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创新发展
21190900000012

第12章 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背景下的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上)(2)

2.浦东开发前后的上海经济增长分析

对1978-2007年上海与江苏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1990年开始的浦东开发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为江苏经济和长三角经济腹地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是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上海经济增长。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付诸实施的,其国家战略意义已经非常充分地显现了出来。由浦东开发开放而引发的先进制造业在长三角的集聚,使它成为中国能参与当代国际分工和产业竞争的重要区域。浦东开发开放也为周边区域甚至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将其发展历程分阶段考察的话,1990年代上半期属于“基础开发”阶段,它对周边区域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体制创新示范效应和商业机会外溢效应。1990年代下半期则进入“功能开发”阶段,它对长三角、江苏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带动作用不断得到增强。

二是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上海服务业增长。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服务的带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服务扩展方面,也表现在金融、贸易和国际航运服务方面。在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区域的服务需求的支撑下,上海口岸贸易占全国的份额不断扩大,国际航运中心的能级迅速提升,融资功能日趋强化。随着国际性大银行、大财团、大企业的加速进入,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必将进一步提升,其服务的能力也必将进一步强化。到201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将基本确立,上海将成为世界上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之一。2005年,洋山深水港区一朝工程建成,洋山保税港区也投入运营,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工程也将建成并投入运营。2008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100万标箱,继续位居世界第三位。目前,全球排名前20位的大集装箱班轮公司全部入驻上海,航线覆盖全球300多个港口。上海下一步将继续加快洋山深水港区后续工程建设,以满足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的需要。上海充分发挥好洋山保税港区政策优势,创新航运服务,提升航运功能,完善航运环境,必将吸引更多的国际物流和航运服务企业集聚上海。

3.上海经济与江苏城市经济板块联系强度

上海经济发展对江苏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一个重要方面的表现,是其与江苏主要城市经济板块的联系在不断增强,尤其是与空间区位优势明显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城市经济板块的联系被不断强化。

(1)上海经济与江苏城市经济板块联系强度的时间序列分析。考虑到选取样本年的经济学意义,我们以1990年浦东开始开发时为基础比较年,每相隔5年选一个样本年,即分别选择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为样本年,利用引力模型对上海经济与江苏城市经济板块联系强度进行考察。

从对江苏省地级市域经济板块与上海经济联系强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地理位置离上海市越近或有快速交通束连接的江苏省的市域经济板块与上海经济的联系越紧密,如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南通市域经济板块,在2005年的经济联系强度系数在20以上。除南通外,长江以北的地级市域经济板块与上海经济联系还比较弱,在2005年的经济联系强度系数仍在5以下,其中的连云港和宿迁市域经济板块与上海经济联系还不到1;显然,缺少快速交通束连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南京城市经济板块与江苏省其他地级市城市经济板块的联系强度对比分析。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由于自身经济实力与上海市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在对省内城市经济吸引强度方面明显弱于上海市。尤其在苏南经济发展上,上海市经济的辐射作用明显大于南京市。这一结论可从苏南城市经济板块的实力梯度变化得以证明。

从对南京市域经济板块与江苏其他地级城市经济板块的联系强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地理位置离南京市越近或有快速交通束连接的江苏省的市域经济板块与南京经济的联系越紧密,如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市域经济板块,在2005年的经济联系强度系数在9以上。除扬州、淮安外,长江以北的地级市域经济板块与南京经济联系还比较弱,在2005年的经济联系强度系数仍在2以下,其中的连云港和盐城市域经济板块与南京经济联系还不到1;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苏北与南京之间缺失区位优势和快速交通束连接。

4.上海经济与江苏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将1978-2007年的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与江苏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寻找出上海经济与江苏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在江苏经济与上海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中,判定系数为0.997,说明在上海经济与江苏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三、长三角经济增长对江苏经济的极化和辐射影响

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其相邻近的区域经济板块的极化和辐射影响增强。江苏经济的南北区域经济板块发展的差异大,苏北经济板块也不属于16个城市经济板块组成的长三角经济区。因此,长三角经济这一强大经济极核区辐射源对江苏经济的南北区域经济板块的极化与辐射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1.长三角经济的极化作用

苏南经济的快速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长三角尤其是上海经济极化和辐射的结果。苏南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引致各种生产要素向苏南区域流动,从而又进一步促进着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经济的这种极化和辐射作用体现在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间序列变化方面。

