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21190400000019

第19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2)

二、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

中国是世界人口活动过程历史记载最古老的国家。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理环境的特殊限制,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平衡。总的来说,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地区多,山地、高原地区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沿江、临海公路及铁路沿线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

一般来说,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但二者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和汉族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如在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中,汉族人口都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汉族人口占40%多。同样,在各汉族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近20年来,少数民族杂、散居人口增长快,民族杂散居的县市越来越多。

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8.49%左右,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29个民族分布在全国所有的省区中。全国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少数民族在中国县级行政区域都有居住。这种居住格局决定了中国各民族之间,尤其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

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是回族,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等25个民族。

三、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大致分属于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共有10个语族、16个语支、72种语言。

汉藏语系分为汉语和藏缅、苗瑶、壮侗三个语族。属于藏缅语族的有藏、门巴、仓拉、珞巴、羌、普米、独龙、景颇、彝、傈僳、哈尼、拉祜、纳西、基诺、怒苏、阿侬、柔若、土家、载瓦、阿昌等语言;属于苗瑶语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语言;属于壮侗语族的有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难(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语言。

阿尔泰语系分为蒙古、突厥、满—通古斯三个语族。属于蒙古语族的有蒙古、达斡尔、东乡、东部裕固、土和保安等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西部裕固等语言;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语言。

南亚语系是孟—高棉语族,有佤、德昂、布朗等语言。

南岛语系的是印度尼西亚语族,有高山族诸语言。

印欧语系的是属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和属印度—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

此外,朝鲜语和京语的系属尚未确定。

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它产生以后,克服了语言的时空限制,扩大了信息传播,增加了文化积累,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汉字不但是汉族的文字,也是全国各个少数民族通用的文字,是在国际活动中代表中国的法定文字。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不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而直接使用汉字外,有29个民族有与自己的语言相一致的文字,由于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文字,如傣语使用4种文字,景颇族使用2种文字,所以29个民族共使用54种文字。这29个民族分别是: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羌族、锡伯族、俄罗斯族、独龙族、基诺族。

第三节汉族

一、汉族概况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既有主源又有支源。汉族的主流有二:一是生活在黄河两岸中原地区的炎黄集团,二是活动在华东地区的东夷部落。其支流有三个:一是生活在华南、中南地区的苗蛮集团,二是生活在西南的百越集团,三是生活在西部和北部的戎狄集团。汉族先民经过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已形成了以“华”、“夏”的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便与周边各民族相区别。其后秦始皇灭六国又使分为秦、楚、赵、燕四大支系的华夏民族完成了统一。汉朝以后,华夏民族在稳定和发展中完成了向汉民族的转化,周边各族也以“汉人”称呼中原人,逐渐地汉民族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5000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文化信仰方面,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

二、汉族的风俗习惯

(一)饮食习俗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饪,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八大菜系。在日常饮食方面,汉族实行三餐、二餐并行的餐制,并以聚餐制为主要形式。在岁时节日中,民间还有相互馈赠食品的习惯。此外,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二)服饰习俗

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为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在服制上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不可以被称做“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的部分民族的服饰均有借鉴。

(三)婚礼习俗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在汉族人生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汉族传统的婚礼主要体现在“三书六礼”之中。“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允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或所谓“黄道吉日”;“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此外,婚礼中还有过火盆、跨马鞍、拜堂、掀盖头、喝交杯酒、进洞房等习俗。

(四)尊祖敬老习俗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相,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说:“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五)节日习俗

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节日,有的一直延续至今,有的则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淡化了。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汉族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有: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贴年画: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吃年夜饭:除夕之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若有亲人无法回家团聚,也要空出一个席位,以表思念。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常常要给晚辈发送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此外,春节期间民间还有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等各种民间娱乐活动。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日、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此外,各种民间戏曲和杂耍也要云集在一起更增添了节日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