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3-4年级,孩子成长与定型的关键期
21191800000025

第25章 3-4年级,着重打造孩子的学习能力(3)

(2)教会孩子学会发现问题

一位很重视孩子教育的父亲,他每天晚上给孩子讲故事,有时也给孩子讲一些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日积月累,孩子有了自己的思考,并提出了使他“另眼看待”的问难。下面是他与儿子躺在床上讲完故事后的对话:

儿子翻过身来问:“什么动物最大?”父亲说:“地上是大象最大。”“不对,是超霸恐龙最大。”他反驳父亲。父亲说:“恐龙早就死光了,现在没有恐龙,活着的就是大象最大了。”过了一会儿,他好像又找到了新话题:“恐龙是怎么死的?”父亲回答:“是很早很早以前,地球发生了变化,导致植物、树木、草全死光了。”“不对,不对,爸爸骗人,瞎讲。”他好像有了充足的理由,大声地说。父亲说:“是饿死的,爸爸没有瞎讲。”他说:“你骗我,恐龙不是饿死的,比如那小兔子死了,大灰狼就把它吃掉了,大灰狼怎么会饿死呢?”儿子这么一说,倒使父亲清醒起来,这个小脑袋还不简单,还会思考呢。是啊,植物死了,恐龙可以吃死掉的植物,它怎么会饿死呢?父亲想了想很认真地回答:“小兔子死了,狼是可以吃一顿,暂时不饿了。就好像你吃了晚饭,不饿了,但明天你就会饿的,不吃还是不行的。植物死了,恐龙是可以吃这些死掉的植物。但植物都死光了,再也长不起来了,恐龙以后就没有吃的了,所以还是要饿死的。”他听了父亲的解释,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满意地睡着了。

这位父亲最初的解释遭到儿子的反驳。因为,儿子用自己的推理归纳出一些相反的意见,进而指责爸爸“骗人”。爸爸在遭到儿子“谴责”之后,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说明,最后使儿子点头之后,满意地睡着了。这样的家长会使孩子很乐意进行“探讨”,在这种不断的“脑力激荡”之下,会激发孩子的思维,开发孩子的智力,更难在平常事情之中总结出自己的见解。

3-4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认知能力,他们在接受不同的故事、寓言、童话等知识的同时会产生自己的疑惑。如果能对他循循善诱,会使孩子在解惑之后,变得更具思考能力。

家长平时可以这样做:

①鼓励孩子提问题

一般来说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当孩子向你提出问题,父母要立刻给予鼓励,夸奖他肯动脑筋,这样孩子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他的思考也会越来越全面。

②尊重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当孩子向父母提问,无论问题有多幼稚都不可以粗暴地批评或冷嘲热讽,尊重孩子的问题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长。

③陪孩子一起找问题

平常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学习,寻找其中的问题,留给孩子去找答案。当孩子能找到那些答案的时候,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还能帮孩子养成善于找问题的好习惯。

④教孩子学会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一个好的学生,总能把一道题分解成多个部分,找出其中的关联,然后逐一击破。

一个孩子曾经获得过广东省少年发明创造一等奖,他的父母讲述了他们怎样培养孩子的分析能力的:一天,我们一家三口乘渡轮过珠江。随着轮船的主机发出“哒、哒、哒”的轰鸣声,船开动了,船尾出现了白色的浪花和急速的漩涡。儿子飞快地跑到船尾的栏杆前,望着水面好奇地问:“为什么船尾会有浪花和漩涡?船怎么会向前走的?是怎么转弯的?”一连串的问题向我们逼来,大有不问清楚不罢休的架势。我们谨慎地交换了一下意见,然后用尽可能通俗的、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详细回答了他的问题。船尾的浪花和漩涡是由于船的动力螺旋桨在高速旋转过程中激打和推动水流而形成。螺旋桨转动时将水往后推,而水则产生一股反作用力使船向前行走。船的拐弯是通过尾舵的左右摆动产生横作用力令船向左或右转向。趁热打铁,我们为他买了一艘玩具遥控船,逐一解剖船只的各个零部件,详尽地向他讲解机动船只的外壳、发动机、传动轴、螺旋桨、尾舵的构造和作用。周末又带他去公园租了一艘小型机动游艇,让他驾驶船只并引导他观察体会动力和转向的原理。回到家后我们鼓励他就此活动写一则日记,通过回忆加深印象。这样,孩子既玩儿得开心,又学到了知识,懂得了怎样去分析问题。

