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21176600000007

第7章 新闻写作的规律(1)

新闻写作是一种由人所进行的选择性传播。其中有许多未能为人道清的可以称之为玄秘的东西。例如,为什么人类偏偏对事实抱有最大的兴味?为什么人是“不寻常”的猎奇者?新闻果能以“客观”为第一追求吗?这些问题比较棘手。但是,它们并非不能回答,也并非没有清晰的思路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新闻”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并不意味着“新闻”没有一套写作的大体规律,这本在我们尚能于万千的事实中发现。

第一节 事实是说话的语言

在第一章的论述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可以自然地使新闻是一种说话的思想成立。新闻表达了人类渴望互相了解的愿望,新闻是心与心间的交往,新闻是一种承认或反抗,那么自然地,新闻是人类所能找到的表达整体意思的语言,它替人类不停地作着证明,充当着见证。它不能不是一种说话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但是,历史的成功与失败告诉人类的是,这说话必须由事实而做,不能由另外的什么来替换。下面的例子可以为你证实这一结论。它们分别来自同一天的(1969年7月20日)《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

《纽约时报》1969年7月20日星期日

宇航员进入月球轨道,今天准备登月(通栏大标题)贴着通栏大标题下面,除了一幅横跨三栏的登月舱计划在月球静海着陆地点的照片之外(一般有六栏),自左至右有三条新闻,各占一栏,它们依次为:

A.汽车事故:车内女子死亡,肯尼迪逃生(标题)(肯尼迪)参议员对警方说,在开车从马撒葡萄园附近的桥上落水之后,他在惊恐中四处走动(副标题)纽约时报特稿麻省埃德加敦,七月十九日——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驾车从一座桥上摔下十英尺坠入查帕奎迪克岛上一个池塘中,车上一位二十八岁的女子落水淹死。出事地点靠近马撒葡萄园居民区。

人们一开始以为肯尼迪参议员没有受伤。但是,今天晚上,肯尼迪的医生瓦特博士在麻省海恩尼斯港说,(肯尼迪)参议员“后脑有轻微的脑震荡”。他说,(肯尼迪)参议员已经服用镇静剂……

B.一些城市和州同意与联邦政府分享资金(标题)

达成的非正式妥协使每方都能得到一部分联邦税收(副标题)

记者:小埃德温·L·戴尔

纽约时报特稿

华盛顿,七月十九日——就政府即将提出的与各州以及地方政府代表达成一项非正式妥协协议。

这个问题是应当分多少钱给州、市和其他地方政府。

C.宇航员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标题)

宇航局官员认为降落月球无障碍(副标题)

记者:约翰·诺布尔·威尔福德

纽约时报特稿

休斯敦,星期日,七月二十日——阿波罗十一号飞船上的宇航员今天早些时候环绕月球做轨道运行,并盼望着这次太空飞行当中最关键、最富有戏剧性的时刻,即在月球一处荒凉的平原着陆。

非军队人员尼尔·A·阿姆斯特朗、埃德温·E·奥尔德林空军上校,以及迈克尔·柯林斯空军中校昨天驾驶飞船进入月球轨道……

我们之所以引述如此之多,是想由此范例交给大家直观的感觉:新闻必须说具体的故事,例如,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在肯尼迪出车祸的新闻作品中,作者交代颇详,并多方引述人物自述与评说,事实融贯在每一个标点符号中。第二条、第三条同样如此。

然而,与这一天《纽约时报》对应的《人民日报》是:

《人民日报》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星期日农历己酉年六月初七其上半版并列两条新闻,它们分别是:

A.团结起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标题)

云南省煤管局革委会成员在自觉增强革委会内部革命团结的同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一小撮最顽固的阶级敌人(副标题)

据新华社昆明十九日电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团结起来,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云南省煤管局革委会成员学习毛泽东思想,牢固树立团结起来为了革命,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在自觉增强革委会内部革命团结的同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一小撮最顽固的阶级敌人,巩固和加强了无产阶级专政。

前段时期,革委会有的成员在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成绩,得到群众的好评,便沾沾自喜起来,露出了看自己优点多,看别人长处少,听不进别人不同意见的苗头。革委会认为,骄傲是影响革命团结的重要因素之一......

