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2年级,激活孩子能力的关键期
21191700000007

第7章 孩子上小学,心理需要一个过渡期(1)

孩子初入小学,在新环境中多少都会感到拘谨或害怕。这个时期,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了,心理上也需要一个过渡期,孩子需要去适应新环境、新伙伴以及新老师。家长要多与孩子谈谈小学的生活,多为孩子营造一些在小学学习的美好气氛,引导孩子积极与同学、老师交往,令他在心理上接纳小学,这样就可以增强信心,慢慢地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开始独立处理自己学习与生活上的事情。

一年级孩子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家长的过度焦虑会传染孩子

许多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反映,一年级的家长在孩子新入学时普遍都显得很焦虑,他们生怕孩子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无所适从,担心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害怕孩子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关爱,等等。

这种心理为什么会发生在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的身上?我们且听一听家长们的想法。

小学环境与幼儿园完全不一样,幼儿园的老师和阿姨是异常温柔友好的,她们会抚摸每一个孩子的头或者拥抱他们,增加他们对新环境的安全感。

小学里有着比较多的规矩,孩子进入就读必然会花费一段时间去适应,而在这段时间里,孩子表现出来不接受小学,他时常沉浸在对幼儿园的回忆当中,家长很担忧他无法转移角色。

小学里的课程一下子增多,时间变长,家长便很担心孩子适应不了这样的课堂模式,从而导致孩子不愿意上学,讨厌小学。

一般来说,无法适应新环境,怀念幼儿园或者入学厌倦,可能是每个小学一年级孩子都要经历的过程,这些症状总结起来就是入学焦虑。正常地对待孩子这些表现,可能会慢慢平稳孩子的焦虑,但是如果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应对不当,表现得过度焦虑,就很有可能会将自己的焦虑情绪传染给孩子,使孩子本身存在的焦虑情绪持续更长时间。

不少老师认为,很多孩子之所以产生焦虑问题,就是没有做好孩子的心理过渡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家长本身也过度焦虑,这是孩子更加焦虑的根源。

一位从教多年的小学老师说:

现在的家长往往比孩子还紧张。家长的焦虑在开学阶段的一个表现,就是停留在校门口久久不肯离去。其实他们不能进校门,什么也看不到,但他们就是可以望着孩子进校的方向一直望到中午,每天乐此不疲。

一些家长,一下课就询问孩子老师凶不凶,同学友不友好,上课难不难,并且教导孩子遇到这些情况的应对策略。以上言语让孩子误认为小学是个地狱牢笼,慢慢地将孩子的思维往老师凶不凶,同学友不友好,上课难不难等问题上关注,而忽略了孩子上学的本质意义——学习更多的知识。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的问题。打个比方,开学了老师会请孩子带些自己的图画贴在教室里,目的是让他们进教室看到自己的作品,可以缓解陌生环境下的焦躁情绪,但有些家长就会把这件事看得很紧张,会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无形中这种紧张会影响到学生,与学校的本意背道而驰。

家长对刚上小学的孩子适当进行多一点的关注是很正常的。可是有的问题重复得多了,或者强调的程度重了,都会无意中给孩子造成一股压力,让他产生焦虑,甚至诱发说谎行为。

某家长谈到一年级小学的孩子刚入学的情形时说:

孩子上小学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了,孩子每天都高高兴兴的,感觉他的角色转变还是很顺利的,和同学的关系也处得很友好,但是最近发觉这孩子回家喜欢报喜不报忧,一谈到学习问题,只和比他差的同学比,从不提比他好的同学。

老师说:“这恰恰是因为家长过于关注分数而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报喜不报忧其实是孩子逃避压力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

家庭教育和家长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对一年级家长的心理辅导是学校的主要工作。

家长的这种过度关注很有可能会引起学生的焦虑,从而引发学生在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从各个学段来看,小学新生家长的压力最大。这个巨大的压力来自家长对有如一张白纸的孩子无限的期望。

