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3-4年级,孩子成长与定型的关键期
21191800000031

第31章 3-4年级,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助于孩子快乐成长(4)

如供孩子用的书柜、玩具架等应便于开启、取放;室内灯光要有利于看书、写字时的视力保护;桌、椅的高度要适合孩子的身材。还可以置备必要的琴、棋、球类、录音机或小拖把、小扫帚等。展示孩子作品的墙纸或小黑板、小画架等要便于收放和变换内容。墙上的装饰可以是孩子喜爱的小动物或者人物画、风景画等。有的家长为鼓励孩子的远大理想,在墙上挂一些名人肖像,给孩子讲他们的传记故事、名言警句;有的家长挂上地图,让幼儿在上面寻找首都、家乡、父母出生或工作过的地点、出差的路线、国内外大事的发生地等。在家庭环境布置方面,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讨论和制作,提供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分享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到亲切和珍惜。

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要有生活气息、情感氛围,还要有新颖有趣、丰富多样的智力信息。

(2)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

为保证孩子的学习发动机正常高速运转,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心理健康,并要与孩子进行正确及时的沟通。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名4年级的女孩,从3个月前开始变得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不愿意上学。原因是,孩子说她去学校丢失了许多橡皮;还说语文课上做练习时,老师曾让她借橡皮给一位男生,但那位男生没有还橡皮给她,多次向老师反映后,老师不理睬,还对她有些不耐烦了。家长知道后,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小心眼儿!一块橡皮算什么?你要什么橡皮,我给你买好了,不要再找老师的麻烦。老师天天要给你们上课,多忙啊,你真不懂事!”可是,孩子仍旧不高兴,对家长的劝说无动于衷,并且更不愿意上学了。

其实,孩子不愿意上学,还有丢了橡皮,都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她的心理需要被大家忽视了。这位家长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造成孩子更不愿上学,学习成绩下降。家长要与孩子作有效的沟通,成为孩子的好朋友,需要了解一些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被肯定”的心理需要。比如上例中,孩子向语文老师反映,向借她橡皮的男同学要回自己的橡皮却不被肯定,也就是孩子的正常心理需要总是被否定,因而导致孩子想不通。这个女孩也许非常喜欢和珍惜被同学“借”走的那块橡皮,这种情感应该得到理解和肯定,但孩子得不到肯定。

孩子还有被接纳的需要。语文老师对孩子表现出不耐烦,是一种不接纳的态度。可能孩子对老师说话不够礼貌,或是用词不当,但你能够要求一个9岁或10岁的孩子说话要十全十美吗?孩子的要求本来是合理的,语文老师不理睬孩子的要求,显然是一个错误。虽然是一块小小的橡皮或是一支笔,在孩子的心目中,它可能就像成人的电脑和手机那么重要,因此,不能说孩子想要回那块橡皮就是“小气、小心眼儿”,而应肯定孩子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自我保护的意识是正确的。

对于语文老师的行为,家长可以对孩子解释说:“语文老师也是普通人,他不理睬还你橡皮的事,当然是不对的,但或许是因为工作忙,他忘记了是他让你把橡皮借给同学的事了。那个男生呢,可能是喜欢你的橡皮,或是弄丢了,就不还给你了。你要允许他们犯错误,你也要想一想,如果是你把别人的橡皮弄丢了,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这就是在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维”,尤其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更要让他学会宽容和原谅别人的错误。有的家长有顾虑,以为说老师有错误就会降低老师的威信,实际上是恰恰相反的,家长不对孩子说假话,才使孩子能够客观地评价老师和家长。家长尤其不应该回避孩子所关注的问题,也不能一味地为老师和其他人的错误行为辩解。

许多家长总是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孩子,却从不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成人在产生情绪障碍时,也很难热情地工作,工作效率会受到影响;心理上尚未成熟的孩子,更会有形形色色的外界或自身因素影响其学习情绪。当孩子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下降时,往往不是孩子不爱学习,而多半是因为有各种诱因引起心理障碍,家长不应该只是就事论事,而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把耿耿于怀的事情说出来。

对于不愿上学的孩子,家长应采取措施,例如,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在休息日带他出去玩儿;也可购买他喜欢的玩具和学习用品。这是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过程,就像一个人生病,需要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表现好才能给以奖励,可是,孩子在情绪不好和有心理障碍时,更需要满足他的各种心愿,这是通过转移注意力和鼓励的方式,使孩子摆脱消极的情绪,以改善亲子关系。这样做并非宠惯和溺爱孩子,而是表达成人对他的理解,并不需要花很多钱,有时一个小小的满足,就可以转变孩子的情绪。这样,学习与人际关系方面的情绪障碍也会迎刃而解。

