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聚焦中国改革
21177600000010

第10章 理性分析当前形势 全面重启新一轮改革(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而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我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集结号”。李克强总理2014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是主基调,明确了把改革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不仅拥有改革的思维和气质,也体现出了中央政府改革的勇气和胆量。报告对2014年工作的全面部署,实际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完全一致的,是对关于改革的重要决定的进一步落实。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无论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严重政治风波,还是面对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无论是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涝、雨雪冰冻、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等重大疫病,还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特别是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这一切,生动展现了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阔步前进的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锐意推动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二、客观判断当前我国改革的形势

(一)坚持************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2014年3月13日,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时指出,改革会触动利益、会动“奶酪”,你放权,有些人的权就少了。放宽市场准入,增强市场竞争力,现有的一些企业就会感到压力。但是为了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让广大人民受惠,我们义无反顾。

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领域不仅得到了深化,还取得了若干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动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经济改革“理性超前”与政治改革“理性滞后”非对称组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制度建设和理论创新相结合,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坚持党的领导。但是市场化程度不高,非公经济发展受阻,政府职能尚待转变,外向型经济依赖,粗放型发展模式,城乡分割体制和非经济因素等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虽然是利党利国利民的好事,是消除矛盾推进事业前进之必须,但改革一定会改变现有状态,要伤及部分人的利益,尤其要伤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必然会发生矛盾与冲突。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同人站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看问题的方法和视角,即使既得利益者能够放弃既得利益,也因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视角的差异而影响着判断和行为,不能求得更多人认同,改革注定冲撞多多,步履维艰。没有共识,便无法找到足以改变现有布局的新生力量,因而也就不能有效推进改革。

(二)改革所要达成的最关键的共识

第一,改革已经到了必须要改的程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或攻坚阶段,是近期被经常使用的话语。这体现了人们对深化改革难度的认知。但再难也得改,不改就是死路一条。而且改革必须全方位推进,既要继续改革经济、文化、社会等体制,也要积极稳妥地改革政治体制。“单兵突进”的阶段早已过去,不“配套”推进,不仅改革无法深化,连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必须以极大的魄力与勇气,全方位系统推进,才能发挥联动效应,突破难点,取得实效。

第二,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全局统筹。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需积极鼓励基层探索,上下联动,突破瓶颈。改革攻关,特别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没有科学的顶层设计不行,因为许多原有制度性架构的刚性极强,没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革,改革几乎无法进行。顶层设计不完备,正是近年来改革步履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底层的力量。为了深化改革,有必要努力恢复鼓励基层勇敢创新的精神,重新强化自下而上的“倒逼”力量,上下联动,共克难关。

第三,改革必须以公平正义为核心。要有改革的新目标、新共识,新共识就是要有公平正义。现在,公平正义是凝聚改革开放的核心理念。无论把改革提到多高,如果没有普通民众对改革的认同,改革是不成功的。而能获得这种认同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公平正义。如果不能用公平正义打破日益定型的利益格局,改革新共识很难建立。

第四,改革就是继续完成市场化进程之路。把市场经济改革进行到底,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最容易得到的共识;同时,一个市场化改革的最终完成的因,有可能得到一个社会体制改革甚至政治体制改革的果,一个完全市场化了的价格体系,必然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紧抓不放的权力。对资源和能源全面垄断,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完成市场化的阻力。此外,价格体系、财税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等,这些改革的总体目标都需要进一步完成市场化进程。

第五,改革的一些误区必须予以纠正。我们现在的管理层存在两个倾向性的问题,一个是信心爆满,认为我们中国非常强大,我们的体制非常好,我们能做很多别的国家做不了的事情;再一个就是信心不足,老担心出问题,担心丢掉政权,这样导致不愿意改革,害怕改革。这两个方面的情况都有。目前最紧迫的改革,可以在推进法治、扩大参与、拥有平等权、追求共富等方面有所进展,这是我们下一步追求的改革共识。

******以来,新一届中国领导层不断发出改革的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强调:“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调整、大转型之中,中国发展阶段、发展条件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存在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这势必会引来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或者阻碍,因而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随着改革的深入,会触及改革者本身的既得利益,需要改革者向自己的利益开刀。但是重启新一轮改革则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才有可能实现,舍此绝无他途。

三、************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政府职能与改革开放新阶段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政府职能转变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同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进程中起到能动的影响作用。建立有限服务型政府是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社会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行政权力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导力量,而政府职能转变正是实现资源重组优化和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途径和手段。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并日趋完善,政府职能也开始转变。但由于行政理念的转变、宏观经济体制转型以及政府自身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仍存在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政府职能不能有效转变,市场就无法更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最终导致市场失灵。入世后中国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方面面临新挑战,在收入分配、地区差异、就业等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政府化解经济、社会矛盾,维护经济与社会稳定的作用与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阻碍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体制分割是一个严重的体制障碍问题,它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城乡体制分割即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总体而言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建国之初,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后,全国实施了城市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城市工业体系近乎完备,城市规模和设施日趋现代化。中央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都向城市倾斜,利用工农业产品的利差,以农业产品促工业发展,农业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方面较城市相比更加逊色,使本来就有差距的城乡差别逐步扩大。没有好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加之政策和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投入,自然城乡分割现象就会严重。由于我国长期处在城乡体制分割的局面,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缓慢,特别是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随着近年来对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村的经济才有所好转,但是城乡土地制度、金融财政政策投入和城乡建设的自身差距尤为明显,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尤为艰难。

(三)思想观念影响体制改革进程

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改革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只有思想解放了,对新事物的认识能力提高了,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体制改革不仅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我国体制改革是内生存量发展的过程,是逐渐打破旧体制旧观念建立新体制新观念的过程。传统文化和观念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就要彻底革除和改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从宏观向微观的纵深发展,对个人思想观念的冲击越加激烈,驱使人们从过去的观念、感情、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上解放出来。改革要进一步深入,开放要进一步扩大,就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