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鱼类世界
21185200000015

第15章 鱼类与人类社会(1)

自人类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鱼类就与人类有了密切的联系。人们不仅食用鱼类,还会将它们人工饲养以供观赏。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还发展出了鱼文化。而科学家们,更是将鱼类的一些生理优势运用到了人类的各项科技研发中。

世界天然渔场

从洋流对渔场影响的角度讲,世界上曾有四大渔场:

1.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2.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3.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4.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秘鲁寒流使深层海水上涌)。

北海道渔场

北海道渔场地处亚洲东部的日本北海道,位于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的海域,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的形成是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引来鱼类,从而使海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纽芬兰渔场

纽芬兰渔场位于纽芬兰岛沿岸,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1534年,由西欧航海家约翰·卡波特在寻找西北航道时意外发现。异常丰富的渔业产量有着“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盛誉。

纽芬兰渔场的形成得益于两股洋流在这片海域附近交汇,其中拉布拉多寒流向南流动,墨西哥暖流向北流动,在纽芬兰岛附近交汇,两股洋流的交汇对渔场形成有两点影响:

其一,使海水发生扰动,将海底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引发浮游生物的繁盛,进而吸引了大量以浮游生物为生的鱼类聚集于此。

其二,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使其停留在渔场内。

这两点都有利于纽芬兰渔场的形成。世界上著名的渔场也大多是类似的成因。同时,在此入海的圣劳伦斯河也为纽芬兰渔场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但在几个世纪的肆意捕捞之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开始在渔场作业。这些全天候作业的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一波一波地驶入了纽芬兰湾。而船上的现代化的冷冻技术能确保刚捕捞上来的鲜鱼速冻保鲜。据统计,这种渔轮一个小时捕获量可达200吨。与这种科技产物相比。在16世纪时一条传统的渔船整个渔季捕捞量也只有100吨。如此大的对比带来的是不可避免的鱼量下降。根据加拿大政府的调查表明,纽芬兰渔场的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急速下降,到了1975年已经减少至只有原来的40%。1992年,加拿大政府针对过度捕渔的状况下达了关于纽芬兰渔场的禁渔令,但显然为时已晚,这已于事无补。纽芬兰渔场就这样成为历史名词。

北海渔场

北海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处于北大西洋暖流与来自北极寒流交汇处。寒、暖海流交汇,产生涌升流。涌升流区海水不断从下层涌到表层,海水下层的腐解有机质等营养物质也随之被带到表层,导致这一海区水质肥沃,形成北海高产渔区。

北海渔场的年平均捕获量约为300万吨,占世界捕获量的5%左右,鲱鱼和鲐鱼几占北海渔场总捕捞量的一半,其他的鱼类还有鳕鱼、鳘鱼和比目鱼等。另外,北海渔场还盛产龙虾、牡蛎和贝类。

秘鲁渔场

秘鲁沿岸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这里水产资源丰富,盛产鳀鱼等800多种鱼类及贝类。

秘鲁渔场资源之所以如此丰富,是与其沿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秘鲁沿岸有一股强大的秘鲁寒流经过,在常年盛行的南风和东南风的吹拂下,发生表层海水偏离海岸、下层冷水上泛的现象。这不仅使水温显著下降,同时更重要的是带上大量的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加之沿海多云雾笼罩,日照不强烈,利于沿海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也对冷水性鱼类、特别是鳀鱼(喜20℃以下的冷水)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因而秘鲁沿海一带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大渔场。秘鲁渔场的渔区宽约370千米,作业范围广泛,有利于渔业发展。

中国天然渔场

中国地域辽阔,海岸线较长,有很好的沿海气候和地理优越性,因此在我国有很多优质的天然渔场。

舟山渔场

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也中国沿海十大渔场之一。舟山渔场,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3省1市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在世界上是较为有名的。舟山渔场位于舟山群岛东部,大致在北纬28°~31°、东经125°以西的范围。其地近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冷暖、咸淡不同的水系在此汇合,使其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鱼群密集。舟山渔场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四大家鱼为主要渔产。

按渔民各作业海域把舟山渔场划分为大戢渔场、嵊山渔场、浪岗渔场、黄泽渔场、岱衢渔场、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和金塘渔场。

