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3-4年级,孩子成长与定型的关键期
21191800000006

第6章 3-4年级,决定孩子未来成长的关键期(5)

其实,不是彤彤不想学好,而是妈妈的教育方式伤害了彤彤的自尊。10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他们不喜欢父母使用一些强硬的方法管教自己,当他们觉得自己不被父母理解和尊重的时候,就会和父母“对着干”。对于3-4年级的道德教育,父母只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就可以,而不是经常指责孩子哪些行为不对,更加不要说孩子“没出息”“坏”“没教养”之类的话,也许父母说这些话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出于一番好意,但在孩子听来,却是对他人格上的污辱。别说是孩子,就是大人,听到这样的评价也难免会心生敌意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枝枝蔓蔓,这就需要父母精心地修剪和呵护。孩子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妈妈不应该用暴力的手段去管制,而是应该用尊重他们的方式去疏导。若是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换取孩子高尚的品德,那已经有了强烈自尊意识的孩子,宁可放弃高尚的品德,也不愿接受父母的打骂。

方法四:父母要在孩子的细节行为上下功夫

3-4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他们正处在一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过渡的时期,但3-4年级的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即使他们在思想上懂得了一些大道理,但是他们的行为却往往跟不上,因此常常会出现言行不一之的情况。所以,好的行为榜样是孩子最好的约束力,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注重在孩子的行为细节上进行教育,促使孩子按照道德标准行事。

在孩子道德转折的这个关键时期,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让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那么,针对孩子生活中的行为细节,我们提出几点建议给家长们:

(1)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珍惜和孩子讨论行为规范的机会,比如,在看电视和读报纸的时候,尽量多和孩子积极地讨论其中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

(2)针对孩子任何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父母都要细心地捕捉,并给予孩子赞赏和表扬。打个比方说,孩子今天帮同学值日,给老奶奶让座等。这样的赞赏会给孩子以后的行为树立一个可以延伸的榜样,只有这样不断地通过细节进行强化,道德教育才能落实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3)和蔼、注重感情的教育风格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而且有助于孩子变得成熟和独立。美国的一项长期研究结果显示:在童年时代受到关爱、照顾和鼓励的人,成年后会更尊重他人,道德素养也更高。相反的,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惩罚,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偷偷摸摸,并且爱撒谎,因为他们害怕被妈妈打骂。

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并且让他们遵守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孩子得到了应有的肯定之后,他们就会更容易建立起正确的价值体系,变得更有素养,更受人欢迎。因此,父母要在孩子生活中出现的行为细节上下功夫。

孩子学习、生活习惯的定型期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习惯决定命运,也能决定孩子的未来,3-4年级是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3-4年级之前,如果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么这些好习惯就会伴随孩子一生;在3-4年级之后,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恶习,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在家庭中父母要起示范作用,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

方法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父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家尽量不做分散孩子注意力、影响孩子学习的事。

(2)孩子放学以后,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时间规定,一般不要随意更改。

(3)孩子每周的学习与娱乐有一个合理的安排,诸如星期一至星期四,不看或少看电视,最好能做到不看,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与休息中去,星期五、六、日每天可看1-2小时电视,同时星期六、日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让孩子做他特别感兴趣的事,如打篮球、乒乓球、玩电脑,但玩电脑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以松弛一周的紧张学习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以防止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4)规定孩子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时,不得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

(5)杜绝孩子边做作业边吃东西的坏习惯。

(6)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单独的房间,固定的写字台、专用护眼台灯等。让孩子一踏入这个环境,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去。

方法二: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

(1)引导孩子形成生活自理的意识,家长一方面要改变自身对孩子包办代替过多过细做法,扭转孩子的依赖心态;另一方面,要培养和强化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从3-4年纪开始就慢慢学会自己管理好自己,同时,在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坚持自己穿衣、叠被、整理学习用品等,这样天长日久孩子的自理意识就会不断加强,自理习惯也会在自理能力的提高中逐步形成。

(2)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好的习惯与较强的时间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习惯的同时,必须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家庭作息时间表,督促孩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到校上课、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使孩子逐步学会在时间的制约下调整自己的行为。

(3)帮助孩子掌握家庭学习的几个环节,孩子回家后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初,孩子并不知道在家如何学习,这就需要家长的精心培养。家长要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四个环节;即复习、作业、检查、预习。复习就是把当天所学的知识重新过目一遍,找出重点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然后把写完的作业仔细检查一遍;最后,把下堂课要学的知识预习一遍,对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字典来掌握,对不懂的问题做上标记,以便下堂课上注意听老师讲解。3-4年级小学生一旦形成“复习、作业、检查、预习”这样一个家庭学习的学习模式,不仅会促进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4)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要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家长本身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所以,家长应在平时要注意以好的言行影响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做好。这样,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学到家长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优良品质和好的习惯。

总之,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是成功的基础,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是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设计者和培育者。

方法三:习惯培养注意事项

(1)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

不要认为家长说的都是权威的话、是不可以改变的。父母也是有缺点的、也有讲错话的时候。

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实处,家长的角色更应该是知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家长不是完人,说错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点说起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家长尊重孩子的语言:“对不起,是妈妈错了。”“爸爸要向你学习。”“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2)家长对孩子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一种表扬。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3)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

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4)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孩子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把孩子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5)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孩子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如孩子的课堂纪律不好,在课上坐不住,不注意听讲,家长可以配合老师,让孩子每天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静静地坐10分钟,练习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课堂纪律表现。然后家长和孩子交流,及时肯定孩子坐得很好,要求孩子每天上课时就要这样集中注意力听讲。家长可配以《科学家小故事》的讲解,引导孩子学习科学家们小时候是怎样专心学习的。

(6)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