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科学决策的边界
21178000000027

第27章 信息因素造成的决策边界(3)

4.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是管理的关键因素。一些部门把信息化建设当作一项“面子工程”,政府信息公开网建成后,内容长年无人更新,硬件设备购买后,长期无人使用。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程,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所谓“信息意识”来源于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当决策信息和利益联系在一起时,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会更好的调整个人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所谓“信息能力”主要是信息搜集、分析、加工和表达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思维,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所谓“信息道德”要求决策系统的工作人员在信息获取、加工、利用等过程中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危害社会,中饱私囊。

5.推进信息技术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投入工作,对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当倾斜,给予重点支持,也可以采取信息资源共享优惠方式,吸引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信息化建设特别要注重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完全依赖引进一方面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容易陷入被动局面,因此要注重技术引进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获取信息技术的主动权。

案例选读

海口市的网络问政

“除了建蔬菜储备库,还有什么办法不让菜涨价?”

“海口的拥堵问题怎么解决,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介绍?”

……

2012年8月20日,海口网的“网上会客厅”里,市长冀文林面对网友关于保障菜篮子、城市治堵、保障房分配等一系列问题,认真、恳切地做着解答:“海口市交通拥堵给广大市民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这,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诚恳的歉意。治理交通拥堵的当务之急是路网建设。去年,我们打通了断头路,建了4座桥,老百姓的反映不是很好。今年在这个基础上开展‘9+1’畅通新路的工程。明年还要加大力度,视我们的财力,争取5年内把大路问题解决。第二就是把公交做起来,同时着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安全、便民、快捷的公交体系……”这次网络问政反响强烈,跟帖多达340多万条。

海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众参与政府管理工作。2007年在电视台开通了《椰城纠风热线》节目,共有13位市领导及119个部门、行业“一把手”共计2685人次先后走进《椰城纠风热线》直播间,面对面地听取市民的咨询和投诉。2009年起,网络舆情专报《网议海口》全年工作日无间断、无遗漏地收集当地主要网站、论坛、政府部门信箱中网民热议的焦点问题,直送决策层,并将处理、办理结果及时对外公布,有效促进了“顶风违建”、“南渡江采砂”、“拦海村生猪私宰”等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2012年7月,依托海口市政府网站和海口网,“问政海口”平台正式开通,不到两个月已收到网友的有效来信536封,其中办结362封,正在办理111封,办结率67%,成为海口推动民生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

登陆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在“问政海口”频道上轻轻一点,“市长关注”、“椰城论坛”、“****大厅”等栏目跃然网上。在这里,市民们向各部门单位提交的咨询、建议、意见、投诉等,以及相关部门的回复、落实情况,一目了然。

如何保证网民的投诉建议得到及时回复和跟踪落实,是网络问政避免流于形式的关键。海口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市纪委、市****局等17个领导成员组成的“网络问政领导小组”,明确了“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的原则,除建立收集、处理、反馈、协调机制外,海口市还将网络问政纳入责任单位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评范围。由市效能办负责监督,根据网民回复率、回复时限、回复质量、网民满意率等项目对各单位回复网民建议和意见进行考评,结果将作为各部门年终考核的重要部分。这些强有力的督查机制,确保了问政信息限时回复、解决,有效避免了网络问政平台成为秀场。

市长冀文林说,政府的职能再完备,办任何事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网友对海口各个方面的建设、对海口市政府的‘拍砖’挑刺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动力和鞭策。海口正在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和‘养身、养眼、养心’的最美最精的省会城市,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要想达到让大家都感到美好的目标,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全体市民的事。”

近年来,海口通过网络问政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已解决征地补偿问题47件,化解涉法涉诉问题49件、劳动纠纷224件,治理噪音扰民250多宗,为困难家庭解决就业600余人次。

近年来,国内很多地方政府纷纷建立了“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平台,以部门或部门领导名义开通了“问政微博”。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政务微博数达到2万,是2010年的3倍,官员个人微博近9000个。如何保证这些新的公众参与形式真正发挥作用成为百姓关注的问题。毕竟,开通一个平台容易,通过这个平台推动依法行政,融洽政府信任关系,促进科学决策才是长久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电子政务对决策信息的影响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70~80年代,人们开始提出“办公自动化”。80年代开始,管理信息系统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其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我国提出了“政府上网工程”的目标。随后,在电子政务的基础上,甚至又有人提出了“电子政府”的概念。有以下几组概念:

“办公自动化”主要强调硬件技术对传统办公技术的改进。如果仅仅停留在封闭部门内部,自动化程度再高也难以真正改变公共组织的结构和决策理性的局限性。

“政府上网工程”的提法一度时髦。在我国,但凡以“工程”命名的事情,多半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歼灭战”。这种一夜之间文件搬家、机构职能搬家上网的做法,既不全面又不持久更不真实。因为要真正实现“政府上网”,至少要做到三步:一是各级政府内部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业务平台建设;二是各级政府部门之间通过专网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和实时通信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三是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与公众之间进行公共信息的发布与双向的信息交流。而要保证上述三方面要求,至少必须建立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交换中心,实现内网、内联网(内部保密网)、外网和信息资源数据库的三网一库的建设。

分析完“政府上网”的基本概念,也就不难理解“电子政务”的本质要求了。电子政务的构成至少应该包括: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Government),主要是政务信息传递;政府与企业间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Enterprise),主要是电子化办公;政府与公众(Government to Citizens),主要是信息公开。电子政务的功能应该包括:信息资料传递和存储电子化、权力监督和公众参与电子化、内外部沟通电子化、办公电子化。

“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技术不断发展,最终促进政府结构、职能转变的结果,“是运用信息技术打破行政机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虚拟政府,是未来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基本方式和必要工具。它的实现形式是基于互联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质是把工业化管理模式的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结构中运行的大政府,通过互联网转变为新型的管理系统,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同时也适应社会运行的根本转变。”作为一种理想形态,究竟需要多久能够实现,实现后的状态如何还有待论证。

虽然电子政务技术的发展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决策固有的局限性,但是信息技术的革命的确推动了公共决策手段、方式的改进,这种改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电子政务丰富了信息的沟通模式

沟通是信息运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信息沟通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特点:一是互动性,信息的形成者与接收者应该构成基本一致的输出与回馈的互动关系;二是媒介性,即沟通的过程必须借助特定的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加以完成;三是目的性,即沟通必须达到一定的结果,没有结果的沟通也就失去了信息传递的价值。

信息沟通的模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正式沟通形式一般有链状模式、环状模式等。这些传统的沟通形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原生信息在每个接收者身上都有可能被选择性的接受和传播,从而使得信息的完整性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