上面的故事,其实在许多家庭中都发生过,可悲的是,许多孩子非常的无奈和苦恼,父母却常常麻木不仁。在成人面前,孩子是弱者,如果做父母的不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孩子只有独自忍受各种痛苦;为了逃避父母的打骂、斥责,只有求助于他人。若是孩子没有及时得到帮助和关爱,不但孩子的学习会大受影响,还有可能发生各种意外或出现极端行为,如离家出走、违法犯罪等。因此,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面,不但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父母还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教会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这样做:

①每天与孩子聊天10~20分钟,为了避免拘束,可采用共同游戏、文体活动,或是在睡前陪孩子一会儿,创造一种轻松温馨的气氛,使孩子愿意说出想说的话。

情感的交流是相互的,父母也应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孩子,使他学会关注别人的内心,学会分享别人的快乐,分担父母的忧愁和烦恼。

②鼓励与肯定孩子对不同情绪的表达,尤其对不好的情绪,也要表示理解和尊重。家长还应教孩子通过正确的方式宣泄负面情绪,如通过向亲人倾诉,通过向自然环境的宣泄等,达到敞开心扉、缓解紧张焦虑的目的。

③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爱好,以使他的情绪得到转移和升华。引导孩子学会专注地欣赏艺术作品,是一种艺术修养,可提高一个人的品位,使孩子学会用音乐、绘画、朗诵、作诗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也是完全可以逐步实现的。

家长们应该了解,3-4年级的孩子,毕竟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有时他们身边会出现一些问题,自己又缺乏调解能力,就可能陷入困境。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关心孩子,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甚至要从他们的眼神、表情、情绪、行为的变化去观察和判断孩子,如果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应及时给予精神上的抚慰和支持。这样就能避免孩子因为一些外界因素造成的情绪上的问题影响学习。

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

融洽的亲子关系还包括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许多父母很容易自作主张帮孩子作主,并且不根据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拔苗助长,让孩子去学这学那,让孩子幼小的身体不胜其力,这样自然就不能让孩子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1)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

关心孩子固然是必要的,但问题是有的家长听风就是雨,或者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特质、性格和爱好,盲目照搬照抄,把别人的经验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有这样一位家长,看了一本市场上很流行的家教书,然后就根据书中的方法,立即将孩子与哈佛联系在一起(因为书中的孩子通过种种教育方法,考上了哈佛大学),全家人都以孩子为轴心。书中的妈妈曾经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让孩子握冰块,这个家长也让自己的孩子握冰块,结果冻伤了孩子的手指,让孩子在医院住了半个月。

其实,这位家长是不清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教育方法首先必须是适合孩子特点的,能被孩子接受的。

事实上,任何先进的教育方法,没有孩子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太大的收益。医生看病要对症下药,父母教育孩子也要因人而异,否则肯定事与愿违。

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很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遇到了事情,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呢?”孔子回答说:“有父亲哥哥在,怎么能不向他们请教就贸然行事呢?”恰好在旁边念书的公西华听到了,就暗暗地记在了心里。

第二天,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由也问了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当然要马上行动了。”这时候,公西华恰好又在旁边,他疑惑地问孔子:“先生,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您却做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回答呢?”

孔子听了说:“冉由平时办事畏缩犹豫,所以我鼓励他办事果断;而子路勇气过人,性子急躁,所以我叫他征求父亲兄长的意见,是想约束他一下。”

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先了解孩子,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教育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而不能纯粹地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教育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有其性格差异和特质,父母的首要任务是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把准孩子的脉博,然后顺势而为,而不能想当然地,简单化地依样画葫芦。

(2)走出“特长”教育误区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还要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父母要走出上述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产生本末倒置的不良后果。

②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儿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儿,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不但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帮助孩子学习特长,还应该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要赶时髦。有的家长为孩子选择特长教育的宗旨是“金钱”和“名气”,即哪一行赚钱多,哪一行有名气就选择哪一行。例如,开始是书法、绘画很受家长们的重视。后来,中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受到举国上下的赞扬。尤其是现在随着我国体育职业化的进程加快,球市火爆,很多家长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运动员,能参加国际比赛。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去训练,或送去业余学校。还有的家长发现流行歌曲风靡全国,看到当歌手能赚大钱、出风头、生活又很舒服,于是又一齐转向学音乐风潮。就这样,一会儿涌向这儿,一会儿涌向那儿,不根据孩子的兴趣与潜能,唯浪头是赶,唯潮流是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但这方面不成材,而且可能耽误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特长。

②培养特长的路要宽。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干哪一行,只要能深入钻研,都能做出成绩,都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关键是能否发挥自己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