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创新发展
21190900000027

第27章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快速交通束建设(4)

(2)构建现代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系统整合和优化配置交通资源是区域合作发展的内在要求。竞争与互补性共存是现代区域综合运输发展的基本特性。构建现代区域综合运输体系,首先要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优势,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同时,要规划快速交通束与城乡交通和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注重各种交通网络及通道、走廊和枢纽的衔接和协调。规划快速交通束及运输站场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效益理念,充分考虑快速交通束同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促进运输站场资源的共享利用,推进共用型综合运输站场建设。快速交通束的货运站场规划布局尽量靠近港口、铁路站场和空港;快速交通束的客运站场尽量靠近机场、火车站、地铁(城铁),并尝试规划建设立体型一体化客运站,实现快速交通束运输与其他不同运输方式及城市公共交通间的有效衔接和便捷中转换乘,满足货运“无缝衔接”、客运“零距离换乘”的运输需求,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从而充分发挥江苏快速交通束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3)加快构建综合运输服务系统。“一极两带”快速交通束是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交通束,对于现代化服务的需求增强,对服务系统性、高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运输服务直接与运输成本密切相关,或者说直接制约着运输成本的大小,对企业区位决策、区位优势的发挥、市场竞争力的高低都直接相关。区域经济发展,虽然随着运输方式不断变革,运输的效率、范围等大大提高,对地理位置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但是由于资源所在地、生产地、消费地等的空间错位,交通运输在成本构成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现代化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使得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但对港口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港口的自然条件外,也对相关物流组织等的配套服务要求更高,各种运输方式、运输组织能否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作出快速反应等都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问题。因此,要加快构建“一极两带”快速交通束的现代化的综合运输服务系统,提高江苏区域经济的运输效率。

(4)探索吸引民营资本建设快速交通束新体制。根据规划,江苏铁路“扩大运能、完善网络、创新体制、全国争先”的总体思路,要投资3500亿元。资金问题是困扰和制约快速交通束发展的突出问题。钱从哪里来?江苏省铁路办提出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多种途径和办法筹措建设资金的思路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建设快速交通束需要大量资金,仅由政府出资是不现实的,也是做不到的。因此,对于市场化融资难度较大、公益性较强的项目,主要应由政府投入建设资金,但要加快推进政府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代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对预期效益较好的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项目,社会资本和境外投资者很有兴趣,应加大多元化融资的力度,吸收社会资本和境外投资者进入;要完善社会资本投资激励机制,采取建设—经营—转让(BOT)、项目收益债券、业主招标等方法,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二节南北快速交通束建设与江苏南北区域合作发展

为了推动江苏区域合作发展,采取多种区域经济政策,尝试建立多种合作机制,如创建苏南苏北“一对一”帮扶体制,即苏南一个城市对接苏北一个城市,但从总体效果看不是造成血功能的培育。如同东部省份对口支持西部省份政策安排一样,更接近于偶尔的“输血”型,而非致力于落后地区的“造血能力”培育,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说作用不明显。因此,实现苏北经济与苏南经济的区域合作发展,建设江苏区域经济的南北走向的快速交通束是第一位的选择。

一、南北区域合作: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在交通相对封闭环境中的苏北经济发展缓慢。从发展战略上来看,无论是将徐州作为苏北经济中心发展、还是侧重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发展,都由于区域经济中心的缺失、自组织发展能力差而成效不明显。因此,只有在南北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寻找发展思路,才能使苏北经济创新发展、实现江苏经济协调发展。苏北经济的发展在空间取向上,南向发展是其关键路径选择。

1.苏南与苏北区域合作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2001年起,江苏把苏南与苏北对口帮扶作为重大举措之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加强南北区域合作,是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1)苏南苏北区域合作发展是实现苏北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路径。徐州是苏北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城市,东陇海经济带(徐连经济带)是苏北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区域,但因经济实力不强,难以带动整个苏北经济发展。从空间结构演化角度看,徐州和东陇海经济带的区位都“偏移”在苏北北端。对苏北经济发展来说,面临的经济环境已经与苏南发展初期的发展环境大为不同,市场条件也不一样。区域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苏北经济实现“起飞”的条件要求也大大提高。但是,在江苏行政区域经济运行和影响下,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苏北经济的“起飞”提供了条件。一方面,苏南、苏北合作发展为苏北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要素资源。苏南丰富的资本、技术、人力资本等经济要素正是苏北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通过苏南、苏北经济合作发展,为这些稀缺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加快流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以项目合作为载体的苏南、苏北经济合作发展,为苏北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较好的条件。不论是南北之间的开发区共建还是产业对接,以项目为载体产生了实际的推动效果,大大优于简单的财政补贴或转移支付的办法。同时,苏北社会消费水平严重落后于全省及苏南,苏北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在2000年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5%,2007年则仅为49%,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与苏南相比差距更加显著,2000年苏北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是苏南水平的29%,2007年则下降为25%,仅为苏南水平的四分之一。因此,庞大的苏北人口数量,社会消费品所拥有的市场对苏南经济(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2)苏南苏北区域合作是实现苏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江苏省域经济范围内,苏南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按照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突出或升级不仅要求经济能量在经济中心聚集,而且对经济中心的外围腹地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区域经济中心自身能量的不断膨胀,其外围或腹地也不断拓展。区域经济中心的外围或腹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也直接对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作用。因此,对于苏南经济发展来说,在南北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苏北成为苏南发展的腹地,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在区域间有效而快速的传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说,苏北发展成为苏南发展的发动机作用越来越凸现。从苏南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情况来看,经过较长期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土地资源的相对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在计划经济时期,依赖于苏北矿产资源低价格的计划性调拨)等,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困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产生压力。苏南经济发展具有“外向型”特征,尤其是2000年以来苏南对外贸的依存度日益加强。但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给苏南外贸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这些都给苏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从而内在需要与苏北经济合作发展。因此,通过苏南苏北区域合作,在促进苏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苏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3)苏南苏北区域合作发展是实现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江苏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得到高度重视。1997年江苏将区域划分从原来的苏南、苏北调整为苏南、苏中、苏北。2001年又对苏南、苏中的区域划分进行了调整,把南京和镇江由苏中划入苏南,进行完全按照地理特征为依据的区域划分。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作用,地方政府成为重要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导着行政区域经济发展,而对于区域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虽然重视区域合作发展,但在实践中往往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使区域之间的合作难以顺利展开,形成非合作博弈,导致各类区域经济问题的不断涌现而长期得不到根除,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从区域经济政策上看,主要应侧重于各个区域经济板块的合作发展,但南北区域合作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协调手段的单一,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发展政策推动。因此,强化苏南苏北区域合作发展,对于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苏南苏北区域合作发展的“南北挂钩”模式

江苏实施苏南苏北挂钩办法促进区域合作发展取得一定成效。苏南苏北10个市签订合作协议书,各挂钩市先后组织企业考察、交流和互访,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苏南苏北区域合作发展的“南北挂钩”模式的主要内容是:

(1)在推进苏南苏北区域合作中,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示范作用。金陵石化、江苏中江集团、金城集团、天龙集团、南汽、汇鸿集团等大企业与苏北企业签订一批合作项目,促进了苏北企业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如2007年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投入商业运行,盐城东风悦达起亚第二工厂建成,淮安富士康一期工程竣工投产。苏南受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等因素影响,正在加速进行产业梯次转移。通过“南北挂钩”,使苏北抓住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机遇,为苏北更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