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创新发展
21190900000034

第34章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苏北经济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培育(1)

第一节发挥后发优势与苏北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

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离不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因为区域经济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的源泉。苏北经济是江苏省域经济的三大区域经济板块中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经济板块,拥有土地面积5.4357万km2,3298.49万人(2007年末总人口),分别占江苏省的52.84%和44.85%。改革开放以来,苏北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后发优势显现。苏北经济创新发展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对苏北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发挥后发优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区域经济后发优势的形成和发挥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是苏北经济后发优势形成和发挥的重要条件。因此,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苏北经济发展,应着力培育和发挥后发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苏北经济核心竞争力。

一、苏北经济创新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新亚欧大陆桥运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长三角经济区辐射增强,在江苏省域经济尤其是苏南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苏北经济逐步获得了后发优势孕育和形成的经济社会条件。

1.经济实力增强,快速交通束初步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苏北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加快,经济实力逐步增强。苏北三次产业结构由1991年的42.4∶36.0∶21.6调整为2007的16.2∶48.9∶34.9。产业结构高度化直接推动苏北经济实力增强,GDP总量增长直线上升,2007年达到4976.23亿元,比2001年增长231.5%;财政收入总量增长迅速,2007年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298.93亿元,比2001年增长355.9%。

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推动苏北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快速交通束初步形成。田湾核电站,徐塘电厂、盐城电厂、淮阴电厂技改和扩建,500千伏盐城变电所,徐州三堡开关厂,淮河入海水道,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连云港港口扩建等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宁淮连、宁靖盐、宁宿徐、徐连、汾灌等高速公路和新长铁路构架出的苏北快速交通束,从根本上改变着苏北的区位条件,从而为苏北相对区域优势凸现提供了先决基础条件。

2.1991年以来,苏北城市、城镇规模扩大的速度加快,从而推动城市经济、城镇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徐州城市进入特大城市序列后,对徐州经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淮安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实施新发展规划,有力地促进着淮安城市在苏北腹地的增长极区位优势形成。苏北城市化对苏北经济空间结构快速演化发生直接推动作用。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中,苏北经济空间结构中的城市经济、城镇经济比重增大,乡村经济比重急速下降,出现城市经济、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的双重二元结构。

高等学校及其研发力量的研究活动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和不可替代的。苏北已形成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淮海工学院等22所普通高等学校和徐州、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等10余所成人高等学校的大学群,高校研发实力增强。

从高校的数量和规模看,苏北仅略低于苏南(不计算省政府驻地南京市的高校)。苏北高校相对集中于徐州、淮安两个城市,初步形成高校高科技研发力量聚集区。中国矿业大学设有62个本科专业;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0个博士点,100个硕士点;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级重点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矿业大学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6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19项,包括“863”项目18项、“973”项目3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9项等;先后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6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46项;申请专利779项,授权500项,出版各类著作497部,编写教材161部。中国矿业大学雄厚研发力量,在苏北高校和经济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领先作用。宿迁学院的建立为新建宿迁市引入了高校及其研发力量。苏北高校快速发展推动其对苏北经济社会的渗透和融入,推动“三螺旋力量”(企业、政府和大学)有机结合,从而为苏北获得高校及其研发力量对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后发优势创造了条件。

苏北农业资源十分丰富,2007年农业提供的GDP约占江苏省农业GDP的52.6%,占江苏省GDP的3.2%。对传统农业经营体制的不间断改革带动着苏北农业资源开发效益提高。对农业结构及其产品结构调整,增加了农业、农民的收入,同时推动苏北农业结构向优质高效产业结构方向演进,呈现明显的优化特征。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苏北农民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共识,成为引导千家万户农民走进市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一是“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经纪人、运销户+农户”等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得到培育和发展。二是龙头企业的资本“雪球”越滚越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作用日渐增强。三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品牌战略初见成效,新沂意杨与板栗,邳州银杏、淮安淮米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为苏北农业标准化生产、国际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调整苏北农业结构和加快苏北农业资源开发,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后发优势的形成,进而为苏北农业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

基础薄弱的苏北工业经过快速发展,已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起步阶段,工业提供的GDP占苏北GDP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36%上升到2007年的41.3%,增长5.3%。

苏北工业化进程中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加快了苏北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徐州市滚动实施“百项工业后劲工程”,突出抓好投资两亿元以上的十大工业技改项目和千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改工程,有力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发展,尤其是推动徐工集团技改项目取得成效。苏北地方政府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机械、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得到提高。苏北工业化进程中的学习型技术进步日趋明显。苏北学习型技术进步推动着苏北工业技术性后发优势的形成。