家长的鼓励、关心、培养,使孩子更爱动脑,也更具有信心。这个孩子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改装了一部电话,发明了一个“电话未放好提醒装置”。只要话筒未放好,它就会播放一段音乐,提醒用户把话筒放好,这个装置获得了发明创造一等奖。

孩子的好奇、发问、好动,是一种天性。父母对此加以保护和鼓励,并为他提供一些发展的条件,将会培养出孩子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然而,多年以来,家长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够。

一位教授至今难忘他布置的一次期中考试作文——解读一首美国民歌《花儿到哪里去了》。它的内容大致如下:“花儿到哪里去了/花儿被漂亮的姑娘们摘去了/漂亮的姑娘们到哪里去了/姑娘们被大兵带到军营里去了/军营里的大兵到哪里去了/大兵们到坟墓里去了/那些坟墓到哪里去了/坟墓上早就开满鲜花了。”

试卷收上来,结果他看到的不是一篇篇不同的文章,而几乎变成了同一篇文章。好像大家约好了似的,至少2/3的文章思路一致,语言相同。前者不外“爱国”,后者无非“献身”。在他看来,这首诗哪怕与什么都有关,就偏偏与爱国无关。为了强调爱国,一个女生在文中还这样写道:姑娘们到军营不是为了爱情。他在心里惊呼:天哪,不是为了爱情,又是为了什么?在这样一首普通的民歌前,学生们集体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起码的感觉能力,甚至连对用词的感觉都那么麻木,比如“献身”。他真不知道使用这个词的女孩子到底懂不懂什么叫身体,作为个人的感官所在,包括那些秘密感官。身体是可以像贡品一样,挂在嘴上献来献去的吗?

为了帮助和启发孩子发现问题,家长还可以这样做:

①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理由

当孩子发表了任何观点,父母都应该继续追问他,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这个简单的提问,可以让孩子深入思考,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孩子深入分析

在孩子说出自己的理由时,父母还需要继续深入追问,让孩子再深入一步进行思考,这时就可以考虑到他以前未曾想到的部分。这种穷追不舍的办法,可以让孩子学会更周全地考虑问题,在考试中是会直接受用的。

③当孩子做错题时让孩子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

当孩子在考试中或作业中做错题时,家长不可急躁地批评或自己为孩子指出错误,而应该耐心坐下来,让孩子自己来分析错误。通过自己分析错误,孩子会对错误有更深的认识,以后同类的错误就不容易再犯。

记忆力——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基础

(1)教孩子掌握记忆的几个规律

孩子要记忆大量的知识,如果不能科学用脑,认识记忆规律,效果将事倍功半,并且越来越没有信心。

在所有的记忆规律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保持兴趣。没有兴趣,就不可能真正记住需要掌握的知识。科学家对人的记忆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记忆是否深刻,与头脑的兴奋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这意味着记忆的过程必须非常专心,同时对需要记忆的材料保持一种兴奋的精神状态。如果需要记忆,首先要用适当的办法,让孩子的精神兴奋起来。

一个留美的中国学生在讲述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时,也把兴趣放在了首位:

到美国时,才知道惨了。在纽约长岛那间小学,没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没有人可以用中文和我沟通,老师说的话我一句都听不懂,心里面只有惶恐,我只好拼命拉着妈妈的手,不让她走。当然,那也不是办法,爸爸妈妈买了全套的迪斯尼百科全书,学习英文和趣味性相结合,我每天背20个英文单词,加上周围的语言环境,可谓别无选择。只一个学期的工夫,我的听写能力已有了惊人的提高。

当你的孩子需要记忆知识时,作为父母一定要帮助她(他)提高兴趣。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规律。

①重复次数不是越多越好

在刚刚记忆材料的时候,人的记忆处在高度兴奋状态,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逐步降低,最后产生记忆的抑制过程。按照这一规律,记忆知识时并不是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好。一般情况下,一份材料重复3~5次就可以了,超过5次反而会产生精神上的抵触。

