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型期执政党的整合功能
21176900000040

第40章 注释(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2]参见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3]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4]金春明、许全兴、陈登才、郭德宏:《******思想基本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193页。

[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6]参见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7]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175页。

[8]转引自胡格韦尔特:《现代化理论的社会学基础》,载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页。

[9]转引自胡格韦尔特:《现代化理论的社会学基础》,载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页。

[10]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11]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12]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13]梁妍慧:《论执政党的社会整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4]罗峰:《和谐社会视野下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8期。

[15]倪明胜:《环境置换与功能调适: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提升的内在逻辑》,《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2期。

[16]常婧:《提升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效能——基于政治社会化视角的结构功能分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7]涂小雨:《论执政党社会整合的功能、目标与机制》,《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18]梁煜、朱前星:《社会整合与政党功能的理论解析》,《前沿》2012年第16期。

[19]武振华:《论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理论学刊》2009年第4期。

[20]邵宇:《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执政党社会整合能力建设》,《理论导刊》2009年第6期。

[21]唐文玉:《区域化党建与执政党对社会的有机整合》,《****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22]夏德峰:《社会权利的整合功能及其局限性》,《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

[23]朱前星:《社会整合与执政党的功能调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

[24]康来云:《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看社会整合的路径选择》,《学习论坛》2012年第10期。

[25]齐先朴:《论增强党在信息时代的社会整合功能》,《中州学刊》2008年第1期。

[26]雷明贵:《******统战思想与新时期的社会整合》,《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27]严学钧:《公共性:社会整合的价值关切》,《前沿》2008年第5期。

[28]华学成:《社会转型期政治稳定要素的整合》,《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29]江明生:《提高党整合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论坛》2008年第4期。

[30]参见卢希望:《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8页。

[31]参见卢希望:《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8页。

[32]参见李清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方式研究》,****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2页。

[33]参见齐先朴:《论增强党在信息时代的社会整合功能》,****中央党校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2-23页。

[34][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9页。

[35]齐明山:《公共行政的熵值效应——管理效率递减规律初探》,《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36]参见庄锋:《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整合机制的变迁与调适》,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

[37]赵凌云:《论我国当代社会的利益矛盾及其整合机制》,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7页。

[38]参见邱清华:《新时期执政党社会阶层利益整合问题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40]《******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41]《******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42]参见赵凌云:《论我国当代社会的利益矛盾及其整合机制》,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7-38页。

[43]江****:《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

[4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4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46]参见季健霞、吴佩芬:《转型期利益关系的协调与整合——论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4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48]参见梁妍慧:《重构执政党联系群众整合社会的有效机制》,《新视野》2002年第1期。

[49]参见王海东:《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整合》,山西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7页。

[50]杨松:《政党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学术界》2001年第4期。

[51]参见杜红旗:《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社会整合》,《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52]参见卢希望:《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0页。

[53]****中央党校编写:《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54]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177页。

[55]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5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2页。

[57]参见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144页。

[58]《******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5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58页。

[6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60页。

[6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98页。

[62]刘晓凯:《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176页。

[63]刘建军:《单位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64]《******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65]《****党史参考资料》(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9-210页。

[66]《******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67]参见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2页。

[68]参见卢希望:《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0页。

[69]《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4页。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07页。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72]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

[73]参见王长江、姜跃等:《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页。

[74]参见卢希望:《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3页。

[75]参见卢希望:《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6页。

[76]孙士海:《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77]参见卢希望:《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7页。

[78]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上海教育》2006年第Z1期。

[79]李朝智:《社会转型期政府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特征探微》,《理论月刊》2001年第3期。

[80]参见李清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方式研究》,****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4页。

[81]参见王身余:《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政府整合机制重塑》,湘潭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

[82]参见李清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方式研究》,****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4页。

[83]参见李清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方式研究》,****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4页。

[84]参见刘毅:《基于基尼系数分解视角的城镇居民收入差异探源——以广东省为例》,《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85]杨宜勇:《共同富裕与缩小收入差距》,《理论视野》2013年第1期。

[86]刘仁春、刘大为:《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进程中的政治整合》,《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87]参见朱胜、丛日玉、成美纯:《新时期城乡差距“剪刀差”的新表现》,《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17期。

[88]李实、罗楚亮:《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短期变动与长期趋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4期。

[89]李实、罗楚亮:《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短期变动与长期趋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4期。

[90]杨宜勇:《共同富裕与缩小收入差距》,《理论视野》2013年第1期。

[91]王培暄:《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经济问题》2012年第8期。

[92]谢倩:《论城乡收入差距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93]闫洪超:《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8期。

[94]王培暄:《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第1期。

[95]惠宁、郭淑娟:《行业垄断与行业收入差距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

[96]惠宁、郭淑娟:《行业垄断与行业收入差距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

[97]梁妍慧:《探寻执政党协调利益、整合社会的崭新体制与方式》,《****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98]参见李清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方式研究》,****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8页。

[9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2页。

[10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101]参见孙继红:《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分析与提高党整合社会能力的研究》,天津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102]参见孙继红:《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分析与提高党整合社会能力的研究》,天津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

[103]参见黄志芳:《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期的利益矛盾与整合》,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页。

[1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9页。

[10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106]王伟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时报》2005年3月21日。

[107]梁妍慧:《探寻执政党协调利益、整合社会的崭新体制与方式》,《****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08]杨超:《论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岭南学刊》2004年第2期。

[109]王志勇:《转型期我党社会整合功能面临的挑战与制度应对》,《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110][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页。

[111]参见高维峰:《转型期我国社会政治利益结构的分化与整合》,河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

[112]参见王身余:《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政府整合机制重塑》,湘潭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