向死亡。2000年普利策新闻奖评比中,汇集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界35名“元老”提到的最多的词汇就是“.corn”。新闻学院的索里教授告诉人们,这些见多识广的专家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潮流,不禁心生恐慌、不安、茫然,为传统新闻业担忧、焦虑。网络新闻伴着怪音而呈,让许多专家惊呼“我们将化为泡沫”(朱光烈语)。

这是承受新旧文化形态强对抗的一代人所受的历史性折磨,在未来的历史叙述中,它只能以一个足资说明文化更替艰涩性的“伦理事件”而出现在人类的言谈中。

我们来认识网络新闻的光荣与自豪。

1.多媒体共于一身。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由于各种媒体缘于历史、技术、材质、接受习惯的限制,特别地凸现出一个“媒体思维”问题——在运作每一次新闻传播时,主体必须也只能充分考量其媒体介质的特性。而建立在网络技术之上的网络新闻则轻易地跨出了这“泥淖”的羁绊。网络是一种基于数字化技术基础的传输多媒体信息的媒介。它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种种信息,都用一连串的“0”和“1”组成的代码表示,并用数字电子技术来处理、传播。一切都在“大同化”。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将人处理的信息分为五类构成:视觉(Visual)、听觉(Aaditory)、符号(Symbolic)、语义(Semantic)、行为(Behavioral),由此,人们对四类媒介的特性作出比较:报刊媒介有较多局限性的符号信息、视觉信息;广播媒介有其相当的语义信息、听觉信息;电视媒介有语义信息、听觉信息、行为信息、一定局限性的视觉信息、符号信息;而网络媒介,则兼具语义信息、听觉信息、行为信息、视觉信息、符号信息为一体,成为了迄今为止包容度最为丰厚的媒介。并且,由于这样的泛传播特性,使网络新闻几近“无所不能”的状态,含丰富元气,做百分百的有效传播。下面这一图表(金梦玉主编:《网络新闻实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16页。)展示了其中的奥秘:

A——优势明显B——一般C——劣势明显

2.互动传播的完全化。不同于传统传媒的“中央控制式网络结构”,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十分明显的“环型拓扑结构”特性。

这种结构的特性体现在如下方面:它没有像“中心”节点或“树根”这种比其他节点重要的节点;②信息是双向流动的,任何一个节点都能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③每一节点均可主动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成为信息来源;信息通过不同节点的接力传送,最后达到唯一的目的节点,在此过程中没有向其他节点复制信息,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点对点的传播。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点对点的传播又可以转换成点对面的传播,因此,它包括多层面的传播类型;⑤网络各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信息交流;⑥任意两节点进行信息交流的路径不只一条,所以每次信息传输的路径可能不同;⑦从环形网络上的任意位置都可以生成新网络、节点或与其他网络、节点相连,网络易于扩展。正缘于此,网络新闻是难以控制与行使话语霸权的,是一种打破垄断与霸权、开创一个更加民主与平等传播的通讯******的新生文化形态。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说:“巨大的媒体王国正分解成为一个个的家庭作坊。”早在1995年,弗兰克·比彻姆就写道:“所以,国际互联网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革命,因其正消除着传统大众媒体中长期存在的政府、团体对消息的过滤。”②只要乐意,受众可以自由加入讨论,随意置换角色,自由设定议程,依兴趣与条件选择传播形式——·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新闻组……

3.覆盖范围广泛。这里既包括网络新闻无远弗界的地域辽阔性,也包括了它受众层面构结的复杂性。国际互联网是一张覆盖全球的传通网络,它早已为不同区域的受众搭建了一个十分理想的交流平台,在那里,人们可以共享信息,进行交流,展开论辩,为公共问题而操心而焦虑。美国传播学家研究的结果显示:电台媒介争取5000万听众花费了38年时间;电视媒介争取5000万观众花了13年时间;而互联网却以5年之速度捕获了5000万用户的忠诚。网络新闻无边无际,无远弗界,是一种超国界、超地域、超年龄、超性别的现代超级媒介。

4.信息容量大。网络新闻信息丰富无比,具有绝对的超量特征。一个站点的信息承载量一般在几十个Mb至几百个Mb之间,这与传统媒体的有限量形成根本区别。在这种基础上,网络新闻可以经由接受搜索、访问等形式,供给用户一个辽博的信息仓库,任其自由畅读、个性链接,实现完全化的个性阅读目标。

5.速度快捷。求新是人类的本能,速度意识一直占据着新闻传播的灵魂。早年记者十分自豪的是能将“今日”二字冠在报道之前,在网络新闻传播时代,我们所见的都是“2001/10/23,14:52”的字样,“分秒”成为基本的时间概念。由此,一个更为精确的新闻时代正在到来。这一切与网络传输每秒30万公里的超级速度密切关联。