孩子多动源于心理习惯和缺少注意力训练

通常许多人都认为,孩子一刻都坐不住,手里总不闲着,不是玩玩这个东西,就是弄弄那个物件,这样的表现就是多动症。其实不然,小儿多动症在医学上有比较严格的界定:凡各种有实质性损害的大脑疾病,如脑炎、脑膜炎后遗症、智能低下、遗传性疾病、脑损伤、各种脑病、先天性脑发育不全,以及精神病、贫血、铅中毒等所表现的多动、注意障碍、冲动任性、认知能力或协调动作障碍等症状统称为“多动综合征”。这是广义的多动症概念,另一个狭义的定义,认为多动症儿童并无明显大脑实质性损害,其智力正常,又找不到明确病因,有轻微脑功能障碍而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或行为障碍。突出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多情绪冲动、任性,有知觉、认知、语言或协调动作等障碍。

一般有自控能力差、注意不集中等表现的孩子都有狭义上的多动症的某些表现,并不能有个别表现就轻易判定这个孩子多动症,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极不利。

面对这类多动症,家长该从孩子的心理上寻找原因。

聪聪今年是上一年级,他尽管很机灵,但喜欢捣蛋,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很差,也不喜欢上课。现在上小学了,老师却常常反映他最多能坐10分钟,其他时间思想不集中,和同学说话……聪聪的母亲为此担忧不已:“难道孩子得了小儿多动症?”

上课还不到5分钟,孩子们的坐姿就变形了,靠着的,趴着的,歪着脑袋的,屁股在凳子上挪来挪去的,部分干脆只管自个儿站起来,在教室里溜达一圈。有些孩子才上完第二节课,就背起书包要回家了。

不知道我们发现没有,这以上谈到的孩子的“多动”表现,全是幼儿园孩子的典型特征。幼儿园最长的课堂也就20-25分钟,而且在20-25分钟里,孩子有大约一半的时间是在游戏中度过的,亦即是孩子能安定坐着的时间就是10分钟左右。聪聪上到小学仍然保留着幼儿园上课的习惯,以为小学和幼儿园一样。而第二个例子所谈到的孩子在上课不到5分钟,孩子会以各种姿势出现在课堂上,更有甚者会“只管自个儿站起来,在教室里溜达一圈”、“才上完第二节课,就背起书包要回家了”,这些很明显也是幼儿园学习生活习惯的保留,比较随性。

总的来说,能顺利进入小学就读的孩子很少出现器质性的多动症,更多的是孩子专注力、自控力不强造成的多动,能够追溯到的原因是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了几年,已经形成相当固定的心理定势,孩子认为的上课是可以做游戏活动的,所以我们要改变孩子这种习惯性多动,要从改变孩子的心理定势出发。首先我们要给孩子明确小学与幼儿园的学习模式是不一样的,把不一样的地方一条一条列出来,这样孩子才能用他特有的形象具体思维去理解其中的差别。

在这点上,一位在课堂上喜欢搞小动作、说话的孩子的爸爸做得很到位。他找来纸和笔,准备和孩子讨论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别。他没有主动列出来有哪些差别,而是提问孩子。

他问孩子:“你去到小学有什么和幼儿园不一样的呀?”

孩子说:“小学有很多书,很多笔,我们每天上课都会用到书和笔,很少做游戏,在幼儿园有时候不需要看书,也不需要写字,经常可以做游戏。”

为了再加深孩子的印象,爸爸当场为孩子解析:“确实如此,小学是正式开始学习知识的地方,学习知识必须要看书写字,在课余时间才能做游戏,这就是小学学习的样子。”

爸爸又问:“幼儿园上课上几分钟?小学上几分钟?”

孩子说:“小学上得要比幼儿园久,但是我不知道会上几分钟。”

爸爸就孩子的疑问解答:“幼儿园上课在15-25分钟,但是小学每一节课都是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你都要学习功课,如果不认真,就会被老师批评,那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哦。”

爸爸继续问:“小学里上课能不能随意走动、随意吃东西或者随意说话?”

