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的逻辑
21189900000014

第14章 货币在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2)

一个衡量市场上物价总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是国家分析物价变动对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影响,从而制定有关物价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物价管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企业做出相应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物价总水平上升则意味着发生了通货膨胀,反之,物价总水平下降意味着通货紧缩,物价指数正是用来衡量经济中发生的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的一个指标。

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这个加权平均数,就是价格指数。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

现在各国多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主要指标。消费者物价指数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从2001年1月起,中国国家统计局按照固定基期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称为定基价格指数。采用国际通用做法,逐月编制并公布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作为反映中国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主要指标。

中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主要根据全国城乡12万户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的资料和相关的资料确定。共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263个基本分类,约700个代表品种。运用抽样调查技术对全国550个市县,近3万个采价点包括食杂店、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以及农贸市场与服务消费单位等。进行价格调查,加工整理后计算出来的。

CPI构成和各部分比重

2011年最新调整为:

1.食品31.79%

2.烟酒及用品3.49%

3.居住17.22%

4.交通通信9.95%

5.医疗保健个人用品9.64%

6.衣着8.52%

7.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5.64%

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3.75%

由于CPI主要用于衡量居民生活费用的变化,只反映与居民即期消费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故不直接包含投资品和资产项目(如股票、房地产等)的价格波动。

根据国际惯例,中国没有将房地产价格直接纳入CPI之中,而是采用租赁价格与虚拟租金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以居民住房的房租、水、电、燃料、购买商品住宅贷款利率、住房维护修理费用、建房及装修材料等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动,特别是房租的变动,来反映居民住房消费价格变动的情况。但中国CPI中居住类价格的权重只占17.22%,远低于30%的国际平均水平(加拿大为36%,美国为42.1%)。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CPI通常是世界各国判断是否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但世界各国的判断标准并不一致,3%~5%的范围是普遍意义上被认为出现通胀的标准,而CPI超过5%则被认为是通货膨胀已经比较严重。高速经济增长率会拉高CPI,但物价指数增长速度快过人民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就一定不是好事。一般说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很难超越3%~4%。

关于流动性

流动性(Liquidity),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很少损失)顺利变现的能力。一种货物的买卖次数多少可以看作是该货物的流动性标志。一个流动性高的市场,意味着市场上在任何时刻都有很多买家和卖家。这样的市场被称为深市场,在其中订货多少对货物价格的影响不大。

衡量流动性有两把尺度:一是时间尺度,即卖出需多长时间;二是价格尺度,指与公平市场价格相比的折扣大小。

常见资产的流动性按大小排列,一般有这样的关系:现金>;活期存款>;短期国债>;蓝筹股>;一般股票>;城市中心小户型物业>;城市外围大户型物业。

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

例如中国拥有很大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换给人民币,也就是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如果投放过多,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可能造成“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因而产生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

中央银行可通过多种货币政策手段干涉投放的货币量,从而调控流动性。

金融催活经济,信贷改变历史

金融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可以带来什么好处?

人们怎样处理自己的收入盈余呢?放在床底下或地洞里,也许很可靠,但不会产生任何效益。如果存入银行,按利率5%计,不到15年,本利合计就会翻番。如果通过金融理财,达到美国道琼工业指数自从大萧条后的1932年到近年来的年度复合增长率7.54%(起始点41点,终止点12962点,你的财富将增至31600%(316倍);当然这只是这笔财富为社会经济产生的总效益反馈给你的那一小部分。有人形容,就是这个7.54%的年复合增长率使美国登上世界第一强国的宝座。

今以信贷市场常见的住房按揭贷款为例,说明每个人可以享受到的信贷效益。假如你年近而立,月入近万元,想买一套价值100万元的住房,你可以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小心避免大额消费,每个月省下钱来,等到年近花甲时,终于实现购房目的(假如不计通货膨胀)。但若利用住房按揭(Mortgage)贷款,就可以马上买下房子,即时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美梦,按月在不超过收入30%的条件下分期还款。这就是说,你要等20多年才能买到的住房,拜金融体系之赐,利用住房贷款,摊平一辈子的消费水平,实现即时超前消费,极大地提升了个人和家庭的享受水平和人生幸福感。

按揭即圆置屋美梦

中国改革开放前,甚至20世纪90年代以前,没有信贷消费,那时城市一般居民的居住状况相当紧张恶劣,农村盖得起房的人也极其稀少。如今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水平大大提高,原因当然有许多方面,但借贷制度在改善住房条件方面居功至伟。

有人以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为证,视借贷消费为洪水猛兽。其实借贷消费(或“信贷消费”)就像各种金融产品一样,仅是一种工具而已,把金融工具演变成洪水猛兽的是人。信贷消费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弊大于利,那就是贷出了超出还贷能力的款项。

一旦人为放松信贷,以超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来降低借贷成本,误导社会大众过度甚至滥用借贷消费,然后由华尔街用高杠杆衍生工具将这些借条打包销售,这样就可以将借贷消费演变成洪水猛兽。