舟山渔场有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交汇。

大陆泾流每年平均入海近1万亿立方米,形成强大的低盐水团,水色混浊,春夏向外伸展,秋冬向沿岸退却。

台湾暖流高温高盐,水色澄清,春夏自南向北楔入,直抵沿岸水域,冬季偏离沿岸,向南退缩。

黄海冷水团南下,随台湾暖流强弱的变化,秋冬季似舌尖状伸入渔场,初夏逐渐向北退缩,形成南北带状水团混合区。

舟山渔场潮流属正规半日潮区,外侧岛屿连线以东海区,流向以顺时针方向呈回转流,以西海区,岛屿列布,往复流转突出。

舟山渔场水温,夏季表层月平均最高28~29℃,冬季8℃以下。

舟山渔场盐度,外侧海区月平均29~34‰。内侧海区因受大陆泾流影响变化较大,通常夏低冬高。

舟山渔场水产资源丰富,约有鱼类360种,其中属暖水性鱼类占49.3%,暖温性鱼类占47.5%,冷温性鱼类占3.2%;虾类60种,蟹类11种,海栖哺乳动物20余种,贝类约130种,海藻类约150种。鱼类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鲞鱼)、银鲳(鲳扁鱼)、海鳗(鳗鱼)、蓝点马鲛(马鲛鱼)、鱼、黄姑鱼(黄婆鸡)、白姑鱼、褐毛鲿鱼(毛常)、棘头梅童(大头梅童)、石斑鱼、鲐鱼(青鲶)、蓝圆鲹(黄鲶)、舌鳎鱼、绿鳍马面鲀(马面鱼)、虫蚊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河豚鱼)、鲻鱼、鲥鱼、黄鲫、鲚鱼、鳀鱼(烂船钉)、沙丁鱼、龙头鱼(虾潺)、白斑星鲨、双髻鱼、扁鲨、犁头鳐、黄、弹涂鱼等。

甲壳类主要有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对虾(滑皮虾)、鹰爪虾(厚壳虾)、葛氏长臂虾(红虾)、中华管鞭虾(大脚黄蜂)、中国毛虾(糯米饭虾、小白虾)、日本对虾(竹节虾)、细鳌虾(麦秆虾)、鲜明鼓虾(强盗虾)等。

头足类主要有曼氏无针乌贼(墨鱼)、中国枪乌贼(踞贡)、太平洋褶柔鱼(鱿鱼)等。腔肠类有海蜇。

爬行类有海龟、棱皮龟。

哺乳类有海豚。

西沙群岛渔场

西沙群岛,中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共有22个岛屿、7个沙洲、10多个暗礁暗滩。这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岛屿群漂浮在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美丽且纯净。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无酷暑。以永兴岛为例,极端高温34.9℃,极端低温15.3℃,年平均气温26.5℃,年降雨量1505毫米。

西沙群岛是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之一。

作为我国著名渔场之一,西沙群岛海域宽阔,岛礁星罗棋布,海产十分丰富且珍贵品种较多,每年吸引大批来自各地的渔民入岛捕捞作业。

西沙群岛渔场中生长着大量的珊瑚,为鱼类生长、繁殖带来了丰富的饵料基础和优越的栖息条件。据相关数字统计,西沙群岛海域中盛产鱼类的品种众多,产量较高的有刺鲅、鲔鱼、金枪鱼等十几种。此外,凶猛性鱼类数量也较多,如鲨鱼,几乎分布在整个西沙群岛水域。

石岛渔场

石岛渔场位于山东石岛东南的黄海中部。年平均表层水温为13.3~15.2℃,年平均表层盐度为31.3~32.1‰,水深1~78米。

该渔场地处黄海南北要冲,沿岸流和黄海暖流汇集于此,是多种经济鱼虾类洄游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鳕鱼的唯一产卵场及黄海对虾、小黄鱼越冬的场所之一。石岛渔场渔业资源丰富,为我国北方海区的主要渔场之一。

石岛渔场的主要捕获对象有黄海鲱鱼、对虾、枪乌贼、鲜鲽、鲐鱼、马鲛鱼、鳓鱼、小黄鱼、黄姑鱼、鳕鱼、带鱼等。

大沙渔场

大沙渔场位于黄海南部海域,黄海暖流、苏北沿岸流和长江冲淡水交汇于此。在大沙渔场中浮游生物繁茂,是多种经济鱼、虾越冬和索饵的首选场所。

马鲛鱼、鳓鱼、鲐鱼、带鱼、黄姑鱼、大小黄鱼、鲳鱼、鳗鱼等几乎每年都会在大沙渔场索饵形成渔汛。冬季,小黄鱼与其他一些经济鱼类也会在此越冬。

吕四渔场

吕四渔场位于黄海西南部,东连大沙渔场,西邻苏北沿岸。由于紧靠大陆,大、小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又处于沿岸低盐水系和外海高盐水系的混合区,加上渔场水浅、地形复杂,因而吕四渔场为大、小黄鱼产卵和幼鱼索饵、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吕四渔场是黄海、东海最大的大、小黄鱼产卵场。