孩子回忆了一下,很肯定地回答:“不能。老师说过上课我们都要在自己的座位读书写字,不能说话,不能和同学聊天、做游戏。”

爸爸根据孩子的回答。在纸上列出了不同的地方,每天放学回家都让孩子确认一下孩子有没有做到这几点。刚开始的时候,爸爸会打电话向老师确认,几次之后,孩子在课堂上多动的习惯已经改过来了。

对于专注力缺失的孩子,我们需要多在训练上着手矫正孩子多动。训练包括玩玩棋类、拼图游戏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训练以及养成定时习惯。

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生活到小学有规律的学习,孩子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多和孩子玩棋类游戏、拼图游戏,这些游戏可以让孩子集中注意力。也可以训练孩子安静地坐一段时间,时间的长度可以从幼儿园一节课的20分钟慢慢过渡到40分钟。这段时间里可以让孩子看看书,画画,可以给他讲故事,让孩子习惯倾听。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让孩子养成定时看书、定时喝水、定时如厕的习惯,这样有利于让他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学习困难综合征

一位家长在孩子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发现,孩子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也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朗读时增字或减字;朗读时不按字阅读,而是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阅读;听写成绩很差;阅读速度慢;逐字阅读或以手指协助;书面表达自己的意思非常困难,抄写速度慢。学习数学时缺乏数概念,不懂得数的大小;数数困难,在大声数数时,常会把一些数字跳过去;序数理解有困难,如不知道一周中的第二天是哪一天。这导致孩子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都拿了零分。

这个家长开始以为是孩子智商有问题,于是去医院进行了IQ测试,但是医生结合孩子的种种表现,诊断为“学习困难综合征”。

“学习困难综合症”这个名词,家长和老师们很陌生,但是有“学习困难综合症”的孩子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学习困难综合症(Learning Disabilities)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发育障碍。这类儿童并非呆傻或愚笨(IQ都在70以上),而是从发育的早期阶段起,获得技能的正常方式受损,表现在阅读、计算或绘画等单一方面的能力低下,而其他技能均正常。所以常出现某一门功课的成绩好,而另一门成绩差的偏科现象。

这些失调源于个体的内部因素,假定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失调,并且可能存在于一个人的一生。伴随学习困难,人可能会在自我调节、社会知觉、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出现可问题。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认为,学习困难是神经系统造成的,特征是辨认字的正确性及流畅度有困难,以及无法拼写,语言的拼音组成有困难。我们所讲的“学习困难”一般是指由于有读写障碍、多动症及阿斯伯格等症状所产生的学习能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肢体协调不佳,以致缺乏社交能力等的具体表现。

以上案例里的孩子明显就是在阅读和计算方面出现了困难,在研究中这两种学习困难分别表达为“阅读困难”和“数学困难”。

学习困难综合征中,除了“阅读困难”和“数学困难”,还有这几种症状:书写困难、绘画困难和交往困难。

书写困难主要表现在:握笔方法不正确,手指过于接近笔尖,或过于远离笔尖;只用食指来运笔;纸的位置不正确,常移动或放得太斜;书写姿势不正确,身体与桌面的距离不当,太远或太近;手臂与身体的距离不当,太贴近身体或太远离身体;力量控制不当,用在铅笔上的力量过重,会折断笔尖或戳破纸;肌肉过于紧张,手指僵硬,运转不灵活;力量不够,握不住笔或笔道太浅;字不均匀对单个字的结构缺乏理解,该大的不大,该小的不小,如“吃”的左右两部分写得一样大,变成“口乞”;字与字大小不一,粗细不一;字间距不当,每个字的组成部分之间距离太远,如“明”的左边部分与右边部分距离太远,变成了“日月”;字与字之间距离太大或太小;笔顺不正确,不遵循笔画顺序,如“国”字,先封口,再写里面的“玉”字;把一笔分成两笔,或把几笔连成一笔;字迹潦草,字没有结构,东倒西歪,不成比例;没有笔画,横不像横,竖不像竖,信手乱涂,有时连自己都认不出写的是什么;字混写,特别是在写拼音字母或数字时,分不清6与9、5与2、b与d、p与q等。

绘画困难是由于不能正确掌握空间概念,因而在画图时定位不准,涂色不合规范,严重时甚至造成前后、左右位置颠倒。

交往困难也可能是由于学习困难衍生出来的症状。患有此症的儿童不会主动与人交往,经常遭受同学的讽刺和挖苦,因而使得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进一步加重。

孩子初上小学,尤其是一年级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表现出学习困难的症状,这样可以未雨绸缪、及早治疗。

目前普遍认为孩子学习困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个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总之,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