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聚焦中国改革
21177600000035

第35章 构建绿色家园 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2)

第三,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其他资源一起,在整个资源大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正在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随着许多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依赖将日益增大。加快对“蓝色国土”的资源开发和保护,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要坚持陆海统筹原则,依据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及极地区域的不同法律地位和自然属性,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坚持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海洋环境整治与陆源污染控制相结合,以近岸海域资源环境保护为主,逐步向远海拓展,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模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持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海洋环境监督,加大海洋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加强海洋生态的调查与评价,促进海洋生态自然恢复。坚持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拓展海洋公共服务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整合海洋科技发展资源,健全海洋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提高科技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贡献率。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海洋安全观念,强化对管辖海域的监管,保障海上通道和交通安全,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

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我国以相对不足的资源禀赋,支撑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30多年的快速增长,对巩固农业基础、完善工业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口持续增加,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成为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如我国的耕地、草地、林地、淡水等资源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却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煤炭、石油、铁矿石和铜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50%和25%。同时,我国粗放外延的资源利用方式还存在严重的浪费和效率低下现象。据统计,我国每万元GDP消耗原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每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也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我国还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未来一个时期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还将持续增加。近十年间,我国矿产资源供应总量增速比前十年平均值提高0.5~1倍,也高出同期世界平均增速的0.5~1倍。即便如此,也难以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钾盐等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的警戒线。如果现行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没有重大转变,今后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资源短缺从部分矿种向全面短缺演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是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目前,全社会对资源紧缺状况仍然认识不够,节地、节水、节能、节矿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影响到资源节约集约、降耗减排措施的有效推行。我们必须树立资源节约观,充分认识土地、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从宣传教育、法制建设、政绩考核、财税体制、标准规范等各方面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强化节约资源理念,逐步形成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协调的资源利用方式。要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发挥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实行供需双向调节,继续加强和改进供应调控,同时强化需求管理,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实行差别化管理,结合产业特点、区域实际和利用绩效制定差别化的资源供应政策,加强与投资、财税、信贷、环保等政策的协调联动,促进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

第二,要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要抓紧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和措施,控制总量、增加流量、盘活存量,形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倒逼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抓紧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严格控制城市用地扩张。要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管理办法。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房地产用地有偿使用方式。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着力推进资源科技创新,培育资源新兴产业。

第三,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严格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管理,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到2015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8.1亿亩和15.6亿亩。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管理,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统筹规划、聚合资金、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推进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要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逐步落实同地同价原则,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第四,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形成能源和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深化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实施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加大对石油、天然气、煤、铁、铜等大宗紧缺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的勘查投入力度,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后备基地。全面实施矿产资源规划,建立战略资源储备机制,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和矿业经济区建设。按照“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要求,抓紧建立地质找矿新机制,尽快实现地质找矿重要突破。同时,还要着眼全球积极拓展我国资源安全供应渠道。

第五,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形成一种制度,规定生产者对其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继续承担相关环境责任,消费者对废弃产品及包装按规定进行分类并承担把它们送到相关回收处的义务。这样就能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上,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生产者及消费者的不同作用,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规范企业和全体公民的生产生活行为,促使人们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这样一个物质循环过程中对产品有效利用,进而推动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四、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我国主要由于工业污染物排放和生活垃圾排放以及森林植被破坏,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促进自然生态修复,必须把党的******提出的“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要求,作为当前重点任务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