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情绪与健康
21183200000015

第15章 好情绪让心理更健康(4)

比较介入,正确选择参考群体,减少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也是精神压力产生的重要源泉。要减少相对剥夺感,就要把比较方法引人进来。但比较介入大有讲究,这就是要正确选择参考群体,一定要选准比较的靶子或目标。在生活上、待遇上、地位上,要选比自己低的人比较,这样心理就比较容易平衡和获得相对满足感。反之,心理就容易失衡和产生相对剥夺感。

取舍介入,坚守中道美德,不僭越,不失位

在需要选择取舍的时候,不走极端,坚守中道,这是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法宝。坚守中道就是安分守己,不僭越,不失位。无论按照中国伦理哲学,还是按照西方伦理哲学,中道都是一种德性的表现,过度和不足则是恶行的特征。生活在德性中的人是没有精神压力的,而大部分恶性精神压力是与恶行相伴随的。要消除这种精神压力,就要铲除它所产生的根源——恶行。

制度介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现代人遭遇的种种压力大部分是由社会所造成的。比如,社会把发家致富当作合法的目标来宣传,在结构安排上,社会又没有为每一个人都提供给发家致富的合法手段。

按照默顿的理论,这种目标和手段的矛盾就会使个人产生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在这一挑战面前,有人选择越轨,用非法的手段实现合法的目标;有人选择逃跑,既放弃合法的手段,又放弃合法的目标;有人选择墨守成规,宁愿放弃合法的目标,也要遵守合法的手段;有人选择顺从,既要合法的目标,又遵守合法的手段;有人选择造反,既不要合法的目标,又不要合法的手段。

无论哪一种人,他或多或少都要经受某种程度的精神压力。这就需要制度介入,通过制度创新,为每一个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消除特殊主义和“顺我者昌”哲学在资源分配上的“化公为私”现象,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进入和分享公共资源。

用智慧引导情绪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见于《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亦是养神的一条重要原则。所谓“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内”针对外而言,“守”是坚守、保持的意思,“精神内守”,强调了内环境——精神的安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即“病安从来”,意即精神守持于内,人怎么会得病呢?那么,又怎样“精神内守”呢?

《黄帝内经》在谈到人如何衰老时,明确指出:“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半百而衰”,即是过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不时御神”。御,驾御、控制的意思。时,善也,不时御神,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违背生活规律而取乐,则有害于身心健康,促使人体过早衰老。

精神耗散,不能守持于内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于“神者,血气也”,意思是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大量、过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气血损耗,从而产生衰老。事实证明,一个经常大哭大闹、喜笑过度的人,是不会长寿的。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静、客观地处理各种事物。对于任何重大变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顺应事物的自身规律去解决问题。正如寿世青编的《养心说》里所指出的:“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愤愤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此谓“精神内守”具体运用的最好说明,其中心意思是要人们对外部环境事物要采取安和的态度。安者,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刺激顺其然而适应;和者,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要顺之而去,千万不要为各种琐事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机、挖空了心思,这点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不妨“难得糊涂”一点。

二是要“高下不相慕”。这亦是《黄帝内经》里一句重要养生格言,意思是人们社会地位有高低,但都不要相互倾慕而各安于本位。高下,指社会地位高低而言。高,指贵族,统治者;下,为广大群众、百姓。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难的。自古以来,不少人为了高官厚禄互相残杀,连脑袋都丢了,还谈什么养生呢?还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连别人的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都觉得不舒服。这种人常常可以产生一种“无名火”,使心境抑郁,情绪烦躁。现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烧之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大脑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因嫉妒而产生悲剧的例子是相当多的,《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才华出众,只因嫉恨比他更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最后郁闷在胸,吐血而亡。战国时候的庞涓嫉妒心理恶性膨胀,竟干出了毒害同学孙膑的事情。《水浒传》里的王伦,也嫉妒心极重,当林冲、晁盖等初上梁山时,他深知这些好汉武艺比自己高强,硬是不肯收留。林冲忍无可忍,当众怒斥王伦说:“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妒能的贼!你也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

没有“大量大才”,而又“嫉贤妒能”,这可以说是一切嫉妒心强的人的共同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病态心理。一般说来,强者不会嫉妒弱者,但是,又不是对所有强者都嫉妒。嫉妒往往产生在两个原先水平相仿的人中间。比如,甲乙两人本来关系很好,工作能力也差不多,突然有一天甲的成绩超过了乙,因而受到了领导的器重、大家的敬仰,乙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产生嫉妒之心。这又反映了嫉妒心理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而且这种排他性总是发生在两个关系密切,相互平起平坐的人之间,对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即使他样样胜过自己,也不会去嫉妒,尤其是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更易产生嫉妒。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思想意识修养,把羡慕的心情变成追赶的行动,对感情进行良性控制。还是“高下不相慕”,“知足者常乐”好。

当你发现自己可能有一些情绪不受控制的时候,你要知道,其实并不是你不想控制,而是你可能控制不了。比如在某个悲凉的夜晚,你持续的忧伤无法化解,不得不发个短信给某个你信任的或者你喜欢的人,其实你并非想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而仅仅是自己的某种特定情绪的宣泄……

情绪是怎样产生的?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人们会不断地遇到自然灾害、战争、工作挫折、职业发展、人际交往、家庭—工作平衡、经济、情感、疾病等各种各样的事件。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由于每个人的人格特征、生长环境、文化水平、生活经历不同,对这些事件的感知、体验、解释也会有不同,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表现自然不同。如汶川地震,我们从媒体看到发生的事件后,会十分悲痛,许多人甚至会忍不住潸然泪下,并很快通过捐助物资、到灾区当志愿者等行为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悲悯哀怜等情绪,即使如此,我们也无法像当地灾民一样感知这一事件带给他们的灭顶压力。所以,情绪是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环境事件进行解释和评估的结果,只有被自己察觉、与个人生活相关并引起感知的事件,才会在自己的解释中产生情绪并形成压力。因此,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所感受到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情绪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哪些影响?通常来说,对感知到的事件进行解释后,符合自己的心理需要则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和行为;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需要则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过度兴奋和消极的情绪均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并能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研究认为,压力和个体的身体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同时起作用。当人的情绪高度紧张时,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进新陈代谢,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呼吸、心跳加速,血压、体温升高,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病史的个体如不能合理调节情绪带来的压力,发病概率要高于普通人群;研究还发现,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如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人在焦虑、愤怒时,胃液分泌量增加,胃的酸度和胃蛋白酶量增高,胃黏膜充血,容易形成溃疡。目前人们公认的、测量压力的“社会再适应量表”也证明,由于遭遇负面生活事件者的整体免疫功能降低,此类人易患感冒、结核病、白血病、过敏性疾病。此外,不仅重大的生活事件让我们产生不良情绪,导致心里失衡,其实杂乱的生活琐事,更让我们烦躁不安,正如人们所说“你可以躲得过大象,却躲不过苍蝇”一样,令人苦不堪言。如不能及时排解,这些消极情绪长期累积,有可能患精神障碍和抑郁等病症。我国古代也早有“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胃”之说,可见要想健康长寿,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在心理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