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创新发展
21190900000051

第51章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集聚与转移(5)

(2)推动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和产品型产业集聚。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主要指那些依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的外向型加工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集聚,典型的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是苏南乡镇产业集聚。苏南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发展模式被称为“苏南乡镇企业模式”。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的主要特点是大量利用外资,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加工方式,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且大量返销海外或国内其他省份。产品型产业集聚主要是指那些大规模生产具有一定功能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典型的产品型产业集聚是苏南工业集聚。苏南产品型产业集聚发展模式被称为“苏南工业模式”。由于受到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的传统优势逐步丧失,影响了其持续发展。

(3)推动品牌型产业集聚。品牌型产业集聚是在产业集聚区内的众多企业,通过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品牌信用度以扩大市场份额和利润率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产业集聚与品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产业集聚区内的产品品牌对于产业集聚的发展具有加速和提升的作用。品牌型产业集聚是使产业集聚乃至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品牌型产业集聚最为典型的就是瑞士的钟表产业集聚。瑞士塑造了众多众所周知的世界著名手表品牌,世界前十位的钟表品牌有9个出自瑞士。从江苏品牌型产业集聚情况看,徐州的重型机械品牌产业集聚,苏州的好孩子、波斯登等纺织服装品牌产业集聚,眙盱的龙虾品牌产业集聚,等等,对于江苏产业集聚从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品牌经济学认为品牌是能够与消费者达成长期利益均衡、能有效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这也是品牌的本质属性。品牌型产业集聚之所以能够使产业集聚实现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品牌能够通过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使企业可以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提高定价权,扩大利润空间。因此,推动江苏品牌型产业集聚,应着力于高集聚强度、高品类分工程度、低资源消耗的品牌型产业集聚,从而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品牌型产业集聚,江苏区域经济可以实现持续发展,因为在资源约束条件下,这种模式既能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经济功能,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润空间和市场份额。从这种意义上说,基于高集聚强度、高品类分工程度和低资源消耗的产业集聚,是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2.推动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的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活动,是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产业区域分工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产业转移,是江苏省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需要,应着力推动江苏南北产业转移和江苏产业向长三角经济腹地转移。

(1)创新产业转移机制。根据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动机,产业转移可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撤退性产业转移。前者是产业在移出区仍属成长性产业,具有产业发展比较优势,主要是出于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的动机而进行的主动的区际间产业转移。后者是在移出区失去竞争优势的衰退性产业迫于调整压力,为实现最优退出在而进行的对外转移。产业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体,企业是产业的构成单位。产业转移的载体是企业,尤其以跨国公司和大企业集团为主,产业转移是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宏观表象。产业转移一般呈现梯度推进规律。从产业层次上,表现为首先从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移,随后逐渐转向钢铁、石化、冶金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然后是电子、通讯等一些较低层次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转移的区域看,往往是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再由次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的转移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有部分产业部门向外拓展,如交通运输、贸易服务、金融保险等为生产活动服务的领域。第一产业由于自身的特性,转移存在巨大的障碍。根据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江苏产业转移呈现综合性、阶段性、梯度性三个特点。综合性是资本、技术、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整体转移,具有单个生产要素流动所不具有特征和功能。阶段性是按照产业演进的基本路径,按照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的密集程度依次转移。梯度性是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构成了不同的发展梯度,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是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产业利益差是产业转移动力,产业利益差的主要产生于成本压力。产业转移区域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成长相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区域间要素价格的差异,即产业经营的成本不同,这是推动产业转移的最主要的诱因。具体来说,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苏南产业移出区,随着其产业集聚,必然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基础设施如水、电使用成本和环境保护政策成本等产业经营成本的上升。相反,产业移入地的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活指数较低,产业经营成本就相对低,由于成本差异形成竞争优势,出现潜在的产业利益差。

(2)大力发展南北挂钩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南北挂钩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使得苏南工业园区先进的开发管理运营经验能够迅速移植到苏北产业园区,从而在苏北创造出一个个苏南工业园区的“克隆版”。苏州工业园区是1990年代初中国和新加坡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是中国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管理理念和运作经验最为成功的项目之一。苏州工业园区恪守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并在基础设施上超前建设了当时属于高水准的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在搭建国内一流甚至国际领先的软硬件平台后,苏州工业园区的招商自然容易获得跨国企业的青睐。应该说,江苏找到了南北区域产业转移合作共建园区的现实范本。“克隆”出的新典型是2006年开工建设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园区无论是开发建设还是管理运营几乎都照搬了苏州工业园区的模式,取得好的成效和发展经验。江苏应继续鼓励苏南开发区与苏北开发区紧密挂钩,更大力度地推进产业转移。当然,在推进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重苏南产业转移对苏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是要增强要素注入效应。苏北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普通要素丰富而资本、技术、知识等高质量要素短缺。这种状况是苏北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苏南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本、技术的转移,也伴随着其它无形要素的进入,因而接受苏南产业转移能够使苏北经济迅速积累起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为经济“起飞”创造条件。二是要增强技术溢出效应。产业转移往往是由经济梯度较高的发达区域指向梯度较低的欠发达区域,具有梯度性,从而具有移入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输出的先进技术被输入方消化吸收所导致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转移过程所带动的输入方的经济增长。苏北在接受苏南产业转移过程中,要着力促进移入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三是要增强产业升级效应。苏北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劳动密集而技术层次低的传统产业比重大,先进产业比重小,因而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产业层次比较低。苏南先进产业的移入,为苏北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升级创造了机会。要创造条件让苏南先进产业的移入带动着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在苏北迅速积累,推动新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形成,从而推动苏北产业比较优势的转换升级。

(3)推动泛长三角省际产业转移。省际产业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的江苏产业顺应竞争优势的变化,通过跨省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长三角经济腹地进行,从而使产业表现为在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上移动。根据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动机等差别,产业转移可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撤退性产业转移。一般地说,前者是指产业在江苏仍属于成长性产业,主要出于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的动机而进行的空间主动移动。后者是指产业在江苏已属于衰退性产业,主要由于外部竞争与内部调整压力而进行的战略性迁移。产业转移具有梯度性即区际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构成了不同的发展梯度,这种经济梯度是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因而产业转移是由经济梯度较高的发达区域指向梯度较低的欠发达区域。江苏产业发生转移的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区际之间要素价格的差异,长三角经济腹地往往由于基本发展条件已经具备、要素价格低廉、市场广阔、投资回报率较高以及政策性优惠等诸多因素,而且日益成为发达区域一些衰退性产业的新的优势生产区位。这种优势生产区位的存在,使得长三角经济腹地具有吸引产业转移的经济“拉力”。省际产业转移对江苏经济和长三角经济腹地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对江苏经济而言,它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产业竞争优势转换升级的有效方式。对长三角经济腹地而言,江苏产业转移是其经济起动与发展的良好契机,也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可行方略,从而带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迅速积累,有助于区域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和推动产业比较优势的升级。因此,对产业移出地的江苏经济来说,要大力推动产业的省际转移,为其具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