B.把三股绳紧紧拧成一股绳(标题)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革委会三方面代表,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武装头脑,在斗、批、改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团结一致,发挥出巨大的革命作用(副标题)

新华社长春电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革委会中的革命干部代表、军队代表和革命群众代表,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武装头脑,在斗、批、改运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团结一致,发挥出巨大的革命作用。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革委会成立后,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在这次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种创造”的教导,深深感到,摆在革委会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发挥革命的“三结合”优越性,使革委会树立起无产阶级权威,发挥出巨大的革命作用……

并不需要费过多的心智,我们可以看出两种写作的各自特色。《纽约时报》多使用具体事实,例如十英尺、二十八岁的女子、荒凉的平原、详细的人名、地名;而《人民日报》那时的文章却更多地用了纳绎度极高的词汇,并以并不透明的缩写方式使信息量极小,词汇重复,缠纠绕结。

这后者正是文化学家们讨论已久的一种文化传播现象——“文化暴力”。“文化暴力”亦称“语言暴力”,指一种相对强权、军事、警察、行政暴力而言的精神暴力现象。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它主要由如下特征表示:

简单语汇的不断重复,低劣信息的强行输出;

②有限词语的无限组合,一种既机械而又混乱的组合,导致巨量精力消耗;

③用电报式语言表达宇宙真理的冲动和热望,仿佛要排除任何对于价值探索的企求;

类似语言的符号、图片、形象的暗示;

⑤语言中某些词所具有的“法”的先验性宣判,无数的词消不掉个别词所拥有的语义力量;

⑥语言崇拜所带来的语言伤害。

它是单向的传递与灌输,并不要、也不企望能由此引发自由心灵的主动反应。它所追求的是传播学中讨论过的“魔弹效应”。

遗憾的是,它是心灵自由弹性的杜绝,一种精神的强暴。因而,它是反新闻的,反生命的。新闻写作坚决摒弃它,摒弃这种概念的游戏。

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这是一个神秘的而又必须予以详尽讨论的问题。

1.事实的力量。事实是世界灵魂和着肉体的结合,它可以在小小的形与色中饱含着无限的能力。

事实就是世界。无限的世界是由有限的事实组成的,世界之为世界,恰恰由无量的现象事实交替运行,织造成莫可名状的结构。由此而言,世界对事实是敞开的,世界是一页白纸,事实可以“随意”做它想做的事。敞开的无限的世界正由现象事实规定着。所以,事实也不是简单的由自身构成,而是由无限构成的。

世界也因而只是事实片断。荷尔德林的一首晚期诗句恰当地咏道:

生命的游丝纷纷

如蜿蜒的山界,如一条条路径。

在如此缺失的,自有一位上帝在彼处弥补,

以和谐和宁静,以永恒的赏赐。

它所能留下的震撼是:世界具有难以窥透的纷杂性,但同时又是片断般的“复调”。世界即在事实中历险。

事实又是对话的现象。事实有生命力,例如埃里蒂斯写道:“头顶浩渺苍天,在你自身即可读到无限;这渺小世界,小世界伟大无边。”理由不难找寻,因为,.既然事实是组成复杂世界的碎片,因而它必然有复杂的不为自己支配的意义,所以它自身吸引人,并与人交互对流些什么。

事实可以锁定人。在歧途漫漫的人生中,幻想是人的支持物之一,因而,乐观自信甚而到了盲目地步。也因此,虚荣的自尊掩遮了事实。而事实可以敲到最结实处。因而,在事实面前,幻想与幻象均是苍白无力的。

事实是浑然的,因而是开放的。既然说事实是未分裂的,因而,它必然是什么都饱含的。所以,尽可以由多种角度去进人它。去批评,去体验,去对比,去暴露,一切的方式都是允许的。应该说,有事实就不孤独,怀抱事实便能撬开世界人生的大门。丰富才是人生,才是社会。

既然这般肯定它的浑圆性,那么,我们顺理成章地可引入一个新的,但是能帮助我们解释许多疑问的范畴:丰富。换言之,我们太喜欢用概念来概括世界。但是,只有细节才能开放性地带给我们世界的精神,概念则不能。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地难以一言尽之,模糊性总是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世界永远找不到。