发展苏北战略初见成效

苏北经济基础薄弱,1991年GDP总量384.35亿元,人均GDP1308.8元,人均财政收入88.64元,人均城乡居民储蓄额344.92元。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几年以来,江苏省实施发展苏北战略,给予一系列政策倾斜,加大对苏北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信贷扶持力度,支持苏北快速交通束建设,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07年GDP总量4976.23亿元、人均GDP15126元,人均财政收入908.65元,人均储蓄额7085.8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12.9倍、11.6倍、10.35倍、20.5倍。

在实施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过程中,苏南经济与苏北经济发展的合作增加,苏南纺织、丝绸、轻工等产业向苏北有序转移,苏北苏南挂钩(对口市、县)进行的经济合作初见成效。江苏省发展苏北战略的实施,使苏北具有政府推动发展优势形成的条件。

二、苏北经济创新发展的后发优势

苏北经济发展后发优势是指相对落后的苏北在发展过程中因经济社会条件改善而形成的相对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苏北经济发展后发优势根源于其经济社会条件及其改善。进入1990年代以来,相对落后的苏北经济社会条件快速改善,邻近的上海经济、苏南经济的辐射增强,许多影响后发优势的因素聚合累积,使苏北经济发展后发优势逐渐形成和呈现。

1.接受苏南经济尤其是上海经济辐射的相对区位优势

苏北的区位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苏北快速交通束尤其是新长铁路,京沪、宁宿徐、徐淮盐、宁淮连、宁靖盐、连盐南(国家沿海大通道)高速公路和江阴大桥,苏通大桥,润扬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启(****)崇(崇明)、海(海门)崇(崇明)长江大桥、上海越江遂道及长江大桥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着苏北的相对区位,即苏北接受上海经济、苏南经济带辐射发展的相对区位优势形成。

(1)京沪、宁宿徐、徐淮盐、宁淮连、宁靖盐、连盐南高速公路将苏北至上海市和苏南(环沪宁快速交通束)的时间距离(平均)缩短为3个小时,使苏北获得了上海市郊区和苏南边缘的相对区位优势,或者说,苏北获得了类似杭州湾沿岸区域接受上海经济辐射的相对区位优势。

(2)新长、淮杨镇(规划)、连盐(规划)、沪通铁路与环沪宁快速交通束接轨,将苏北与上海市、苏南通过铁路相连成为近邻,使苏北与上海市、苏南以及国际物流和人流的时间距离大幅度缩短,获得快速发展的相对区位优势。

(3)苏通、启崇、海崇大桥和上海越江遂道及长江大桥的立项建设,为上海经济辐射力径直跨江北上,促进苏北区位劣势转变为相对区位优势创造了基础条件。

快速交通束的建设使苏北与上海市、苏南的时间距离大为缩短。苏北相对区位优势的获得使上海经济、苏南经济带辐射半径延至苏北。苏北的区位劣势转变为相对区位优势,使其具有了快速发展的后发优势。

2.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势

快速发展的苏北高校是苏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研发力量聚集使苏北经济获得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后发优势。

(1)以高校为核心的研发力量聚集区基本形成。苏北22所普通高校和7000余名专任教师对苏北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3000余名专任教师,60000余名学生的徐州高等学校群(7所普通高等学校和2所军事院校)已成为徐州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支撑平台,其研发力量对徐州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淮安、盐城、连云港市的13所高等学校群初步形成,使淮安、盐城、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人力资源开发优势。对苏北经济发展来说,普通高校群是极其重要的经济增长支撑力量。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等市的普通高校都在3所以上且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发力量的聚集优势已经形成。

(2)普通高校与企业相互溶合生长,校企研发人员携手为苏北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一方面,普通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推动了苏北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兴办民办大学和进入普通高校举办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推动了高校发展。在这种校企溶合生长过程中,以普通高校研发力量为核心的聚集,整合了苏北科技力量,形成了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的人力资本优势。

(3)苏北普通高校在苏北招收普通大学生和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短期培训,发挥了苏北人力资源开发“基地”作用,使苏北获得人力资源开发优势。

3.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

农业是苏北的基础产业。初见成效的苏北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地推动着苏北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资源开发和农民收入增长,展示着苏北农村经济的后发优势。

(1)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已成为苏北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牵引力,从而推动着苏北农村经济快速增长。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及产业发展的核心和“火车头”。它内联数以万计的农户,外联国内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

(2)农业产业化经营使苏北农业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苏北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已经显示,龙头企业的经营水平越高,规模越大,科技含量越多,其对苏北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根本上推动着苏北农村经济发展。苏北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农户与市场的连接。苏北农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开拓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架起了“桥梁”,将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经营系统,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有效地解决了分散农户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农产品困难,从而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益。苏北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推动着农业标准化、国际化进程。推进苏北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根本上推动着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推动着苏北农业资源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