金融发展对个人生活意义重大,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来讲也是如此。

新增加的需求必然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比如说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因为有了种种贷款金融工具,可以让许多人提前消费,人们在年轻时甚至上大学期间就能买到房子和汽车了。对于房地产或汽车行业商而言,等于将本来要等许多年才可能销售的产品提前售出了,使得今天的房地产行业或汽车行业马上就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带动了相关行业。另一方面,正因为有了这些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每个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比没有按揭贷款的时候增加了。人们本来要节省的钱就能投入消费,可以买服装、添家具、上餐馆、旅游度假等,从而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内需。这些新的开支产生连锁反应,社会企业利润上升,就业机会增多,就业人员增加收入,民生得到实惠。

政府的税收也相应增加了,财政部就可以拨出更多经费,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国防建设,支持科研、教育、扶贫等各种战略性投入。可见适度提前消费给各个方面都带来更多的利益和机会,其反馈作用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正面效应,意味着启动了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今后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所以金融手段的丰富创新,不是简单的提前或错后消费而已,而是挖掘经济增长潜能的重大问题。

货币惹的都是大祸

通货膨胀

通货,是“流通货币”的简称,亦即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的总称,它既包括纸币和硬币,也包括支票、银行本票等可以流通的信用工具,但主要指的是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

如果投入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发行量过多,大大超过流通实际需要的数量,以致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就称为通货膨胀(Inflation)。

凯恩斯说过:“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

弗里德曼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通货膨胀由钞票印刷机制造出来”)。当时欧美许多经济体正遭受严重的通货膨胀,人们纷纷指陈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例如国际石油价格飙升、工会势力太强大、企业主太贪婪,甚至世界人口爆炸等。持有这类看法的人士有新闻评论员、政府官员、各种社会团体,还有知识界人物等,其中不乏货币研究的专家学者。

弗里德曼的观点是,这些关于通货膨胀的说法都不对。通货膨胀现象只有一个责任者,那就是中央银行(在美国是联邦储备银行)。如果这个机构能适当控制货币供给量,通货膨胀便不会发生。上面种种说法不过是中央银行借以放松货币供给控制的借口罢了。

弗里德曼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但未能囊括一切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即便央行没有放松货币供给,如果商品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的增长,或因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者主动提高价格包括提升工资或利润,都可能引起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和的通货膨胀,比如物价上涨控制在1%~3%,可使厂商多得一点利润,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能像润滑油一样利于经济的发展,却不会引起社会****,这就是所谓的“润滑油政策”。例如英格兰银行以控制通货膨胀率在2%上下浮动一个百分点为目标。

通胀一旦失去控制,物价年度上升接近或达到两位数以上,人们必然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可能产生动荡。如果形成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货币大幅度贬值,社会物价持续飞速上涨(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人们将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这时整个社会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常的社会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最后容易导致社会崩溃,政府垮台。

《引言》开宗明义,已经列举了1923年的德国、1949年的中国,以及本世纪初的津巴布韦发生恶性的脱缰的通货膨胀实例。此时,通货膨胀排山倒海而来,国家陷于币值崩溃危机,为害之烈,影响之广,甚至人间任何其他创造发明物难以与之比拟。

停滞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如果慢性长期发展,会造成物价上升、经济停滞,和高失业率同时存在的死气沉沉的经济现象,称之为停滞性通货膨胀,简称滞涨(Stagnation),亦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是一种很难治理的经济顽症。

经济停滞、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不可避免的经常发生的现象。但在“二战”前或战后初期,它们并不同时发生,而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交替出现。经济停滞和大量失业只发生在周期性的危机阶段和萧条阶段,与此同时发生的是通货紧缩、物价普遍跌落。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总是与经济繁荣和失业率减少同时发生。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普遍出现了经济的停滞、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一旦陷入滞胀,政府很难依赖单一的货币政策来治理。如果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企业经营成本加大,会因为投资和消费不足使经济更加陷于停滞,甚至引发负增长。若为刺激经济增长而实行扩张性的财政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由于实体经济缺乏投资热点,失业不会得到缓解,过剩的资本将涌向虚拟经济领域,导致资产类价格暴涨,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而且,即便经过痛苦的治理,走出了滞涨,其负面作用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美国的经历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美国1974年8月福特就任总统时,“滞胀”现象已经出现。福特总统上台初期宣布通货膨胀为美国的头号大敌,同时,失业率在9个月内上升到了9%。美联储的宏观经济政策时紧时松,疲于应付,而经济却一直呈现出高失业、高通胀的“双高”特征。

1977年卡特政府上台后,为了降低失业率,开始实行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1979年第四季度通货膨胀率上升至12.7%。1976年第四季度到1979年第四季度,在黄金价格和石油价格都迅猛上升的同时,美元不断贬值,GNP增长率从4.9%降为1.0%。这时公众对民主党政府及美联储的宏观经济政策失去信心,导致了共和党政府的上台。

如何解释“滞胀”的形成机制,西方不同经济学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