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鱼类世界
21185200000017

第17章 鱼类与人类社会(3)

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大城山遗址发掘出土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一枚鱼镖和两枚鱼钩。其中一枚鱼钩长4厘米左右,另一枚长2厘米左右。此时的人们已经懂得在鱼钩上使用倒钩技术。

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黑龙江省宁安县的牛场遗址中发掘出土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一枚鱼钩。

1952年,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郑州市的商代遗址中发掘出土了属于商代时期的3枚鱼钩。

1958年,考古人员在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营子的青铜短剑墓中发掘出土了属于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的一个渔钩坠子(和现在用的铅片、铅块作用相同),同时出土的还有3枚鱼钩。

另外,在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骨质的鱼钩。而在郑州商朝早期遗址中,还曾经发掘出土过青铜制的鱼钩。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人们还发掘出了涂红、穿孔的草鱼眶上骨;作为一种饰物,它表明鱼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良诸文化遗址、大溪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等,都先后发掘出土了各种捕鱼工具,如带索鱼镖、骨质鱼钩、石质陶质网坠等物。

沿海地区也出现了磨制石器渔具,如石制、陶制的网坠,骨制的鱼钩、鱼叉、鱼镖和织网用的骨针。这又充分展示了远古时代渔业的繁荣。

从考古发现来看,其中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彩陶鱼图,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璜、玉块鱼图,是中国鱼文化发展到达早期高峰的标志。鱼类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成为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对象,这便是鱼文化产生和形成的开端。

鱼与人类情感表述

在古代,鱼不仅仅是人们的图腾崇拜,更是人类感情表达的依托事物。

鱼与爱情

人们非常喜欢用鱼来表述爱情。

例如,利用鱼与水相融、依托的亲密关系来描绘爱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婚联上有这样的句子:“鱼水千年合”、“鱼水合欢成伴侣”、“两情鱼水春作伴”等。

另外,古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人用莲象征爱情,用鱼代表女性,所以《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可以说这是一首表现男女相悦嬉戏的情诗。

鱼与传书表情

古代的传说中,鱼和大雁一样都是可以传递书信的。

如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西厢记》中还有这样的一段唱:“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其中“一春鱼雁无消息”,就使用了“鱼雁传书”的典故,很好地表达了崔莺莺希望张生勤来书信的感情。

借鱼明志

在古时候,一些文人墨客也非常钟情于鱼,他们常常在自己的诗文中借鱼明志,表达自己对于自由的向往。

例如,在《庄子·秋水》中就有一段经典的对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话主要说的就是庄子的谈话艺术,表现了庄子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渴望。他非常羡慕鱼的自由。

另外,我们应该也注意到古代的隐士们也多是以樵夫和渔人的形象出现的。而渔人更是隐士的典型象征。

在《楚辞·渔父》一文中,写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他劝屈原不必怀瑾握玉,应该同流合污,其实这是试探屈原,并不是他的本意。这个渔父还唱到:“沧浪之水清矣,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我足。”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隐士。

鱼与希望

鱼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其中尤其以鲤鱼为甚。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文化宝库中,鲤鱼一直代表着“吉祥”的寓意,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许多古诗中找出各种关于鲤鱼形象的描写,这些描写大多都被寄予了作者的一种精神。

另外,许多成语也利用了鲤鱼的谐音,表达了人们的美好希望。例如,鲤鱼的“鲤”和“利”谐音,故有“渔翁得利”、“家家得利”之说。其他“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等,都是取意鲤鱼。

同时,流传千万年的坊间传说,更是将“鲤鱼跳龙门”作为吉祥之说。

鱼与科技发明

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获得的提示,例如利用蝙蝠的行为发明了雷达,从昆虫复眼得到提示发明了高速摄像机等。这其中当然也不乏人类利用鱼类行为及生理特征而发明的高科技产物。

“吸锚”装置的发明

荷兰的科学家根据鱼发明了一种“吸锚”装置。这一装置可以帮助大型船只甚至是航空母舰完成海上的安全锚定。

我们都知道鱼的游泳能力较差,主要靠头部的吸盘吸附于游泳能力强的大型鱼类或船底来畅游大海。因此又被称为是吸盘鱼、粘船鱼。

科学家就是利用鱼这种帮助其“免费旅游”的特殊“工具”研发出了吸力超强的海上锚定吸锚。

另外,科学家们还利用鱼吸盘的原理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种可以帮助人们吸住海底沉船或是其他大型物体的吸盘工具。

辅助游泳器

人们一直渴望像鱼儿一样在海洋里自由自在地游泳,最近希腊研究人员发明了像是海豚尾巴的脚部辅助游泳器,这种设计不仅可以令游泳者的脚与水的接触面积变大,而且能够帮助游泳者实现更协调的打水动作,并产生推力。

辅助游泳器的两块主体板呈30°夹角,由碳化纤维和玻璃纤维构成,总重约1.1千克,非常轻巧。和人体脚部相连的脚踏板则由钛金属制成,非常轻便和结实。就现在反馈的情况来看,它可以帮助一般人轻松游到每小时13千米的速度,这几乎是菲尔普斯北京奥运会记录的两倍。

这种辅助游泳器适合游泳或潜水,当使用者想离开水面看看更广阔的海洋风光时,辅助游泳器还可以让游泳者像海豚一样跃出海面,令人享受到在海面上跳跃的快感。如果有几个同伴一起游泳,还可以来一场盛大的海上芭蕾呢。

如果多加训练,游泳速度还能成倍提高。在最近的一次测试中,专业人员能和被驯养过的鲨鱼一起游泳。在某些游程中,专业人员的游速可以超过鲨鱼。

鱼类行为的利用

鱼类行为与水质监测

鱼类作为水域生物,对于其所生活的水域环境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倘若水域水质发生了变化,大多数鱼类就会为了生存做出回避行为。

我们都知道鱼类回避行为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通过观察鱼类来对水质污染进行监测,并对水源进行治理和抢救。

鱼类行为与地震

通常地震来临前,很多动物都会做出不同的异常行为,例如青蛙会跳出池塘甚至跳到大街上。那么鱼类会对地震的到来做出什么反应呢?

1917年7月31日,云南大关发生6.5级地震。地震前一个月,大关河中鱼类浮出水面,震前数日,河水大涨,千万河鱼自跃上岸。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7月25日至27日柏各庄农场鱼池中的草鱼、鲤鱼成群跳跃,窜出水面,有的鱼头朝下打旋。

从这些实际的案例来看,鱼类的确会在地震前做出很多异常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捕捉到这种行为,就可以对其加以利用,做好防震工作。

当然,鱼类的异常反应并不都是地震引起的,其他因素也可引发鱼类作出异常反应。如鱼生病、发情、气候、饥饿、环境污染和饲养不当也会出现异常。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不能把一些与地震无关因素造成的“假异常”,误认为是地震前兆,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使鱼群聚集于此。

“世界第一大渔场”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北海道附近的海水难能可贵的未受污染。这就使鱼类的品质得到了保障。同时日本北海道渔场的产鱼种类很多,主要产鱼类型有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当地的美食也多以海鲜为原料,水煮、天妇罗、火锅,每款饮食都清淡、考究、易消化。

鱼类在地震前为什么会出现异常反应呢?

这是因为当地壳内部岩层发生微弱破裂时,所产生的振动就会传到水体中,进而刺激了鱼类侧线器官中的感觉细胞,又通过这些侧线神经传到鱼类脑部。

地震前出现地声和频率低于16赫兹的次声,声波进入水中,刺激鱼的内耳器,经耳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反映。

震前有时能引起水的化学成分的变化,也使鱼类出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