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刘邦驰文集
21191300000125

第125章 附录(2)

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只有财政的综合实力才能展示强大的国家财政。这里,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实的分析,论证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财政的平衡和稳固并不能代表强大的国家财政的全部内容,这只是财政正常运行的一般要求。衡量建立强大国家财政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保证实现中国的强盛”。根据这一标准,作者作出的结论是:建立强大的国家财政,除了财政必须具有平衡、稳固的基本要素外,还必须努力创建下列一些主要条件:1.要有高水平的财政收入;2.要有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范围和严格的财政管理制度;3.要有健全灵敏的财政调控功能;4.要有科学高效的财政管理机构和廉洁奉公的财政干部队伍。更可贵的是,书中对上述各项内容,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逐个进行了具体深入地分析论述,体现出较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并进而从中得出概括性的结论是:在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中,“稳固”是根本,“平衡”是“稳固”的外在表现和衡量标志,“强大”是在“稳固”和“平衡”的基础上的充实、扩展和加固。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进而得出的结论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重新审视财政收与支之间的内在综合联系,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财政认识质的飞跃,这对于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国民经济的真正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壮大国力,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等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书中对财政职能的论述也体现出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作者对财政职能的概括,没有照抄当前西方某些财政学著作中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即仅从政府经济职能的角度来概括财政的职能体系,而是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全部基本职能为依据,强调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至少具有政治职能、社会职能、教育职能、经济职能四项基本职能,再进而根据时代的特征,着重从政府经济职能的角度,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财政职能转变的主要方向,并根据财政的三项经济职能和我国的国情,提出我国财政的六项主要职责,即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公共开支需要,承担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必不可少的投入以优化资源配置,扶持和资助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面向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实施宏观调控。书中还对财政职能的活动范围、财政职能的基本内涵、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构财政的基本框架、财政职能的外延等范畴,作了较广泛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论述,体现出特有的见解。

还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书中在对财政总量、结构与财政稳固平衡问题的分析论述中,提出经济转轨时期“财政收支结构不对称”的论点,并根据对历史事实的具体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如下结论:特定时期的“财政收支结构不对称”问题,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收支不平衡,它是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作者根据对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财政收支结构发生的变化的分析,得出如下的结论:我国的财政也进入了收支结构不对称的“特殊的财政阶段”,并认为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对称现象,是财政学界应当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财政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财政改革实践如何更新理财观念,减轻财政收支结构不对称的“震荡”,尽快渡过这一“特殊的财政阶段”,早日建立起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根据这一认识,书中从我国的现实入手,对经济转轨时期引起财政收支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作了逐项的具体深入地分析研究,包括对所有制结构变化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收支结构变化的分析,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收支结构变化的分析,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财政收支结构不对称的分析等等,进而分析了财政收入结构不对称与财政“错位”、“缺位”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财政支出和财政体制领域财政的“错位”,“缺位”的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原因,并据以提出一系列构建财政运行机制、促进财政平衡、建立强大的国家财政的策略设想和具体措施。在随后的各章各节中,作者又从各个相关领域对这一问题及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具体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一系列有论有据和有鲜明针对性的改进工作的政策设想和具体建议,体现出一定的可行性。

上面提到的仅是书中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果从全书整体着眼,可以看到这本书虽然篇幅不算庞大,但就其广度和深度看,确算得上是一部适世应时之作。

三、一部贴近中国实际、特色鲜明的财政学著作——评介刘邦驰教授等所著的《中国当代财政经济学》

梁尚敏

西南财经大学刘邦驰教授等所著的《中国当代财政经济学》,是一本贴近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财政学著作,现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各高等院校先后出版了一大批财政学教材和财政学专门著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新形势下,这些教材和专著的出版,从不同层面丰富和发展了财政学科理论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繁荣学术研究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本书作者在继承我国财政学界前辈已有成就和汲取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历时三年多,最终完成了《中国当代财政经济学》一书。

该书内容丰富,由理论篇、运行篇和政策篇共二十八章组成,具有鲜明的特色。

第一,逻辑体系突破了传统财政学“四分法”和西方公共财政学框架模式,财政经济运行中的重点、热点、难点突出,逻辑严谨。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财政学科理论体系,国内外尚不多见。

第二,结构新颖,内容丰富。该书在理论篇部分重点阐述了财政本质、财政职能,以及在此框架下的政府经济行为与政府储蓄等问题;在运行篇部分重点阐述了社会保障、政府采购、财政补贴、财政监督等社会经济核心问题;在政策篇部分重点阐述了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国家预算政策及财政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与协调配合等,并努力将其融入一个较为新颖的框架之内,实为难能可贵。

第三,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与财政职能的实现为主线,将中西方财政理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了中西方财政理论的优势互补,即汲取了国内外财政经济理论研究的最优秀的成果,又创新了财政领域研究的内容,体现了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和拓展了当代财政探索的内容。

第四,财政理论前沿与财政经济运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紧密结合,把研究重点放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在研究过程中,没有简单复制西方财政理论,而是认真把握中国财政运行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因此,该书有关部分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第五,从多学科视角研究财政问题,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理论优势,如运用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等,运用多学科的原理、研究方法全面综合分析财政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体现了财政经济运行的内在综合性特点,拓宽了研究视野。

认识论认为,任何理论都必须能够通过内在一致性检验、相符性检验、普解性检验及精炼性检验;如果不能完全通过这些检验的理论,那么该理论的科学性或可行性则要大打折扣。

内在一致性检验是要检验理论是否是根据假定的前提符合逻辑地推演出来的。《中国当代财政经济学》根据财政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了我国当代财政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其内在一致的逻辑思路贯穿于全书之中。

相符性检验是要确定理论结论与从现实世界所作的经验观测中能够得到的事实是否相符。该书对财政经济理论的分析.不仅是对西方财政经济理论深入把握基础上的升华,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经济实践的提炼,因而符合现代财政经济发展的方向。

普解性检验是要确定理论是否能够包含与所研究的某种现象有关的所有已知事实。该书深入剖析了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经济的实践过程,认真研究了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发展的最新方向,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分析框架,对客观现象具有普遍的解释力。

精炼性检验是要确定理论结构中的任何具体要素对于说明可作经验观测的东西是否必要。作者在全书的分析中,准确地使用“奥克姆”剃刀对多余的要素加以剔除,确证了财政经济理论分析的有效性。

全面系统地研究当代中国的财政经济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非常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鉴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深入向前发展,书中某些不成熟之处,在所难免。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要求完全通过上述四项检验,尚需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只能在今后的理论框架为主的经济分析中,更多地充实融入足够的实证分析,才能逐步达到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