6.阅读方便。浩如烟海的多元信息使阅听人早已生出一种被称之为“信息焦虑症”的顽疾,于是乎,有选择注意成为一种需要,个性化阅读成为一种趋势。传统新闻媒介的解决之道是设计报纸导读、广播电视节目预告等,却效力有限。网络新闻最大限度地解决了这种困境,它的可检索功能为人类介入新闻信息的个性化之路提供保证。于是乎,或者借关键词,或者借分类查询,或者由作者信息,我们总能省却许多恼人的劳作,轻松地进入自由阅读世界。

这种便利借着网络传媒超级链接的特性,使每一次的阅读都成为真正组织一个新的意义空间的智力劳作。当我们在一篇报道中,依着我们的兴趣调出相关背景资讯时,我们就已经担承了传统新闻传播中“记者”、“传者”的角色,实现了法朗士意义上的阅读意蕴——灵魂之间的碰撞与冒险。而且,以我们的“加人”,使每一新闻报道立体化,赋予了网络新闻多样的表现形态。

7.“推”与“拉”的共同存在。“推”(Push)和“拉”(Pull)是两种供给信息的不同方式,其实质则是“受众意识”的差异。“推”是传者中心观的作业方式,在那里,传者是中心,他组织信息并设定信息包,而受众则拥有微乎其微的选择权、解读权;“拉”则是受众中心观的作业方式,亦即一切是由受众从新闻网站中选择、组合,进入新闻空间、组织个性化阅读是在完全自主化的情境下所完成的。非常幸运,在网络新闻作业中,人类使这两种互有价值含义的作业方式共存一身。由“推”,贡献出“把关人”的历史性选择,及其这种选择中所包蕴的社会认知、人性体味、审美感知、有序建构技巧;由“拉”,则充分地调动受众的高度卷入,使服务意识完全化。这些路向的复合趋势,使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共置一处,充分显示了多元化的传播情境。

至此,我们关于网络新闻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网络新闻尚有它伴生的相当多的社会性问题,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构结着另一种社会形态。

首要的问题是“真实性”问题。既然我们承认网络新闻的民主性与开放性,那么,我们自然会意识到这其中由于“把关人”的缺如所导致的弊端何在。例如在有关印尼暴乱的个案中,相关研究指出,当时在网上流传一时的新闻图片(印尼华人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内容为身着印尼军服的暴徒蹂躏华人妇女),实际反映的却是印尼军人在东帝汶的暴行,而与五月暴乱无关。这种种的作为,在根本上威胁着网络新闻的发展。因为截至目前,它是将信任寄于作业者的道德感与伦理意识,这当然是人性实验中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的一次冒险表演。

网络新闻的民间特征及动作中的大量性,使网络新闻的成熟度问题愈加突出。区别于传统新闻传播业中大量成熟人才的特点,网络新闻业在相当时期内都存在人力资源问题。这不仅仅关系到技术层面,更多的还是我们将在后文中予以特别强调的“框架”建构问题。

网络新闻在更多层面上受制于“市场逻辑”制约,因而,在主张“拉”的同时,我们也一定不要忘记了这种主张所造成的文化建构的世俗化倾向。大众化作业使网络新闻与精英文化建构的报刊媒介会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差异。例如在英美技术语言中出现的许多新词——advertorial是由广告advertiSing和编辑editori—als两个词缩写而成;infomercials是信息information和商业commercials两个词缩写而成;Infotainment是信息Infor。mation和娱乐entertfdinment的缩写;edutainment是教育education和娱乐entertainrhent两词之缩写。这种运作的历史性后果,便是以刺激或感官特性替代理性的省思所拥有的冷静与厚重,文化日趋“轻化”。

网络新闻也是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造成了传通的民主化,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信息空间的拥挤和噪音。它们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网上交通拥挤,无法成功接通;为阅读一些信息付出过量的时间与精力,反而加大了阅读成本;再次便是对网络受众心理上构成过大的承载,诱发更多的信息焦虑。

一个最惹人注目的问题是网络新闻所带来的文化霸权问题。

例如社会学家卡斯泰尔就曾以“信息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为题,论述了西方文化在网络传播中所表现出来的霸权性和颠覆性。他指出,全球化带来了“信息资本主义”,出现了“第四世界”现象。所谓“第四世界”指的是经济相对落后,而其文化价值不被“信息资本主义”所认同的地区和国家。作为“掠夺国家”(PredatoryStates)一方,西方文化总是对“第四世界”之类的非主流文化持有一种偏见和歧视。例如,对英语以及它所携带的文化正当性的认同,对高科技产生莫名的崇拜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