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21190400000022

第22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5)

(二)民俗

朝鲜族待人友好热情,彬彬有礼,尤其是有着良好的尊老敬老的习俗。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要问安让路;就餐时给老人摆单人桌,父子不同席,儿媳恭顺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席间若无法回避时,年轻人应举杯背席而饮;年轻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烟,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对火。

朝鲜族过去有一日四餐的习惯。除早、中、晚餐外,在农村普遍还要在晚上劳动之后,加一顿夜餐。朝鲜族的主食以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此外,各种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状糕、发糕等也是朝鲜族的日常主食。朝鲜族日常菜肴常见的是“八珍菜”和“酱木儿”(系汉语译音,意为大酱菜汤)等。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鲜族泡菜做工精细,享有盛誉。朝鲜族特别重视节日、礼仪食俗。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节日菜肴品种繁多,并备时令名菜。除了传统节日外,小儿周岁、结婚、老人六十大寿,都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所有礼仪筵席,以祝贺老人六十大寿的“花甲”席最为讲究和隆重。

朝鲜族住房多建于近水源之处,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辫抹泥为墙,屋顶四面坡,用稻草覆盖。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门(同时也是窗),室内通屋为炕,进屋脱鞋,盘腿而坐。农村在房屋东端室内养一头大黄牛,院内放牛车及捣米用的杵臼。近年朝鲜族已发生变化,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民族风格的室内设计日渐减少,一切向现代化发展。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称。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纽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很大差别。

朝鲜族婚礼的仪式很复杂,要分别在女方和男方家举行。新郎婚礼一般要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后,便独自回家,随后新娘等待选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样搭起醮礼厅,为新娘摆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认、施礼,被请去招待,至此,婚礼才告结束。朝鲜族结婚后一般都不离婚,他们在婚礼中举行献木雁的仪式,象征夫妻白头到老的愿望。

朝鲜族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朝鲜族民间节日亦有“元旦”(春节)、“上元”(元宵节)、“上已”(农历的3月3日)、“寒食”(清明节)、“燃灯节”(农历4月8日)、“端午”、“中秋”、“重九”、“冬至”等。另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周岁、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此外,朝鲜族还专门为老年人设立了“老年节”。自古以来,朝鲜族把尊重老人看成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极为重要的礼节。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老人关怀备至。1982年以来,在朝鲜族聚居的延边地区,各地都成立了老人协会。1984年,将8月15日定为“老人节”。

第五节壮族、土家族、苗族、黎族、羌族

一、壮族

(一)概况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到2008年达19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其中90%以上的壮族人聚集于广西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

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从而使壮文在壮族地区得到了全面推行使用。

壮族的宗教信仰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部分壮民信仰佛教和道教。

壮族具有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左江沿岸的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二)民俗

壮族待人热情,讲究礼节。凡有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赴宴做客,则要给老人让座,要将鸡头等菜留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的日常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米、旱禾、木署、红薯、芋头等。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壮族喜食糯米饭,节日还要做成五色花饭,用大米做成各种粉糕。甜食也是壮族食俗中的一大特色。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壮族住房以“干栏”式建筑最具民族特色。“干栏”,俗称吊脚楼,多为两层结构,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则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壮族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多在火塘边进行。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服饰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他们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妇女穿右衽滚边衣,大裆裤。中青年妇女喜挂围裙,以银链为裙带系在腰际。喜戴银镯,耳挂银环或玉环,脚穿绣花布鞋。男子穿唐装便服(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不论男女老少,裤子都是蓝色和黑色。此外,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少女佩戴。小儿戴漏顶的绣有“长命富贵”字样的花边帽。现在壮族男女青年服饰已与城镇的汉族无异。

壮族婚姻旧时多数由父母包办,媒人介绍,即使男女双方在歌会上结识,情投意合,亦须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现在大多数地区实行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壮族结婚一般人家不讲究嫁妆,有钱人家才有嫁妆陪嫁。新娘不坐花轿,新婚夫妇不用拜堂及拜见翁姑,不兴闹洞房。

壮族婚姻有的地方还保持着“不落夫家”的习俗,即行婚礼后,新娘一两年内不落夫家,待有了生育方长住夫家。

壮族的丧葬习俗也有民族特色。葬法实行木棺土葬,按传统习惯,人死后,尸陈屋内,男的要剃头,女的要梳头。亲生子女到水边挑水,烧香投币,作“买水钱”。然后为亡者沐浴,更换新衣、鞋袜,穿单层不穿双层,穿黑不穿白,用粗麻布缝成围身带。死者年过36岁,方允许使用黑漆棺材,36岁以下,只用白色棺材。

壮族的节日较多,除了与汉族相同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外,还有一些本民族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对歌节、铜鼓节、蛙婆节、吃立节、农具节、花婆节等。壮族节日以春节最为隆重,从十二月下旬起,敬送灶王,打扫卫生,家家杀猪、酿酒、舂糍粑、蒸年糕、贴春联,准备过年。除夕晚上,陈供品,祭祖敬神,合家团聚,辞旧迎新。新年初一清晨,人们竞相早起,开门迎财,讲吉利话。姑娘们则争先到井泉边“买”新水。从初二开始,妇女带小孩回娘家走亲戚,探望父母。新婚媳妇则由夫家派人去接,有一对女伴跟随,当晚村上男青年前来对歌。从正月初二至十五这段时间,壮族农村以舞狮、舞龙灯串村拜年、唱彩调,唱桂戏等为乐。正月十五夜,村村闹元宵,舞狮、舞龙灯“辞年”。第二天送龙灯,龙身龙尾拿到河里烧毁。元宵之夜,壮家亦兴吃汤圆。此外,三月三歌节也是壮族一个重大的节日。农历3月初3日为壮族对歌节。壮族男女青年拥着龙亭对歌,通宵彻夜。大浪一带壮族男女青年则在这天汇聚双河庙对歌,气氛十分热烈。这一节日一般要持续三天。如今的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二、土家族

(一)概况

土家族人口数为802万多。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市县;贵州省沿河、印江等县。从现有的资料可以推断,大约在五代以后土家族便开始形成单一民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从事农业生产,善于渔猎。

土家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土家族的傩戏,可以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传统的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古朴刚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西兰卡普”(土家铺盖)是土家姑娘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是中国名锦之一。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其祖先崇拜为土王、八部大神、向王、向王军,这些都是土家早期的祖先神。

(二)民俗

土家族热情好客,过去贵客到来,要放铁炮欢迎。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也必盛情款待。若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土家族以包谷、稻米为主食,喜好喝酒,其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唐馓。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此外,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在服饰方面,女装为短衣大袖,右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传统服饰。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根据地形,分半截吊、半边吊等,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土家族婚姻习俗不论是旧婚还是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其婚姻习俗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是以“山歌为媒”的自由择偶方式,二是“哭嫁”。“哭嫁”是土家婚俗的重要特色,因哭声文词巧妙,有腔有调,悦耳动听,所以人们又称为“哭嫁歌”。

土家族的丧葬过去多实行火葬,后受汉族影响实行土葬。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较多,其传统节日主要有赶节、牛王节等。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过赶年节要做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年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傩戏等。

牛王节是各地土家族的一个重要节日。牛王节选择四月初七、四月初八、四月十七日、四月十八日等不同的日子,因地区而异。这一天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先。摆筵席招待出嫁的姑娘和至亲好友。

三、苗族

(一)概况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总人口为90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四川等省(区)。相传,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黎”部落,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迁徙的足迹不仅遍布南中国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过境,走向异域。如今越南、泰国、老挝以及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苗族人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