(1)长三角港口群合作的世界级大港功能增强长三角经济极化作用。(中国东部又一深水海港洋口港于2008年10月28日在江苏如东通航,为长三角“一体两翼”港口群的格局增添了新的组成成员。洋口港是长三角北翼最佳的深水港,可通行30万吨巨轮,洋口港与天津港、连云港等港口相比,是距离太平洋主航道最近的一个港口。洋口港产业定位为发展大型临港石化、能源、冶金及现代物流产业,可以优化长三角的港口布局,改变长三角的港口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2008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三角港口群给予定位:加快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尽快建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长三角港口群中,上海港和宁波港作为中国两个吞吐规模最大的港口,目前货物吞吐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四,两港在功能定位、腹地范围等方面就一直存在竞争关系。******提出以上海港为中心,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框架,使各方分清了功能定位,明确了发展方向,有利于长三角港口在互补中谋求共赢。定位明确后,未来长三角港口群集装箱运输布局将以上海、宁波、洋口港为干线港,由南京、镇江、南通、苏州等长江下游港口共同组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系统,相应布局连云港、嘉兴、温州、台州等港口为支线和喂给港口;进口石油、天然气中转储运系统将以上海、南通、宁波、舟山港为主,相应布局南京等港口;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以宁波、舟山、连云港港为主,相应布局上海、苏州、南通、镇江、南京等港口。竞争和合作能催生世界级功能大港。长三角港口群合作已是大势所趋。总体来看,长三角各地港口的合作多为行政区域内部的整合,如苏州把太仓、常熟、张家港港口加以组合,或是跨区域港口间码头公司的合作经营,如上港集团在长江流域各港的控股。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港口功能建设,港口合作向更深层次拓展,有有利于增强长三角经济极化作用。

(2)长三角人才流动增强长三角经济极化作用。以江苏为例,江苏经济中的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指标年度变化较大。按引进人才的区域划分,2004年苏南经济板块引进16.5万人(含引进的毕业生),占全省引进人才总数的67.1%,其中引进高层次人才(有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的人才)5700多人,占该区域引进总数的3.5%;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市分别引进7.4万、3.6万、2.43万、1.66万、1.41万人,其中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市分别引进高层次人才1991人、1097人、992人、867人、765人。苏中经济板块引进人才(含引进的毕业生)2.76万人,占全省引进总数的11.2%,其中引进高层次人才1200多人,占该区域引进总数的4.3%;南通、泰州、扬州市分别引进1.51万人、0.73万人、0.52万人,其中引进高层次人才621人、345人、246人。苏北区域经济板块引进(含引进的毕业生)3.62万人,占全省引进人才总数的14.7%,其中引进高层次人才1300多人,占该区域人才引进总数的3.6%;盐城、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市分别引进人才1.28万人、0.67万人、0.63万人、0.62万人、0.42万人,其中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市分别引进高层次人才514人、275、196人、175人、147人。2004年全省共有1.23万人才在省内跨区域流动,其中苏北4997人,苏中1251人,苏南6080人。苏北流动人才中,有329人在本区域内各省辖市之间流动,1456人流往苏中,3212人流往苏南。苏中流动人才中,有445人在本区域内各省辖市之间流动,95人流往苏北,711人流往苏南。苏南流动人才中,有4832人在本区域内各省辖市之间流动,232人流往苏北,1016人流往苏中。

可见,长三角人才流动对增强长三角经济极化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3)江苏区域经济受到长三角经济的极化作用日益增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可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为了清楚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我们以江苏县域经济板块作为分析对象,分别计算1989-2007年,县域经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偏差。

对1989-2007年江苏县域经济人均GDP排位后十位与排位前十位的比值变化的分析结果是:县域人均GDP均值排位后十位与前十位的比值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下降速度更加快。2007年人均GDP前十位县域经济板块为昆山、张家港、江阴、太仓、常熟、吴江、扬中、宜兴、丹阳和金坛县域经济板块,全部为苏南经济的县域经济板块;排位后十位的县域经济板块为泗阳、东海、泗洪、滨海、灌南、沭阳、涟水、丰县、灌云和睢宁县域经济板块,全部为苏北经济的县域经济板块。显然,在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江苏经济受到的极化和辐射击作用日益增强,江苏区域经济尤其是苏南与苏北经济发展差距具有拉大的趋势。

2.长三角经济增长中的江苏经济增长占比的测度

从整体上来说,长三角经济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逐年增强的,但在1991年之前,其占比呈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以后,珠三角乖改革开放之机,区域经济实力迅速提升。长三角在改革开放后有较大发展但不如珠三角发展快,直至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战略的实施,长三角经济发展获得新的机遇,得到快速发展。

江苏经济随着长三角经济增长而增长,但在不同时间阶段中其占比不一样。通过对江苏苏南、苏中8个(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市域经济板块的经济总量在长三角经济中的比重进行分析,可以对江苏经济在长三角经济中地位进行测定。

江苏苏南、苏中8个市域经济板块国内生产总值在长三角中的比重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一是1994—2000年呈现较小幅度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与1990年代之后原来对苏南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乡镇企业发展遇到障碍,以及上海经济实力随着浦东开发逐步提升影响有关。随着中国进入买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运行的形式和分布发生了本质变化,使在同一个空间中生存的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苏南乡镇企业暴露出发展速度居高不下和经济效益相对下降的矛盾。到1996年,苏南乡镇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幅降到了10%以下,其中苏州和常州两市的利润额出现了负增长。二是2000—2006年呈现较大幅度增长趋势。这主要是苏南模式转型和外向型经济比重增加,使苏南经济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所致。

第二节空间结构优化: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路径

由于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得不同区域经济板块具有不同特征的空间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要素和活动的空间集聚,即整体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集聚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二是产业的区域分工,即某一类产业往往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从而形成区域间的分工。对这种空间结构的研究正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区域经济学对空间结构的研究已经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研究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