②一次的记忆量不宜过多

应该控制好每一次记忆材料的总量,如果总量过多非常容易产生大脑疲劳,使记忆效率下降。正确的做法是,把量控制在这样一个范围,能让孩子一次完成记忆过程,记忆完成后,还觉得意犹未尽,有余力再从事其他科目的学习。如果需要背记的材料实在过多,也可以把它切分成几部分,每次解决其中一部分。

如果需要记大量的问答题,可以把每个要点用一到两个字概括,都写在一张纸上,对着题目回忆答案,想不起来再看提示。只要能正确回忆起所有要点,就在题目下面打勾,下次就可以跳过去了。这样,记忆的次数越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就越少,孩子的自信心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加强。

③事先做好心理调节

记忆之前,必须先进行好心理调节,树立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把握这些材料。千万不要在记忆之前先怀疑自己,担心自己背不下来。记忆过程中也要控制好自己的心态,不能急躁,急躁会破坏心理平衡,使大脑出现抑制现象,让自己无法顺利完成记忆。

④要经常复习

人的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每次记忆后,大约70%的内容会迅速遗忘,只有30%才能以缓慢的方式逐渐遗忘。也就是说,每次记忆,实际上只能记住材料的20%~30%。因此,当你在晚上记忆,第二天早上醒来,会觉得大部分都忘掉了,这是符合遗忘规律的,并不是因为自己特别笨。要想提高记忆效果,就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通过及时复习,能使被遗忘的内容很快得到巩固,使你的记忆更长久,效果更好。

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孩子越相信自己,记忆的效果就越好。这不仅能给孩子的记忆带来帮助,更能增进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从畏惧知识逐渐演变为喜欢知识。既然记忆后会遗忘,父母就应该及时督促孩子,在遗忘之前让他及时复习。这可以让孩子的记忆更加牢固,也可以让自己更相信自己。应该让孩子算清一笔账——复习只需要很短的时间,而一旦遗忘,要再重新记住,就会非常困难。为了不要等复习的时候突击记忆,可以把需要记忆的内容,让孩子随学随记。家长可以督促孩子每天晚上留一个小时用来记忆,第二天早上用半个小时复习。这样既能减轻总复习时的记忆量,又能帮助孩子把脑子里的知识融会贯通。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随机向孩子提问,检查孩子记忆的牢固程度。需要注意的是,一次不可以提问太多,也不要总提重复的问题,一方面是为了加强随学随记的牢固程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考查以前学过的知识还有多少印象。这两者的比例要安排好。

(2)孩子必须掌握的4种基本记忆法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要让你的孩子具备出类拔萃的记忆力,还需要一些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对孩子说,学习面临最多的就是记忆问题,各个学科内容不同、特点各异,因而记忆的形式就是多样化的。而孩子往往没有经验,所以需要家长了解这些记忆方法和策略,在家庭辅助教育中教授给孩子,让孩子掌握这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和策略。

①有意记忆法

有意记忆法是一种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凭借意志努力记忆某种材料的记忆方法。学生为了系统掌握各门学科的知识,必须进行有意的记忆。进行有意记忆,首先要有明确的任务,任务越明确,越能调动心理活动的积极因素,全力以赴地实现记忆的任务。任务越具体,记忆效果越好。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让老师给同一年级的两个班的学生布置默写课文的作业,并说明第二天要做测验。第二天的测验结果表明:两个班的测验成绩差不多。测验后,只要甲班的老师告诉学生两个星期后同样的内容还要测验一次,但不要复习;而乙班什么也不通知。两个星期后,进行第二次测验,甲班学生的测验成绩比乙班要好得多。这个实验说明一个道理:只有明确记忆目标,才能有良好的记忆效果。另外,有意记忆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

一代文学大师郭沫若曾背过字典,每当他背完一页,他就撕掉一页,当一本字典背完,字典也被撕完了,而整本字典全部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没有坚强的毅力,面对学习的内容不愿吃苦,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宋朝有个叫陈正之的书生,他看书的速度特别快,只要能看到的书,他都会拼命地阅读。他读了很多的书,好像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可是读过的书像过眼云烟,很快就忘记了,他怀疑是自己的记忆力不好。

一天,他遇到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就向朱熹请教读书的诀窍。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情况后说: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每次只读50个字,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用心记,重复读上多遍,自然要比一个劲地往前赶着读的效果好。陈正之恍然大悟,他读过的书之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他的记性不好,而是学习的方法不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有意识的记忆,所以记忆的效果当然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