中国境内的四大家鱼

在我国境内的四大家鱼指的是依靠人工饲养的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这4种家鱼都是鲤形目鲤科。

鳙鱼和鲢鱼生活在水域中上层,以吞食浮游动物为生;草鱼一般生活在水的中层,主要吃水生植物的茎和叶;青鱼生活在水的最下层,主要是以捕食螺、蚌等水底动物为生。

这4种鱼生活在不同水层的特点,使其成为了中国千余年来在池塘养鱼过程中经过重重筛选选定的混养高产鱼种。

四大家鱼生长迅速、抗病力强,是受人们喜爱的大众食用鱼。

青鱼

青鱼是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中的一个种,又名青鲩、乌青、螺蛳青、黑鲩、乌鲩、黑鲭、乌鲭、铜青、青棒、五侯青等。

青鱼原产于中国地区,后经引进目前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青鱼一般生活在水深5~30米的水层中。

鱼体延长且侧扁,体型壮硕,口大。

青鱼鱼体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成长后全身黝黑。

青鱼体表有较大的圆鳞,鳍为灰黑色,尾鳍凹形,背鳍软条7~9枚,臀鳍软条8~10枚。青鱼的最大体长可达1.2米左右。

青鱼属于初级淡水鱼,通常栖息在水域的中下层。属肉食性,主要以小河蚌、螺蛳等底栖动物为食。在鱼苗阶段,则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

青鱼生长迅速,而且个体较大,成鱼最大的个体可达70千克,肉肥美。

青鱼为高价值鱼类,且较容易人工饲养,所以近年来被不断引种至美国南方等地。但是,据称青鱼在美国的繁殖已经超越特定的养鱼场,曾先后在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俄亥俄河和雷德河中发现其身影。

草鱼

草鱼又称鲩鱼、混子、草青等,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种。

草鱼原产于中国各大江河水系至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目前已经广泛引进至世界各地,并对某些地区造成生态冲击。

草鱼一般生活在水深5~30米的水层中。草鱼的鱼体侧扁且延长;吻短而圆钝;口大、无须,特征是具2排梳状咽头齿。

草鱼的鱼体背部呈青褐色而略带黄色;腹部乳白,鳞片大且具黑缘;胸鳍与腹鳍略带黄色,尾鳍浅叉形;背鳍硬棘3枚,背鳍软条7~8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7~11枚。一般草鱼的最大体长可达1.5米。

草鱼是初级淡水鱼的一种,主要栖息于河川、水库、湖泊的中下游水域。草鱼游泳迅速,性情活泼,为草食性。喜群游于水草丛生之处觅食,主要以水草、浮萍、芦苇等为食。3~4岁成熟,成长迅速。

草鱼是中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从经济价值上来说具有非常优质的食用性。其肉质细嫩,骨刺少,营养丰富。鳞、皮可制胶。

鲢鱼

鲢鱼又叫白鲢、跳鲢、水鲢、鲢子鱼等,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一种。

鲢鱼一般生活在水深0~20米的水层中。鲢鱼体形侧扁、稍高,呈纺锤形。

鲢鱼背部呈青灰色;两侧及腹部呈白色;头较大,眼睛位置较低;鳞片细小,腹部正中角质棱自胸鳍下方直延到****,胸鳍不超过腹鳍基部,各鳍色灰白。形态似鳙鱼。背鳍硬棘1~3枚;鲢鱼为初级淡水鱼,栖息于江河、水库及湖泊的上层水域,性急躁,善跳跃。属杂食性,以浮游藻类及有机碎屑为食。

鲢鱼是人工饲养的大型淡水鱼,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多与草鱼、鲤鱼混养。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较宜养殖的优良鱼种之一。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鳙鱼

鳙鱼又叫花鲢、胖头鱼、大头鱼,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一种。

鳙鱼原产于中国境内,因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被引进到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中,但由于其生长特性目前已对部分国家水域造成生态问题。

鳙鱼体长可达112厘米。体侧扁,头部特大,其眼位于其头的下半部。

鳙鱼的背部呈暗黑色,并且分布有不规则的深色斑块;腹部灰白色且呈圆滑状。

鳙鱼的尾鳍呈叉形,有3枚背鳍硬棘,背鳍软条有7枚,臀鳍硬棘1~3枚,臀鳍软条12~14枚。

鳙鱼属于初级淡水鱼类,一般栖息在江河水库、湖泊的中上层。鳙鱼属肉食性,以细密的鳃耙滤食浮游动物,性情温和。

鳙鱼具有洄游习性,平时多生活在有一定流速的水中。生长迅速,最大个体可达4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