2.正面人生。在肯定事实的基础上,我将由主体生命角度来解释尊重事实的意义。活生生的事实是灿烂无比、无可名状的,但它们又是丰富圆融世界的实在。因而,当在新闻写作中“组织”出一个个鲜活事实世界时,我们实际在面对着现实。历史不允许有逃避行为,它呼吁冷静地面对它,因而也是进入它。

比如,我们由新闻写作看到了意大利南部或日本发生了地震、韩国某百货大楼倒塌死伤五百人;我们由新闻写作面对着瘟疫在南美的肆虐;我们由新闻写作面对着登上世界屋脊后的自豪感……我们勇敢地直面血淋淋的人生,这自然是种勇力。概念的堆砌,由此而言,不但阻挠了信息的传递,而且使人类愈加胆怯,不敢面对自身,不敢面对自身的真实处境,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讲,叫做“存在的被遗忘”。

自有新闻写作以来,这种活动就努力尽最大可能性时时刻刻忠诚地伴随着人。“认识的激情”(胡塞尔认为它极端重要)攫住人,使他探索人的具体生活,保护它不受概念的侵蚀与缩减。

这种考验尤其在接触到人类发展可能性问题时更如此。比如,我们人类曾自信自己是万物的精华,宇宙的灵者。因此,当我们书写这种被称为精华的文明者正残酷地屠杀同类、暗杀、强暴、猎杀动物、污染自然环境时,我们敢以细节来陈示吗?当然,记者可以由简单的概念轻描淡写地交给,但只有当我们看到一个十岁的小孩怎样杀死自己的爷爷奶奶时,我们才是真正勇敢的。请继续看看下面的示例:

一位记者这样写道:

公园的栅栏被冲倒了,惊恐的人群像是决了堤的洪水,从这里一涌而出,呼喊声、哭叫声和呼吁冷静的动员声交织在一起,响成了一片,妇女、儿童、老人、病残人……一切弱者在这时确实真正成为弱者,他们只能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了这股盲动的失去了理智的人的浪潮……这可怕的浪潮终于过去了。在这里留下的是数不清的鞋子、被踩烂了的各种手提的用具,还有几处地方的斑斑血迹……

另一位记者则这样写道:

[合众国际社怀俄明州夏安电]此间学校即将发成绩册,各学校的教师都已领到上级发下来的一张通知,启发他们用圆滑、得体的话向家长说明孩子们的品行。对一个恃强欺弱的学生,上级建议教师这样写:“有领导才能,但需要指导他如何以更民主的方式发挥自己的才能。”

再比如给一个爱说谎的学生写评语,上级建议写成:

“在区别事实和想象方面有困难。”一个爱吵的学生则“应注意在与人接触时培养雍容娴静的气质”。……

就这样,新闻采写工作不断在事实中替人类认识着自身,最终挑起了反思与批判的重任。

3.事实的选取。事实的表现方式多姿多样,依着中国学者艾丰的分类,则有:生活中的事实和新闻事实;事件性事实和非事件性事实;总体事实和个别事实;具体事实和概括性事实等。②

生活中的事实和新闻事实。前者系指一切存在的事实。而后者则第一是新近发生的,第二有新的信息,第三必须能诱发读者兴趣。新闻写作中所使用者多为新闻事实。

非事件性事实和事件性事实。事件性事实具有下述特点:有明确的行为主体;②有开头发生过程及结束;③有具体原由与结局;有较集中的时空;⑤有鲜明的冲突性。我们以为,它正是一般情况下记者的作为。而非事件性事实则要求打破时空、灵巧组合。它可以是一时间的焦点问题,但并无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而是由显在与隐在的多方面信息共同组成的。

总体事实和个别事实。这里有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问题,例如某个教师虐待学生这是个别事实,而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殴打、污辱学生现象则成总体事实。所需注意的是,这两种事实都为新闻采写所重视,但要有辩证灵活的姿态去透析它,不可混淆乱用。

具体事实和概括事实。在事实的丛结里,我们一般把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实称为具体事实,而把感官不能直接感受的事实称为概括性事实。一般说来,概括性事实是表述总体事实的,但因着环境之不同,也可是个别事实。说“此人很聪明,他的创意被采纳率几乎在100%”。那么,100%是概括性的了,但是它用来说明此人的一个方面,因而又是反映着个别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